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为什么感受?

  为什么感受?

  

  葛印卡老师

  

  

  法根除痛苦且赋予快乐,是谁赋予这种快乐?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体内的无常,而得到快乐。这也是你一定要禅修且持续地觉知无常的理由。

  

  -- 乌巴庆老师 --

  

  

  

  我还记得自己初次去见乌巴庆老师的情况。当时,我对自己的信仰有着极大的执着,对佛陀的教导则怀有疑虑不安。老师知道我是当地印度教社团的领袖。他问我:「你们印度教徒会反对戒--道德的生活,定--掌握自心,和慧--净化心的智慧吗?」我怎么可能反对!怎么可能有任何人反对!他接着说:「这,就是佛陀教的。只有这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要教你的一切 。」老师对法的诠释是世间共通的,也是无宗派的,他对于我是印度教徒毫无困扰。

  

  我在第一次内观课程学习到佛陀的教导,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他的逻辑、实际、实用、通用且无宗派的教导,有如磁铁般吸住了我。(教导中)没有任何可反对的东西。关于不净杂染的根除与心的净化,我一直有所听闻且乐于与人谈论。当我观察感受时,一开始我有片刻的怀疑:「这要怎么帮助我?」但不久我就体会到,要藉由观察感受我才能抵达不净杂染的根部。事实上我是向完全解脱的目标前进。尊者教我的,不仅是培养信仰或满足知性,虽然两者皆很重要。他教我从经验层面上去认识真理的方法。如果任何人想用知性的讨论,逻辑或辩论来说服我听从佛陀的教导,我是不会被说服的,因为我对自己的信仰非常满意。透过身体感受的实相经验不只说服了我,而且当下就有成效。这种有形的工具使我有信心,确信自己能变成每位印度教徒向往的目标 ---- sthitaprajna (thitapanno)。

  

  我愈修习,就愈确信佛陀是最先进的心物科学家;他是痛苦及根除痛苦的最佳分析师。他之能成为无人能及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贪爱是回应感受而产生的。我研究过佛陀前后时代的精神导师之教诲,他们也同意贪爱是痛苦的起因,但他们认为贪爱(tanha)纯粹因为六尘(感官的对象)而生。他们遗漏了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讨论过感受和感受与贪爱间的关联。他们始终认为六尘是贪爱的起因。贪爱是贪求,渴爱。贪求持续或获得愉悦,也贪求能排除或抗拒不愉悦。因此贪爱实际代表贪求与嫌恶。

  

  佛陀的发现是--贪爱的真正起因在于感受,这是佛陀对人类无可比拟的礼物。他的这个发现给予我们一把解脱自身之门钥。其他人则宣告六入缘爱 salayatana paccaya tanha;佛陀发现且说明了受缘爱 vedana paccaya tanha,它意谓着不净杂染产生在感受层面且对感受起反应。若要说由于反应感受而产生贪(tanha)是合理的,那么想探寻贪的根源及根除贪,必定要先了解感受,经验感受,认识它如何引发贪与瞋,且要有运用所知以达根除贪的智慧。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注 1

  

  佛陀的追随者(信徒),以专注、觉知和对无常的透彻持久的了知,能有智慧去了解感受,它的生起、它的灭去以及走向终点的道路。

  

  抵达感受终点的修行人(他体会到感受由生至灭的完整范畴,且超越了感受时),就能摆脱贪求,得到完全的解脱。

  

  所以佛陀修练并教导觉知心物(nama and rupa)的禅修。物(rupa)(旧译"色法")包括了身体(kaya);感受则是由身体去感觉的。心(nama)(旧译"名法")则包括了意识(citta)与所生起的法(dhammas)(伴随着心而来的)。感受也是一种cetasika(伴随着心而来的)(旧译"心所")。当佛陀说,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伴随而生(sabbe dhamma vedana samosarana),意谓着所有伴随着心而来的经验,也包括了必不可少的感受。根据我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不仅身念住(kayanupassana)与受念住(vedananupassana)牵涉到感受的觉知,感受也是构成法念住(dhammanupassan)与心念住(cittanupassana)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一个修行者,不论他是修练身念住或受念住或法念住或心念住,都要不断地觉知感受。他体认到现象的生起(samudayadhammanupassi)与现象的灭去(vayadhammanupassi)是藉由了知无常的本质来持续觉知感受。如此,他不允许贪因回应感受而产生。他既不回应对愉悦感受的贪求,也不回应对不愉悦感受的瞋恨(嫌恶)。修行者基于对无常(anicca)的了知保持着平等心 (upekkha) 。

