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感受?
葛印卡老師
法根除痛苦且賦予快樂,是誰賦予這種快樂?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體內的無常,而得到快樂。這也是你一定要禅修且持續地