  

  我的向内探索之旅显示出--行为模式是在无明的黑暗中形成的,使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对身体上的感受产生贪与瞋的反应。因此,人变成自己行为模式的奴隶,且不断在最深的层面对感受起反应。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a)是沈睡的火山,是对感受起盲目反应的潜伏之行为模式。在我所知道或听说过的许多禅修方法中,不论是在印度或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一种深入到贪瞋的不净根源去根除它们。也没有一种方法能这么清晰地说明如何根除贪瞋痴的潜在倾向。

  

  " Sukhaya, bhikkhave, vedanaya raganusayo pahatabbo, dukkhaya vedanaya patighanusayo pahatabbo, adukkhamasukhaya vedanaya avijjanusayo pahatabbo."注 2

  

  运用愉悦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愉悦的感受,且了知它们的变化无常之本质),来根除潜在的贪倾向,运用不愉悦的感受来根除潜在的瞋倾向,运用中性的感受来根除潜在的无明倾向。我认为这是佛陀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现在的问题是--何谓感受?佛陀的话语中很明确的提到,感受是心的四蕴之一(另三蕴是sanna想,sankhara行,vinnana识),它在解脱苦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佛陀很重视人在身体上感觉到的感受。人在身体上感觉到的感受是由心的受蕴去体验的,它是心的受蕴。色(物)本身不能体验生起的感受。为了修练脱离苦海,身体上的感受是很重要的。这并不表示心的感觉(喜somanassa与忧domanassa)可以置之不理;身心两者是同时并行的。

  

  我饮用了慈悲法的甘露,它使人从一切痛苦中解脱,这种流派称之为雷迪大师的流派,但它其实是佛陀的流派。这个流派重视人在身体上感觉到的感受。当我在乌巴庆老师脚前上第一次课程时,这种禅修的独特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首次内观课程中,我了解到,在知识上认知心与物的无常本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净化知识份子。它无法改变我们内心深处,我们仍是自己行为模式的奴隶,且持续地做出全然无明的反应。

  

  这个禅修技法使我获益匪浅,于是我开始依我老师的建议阅读佛陀的语录。我也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崇高的教导会在印度失传。我自小即听人说:佛陀在他的教导中结合了我们传统的优点,然后再加上一些谬见,他并没有发现任何新东西。我的经验却正好与这种说辞大相径庭。我发现佛陀的教导非常有益。这些论点也就延伸出更进一步的探讨。阅读佛陀的语录(Tipitaka 三藏经典)是极大的享受!我原先的资讯是多么的谬误!佛陀强调的是实相的真实经验。如此坚守实相的教导,怎么可能会有谬见?在这条道路上,我斟测不出任何虚假的痕迹。bhavito bahulikato--以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获取知识且增长知识--这些话再三地在三藏中出现。佛陀一再地说," jana, passa "以你自身的体验去了解。在这条道路上只有实相的真实经验,没有幻想、谬见,没有想象,亦没有盲目信仰。佛陀的话语也确认了我的体验--要解脱痛苦,身体的感受是不可或缺的。

  

  在描述 dukkha 苦时,说道 " Katamanca, bhikkhave, dukkham

   Yam kho, bhikkhave, kayikam dukkham kayikam asatam kayasamphassajam dukkham asatam vedayit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dukkham."注 3

  

  「比丘们,什么是苦?比丘们,如果有任何身体的痛苦,任何身体的不愉悦,任何的痛苦或不愉悦的感觉,都是一种身体接触的结果--这就叫做痛苦,比丘们。」

  

  在描述 domanassa忧时,说道:" Katamanca, bhikkhave, domanassam

   Yam kho, bhikkhave, cetasikam dukkham cetasikam asatam manosamphassajam dukkham asatam vedayit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domanassam."注 4

  

  「比…

《为什么感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开幕演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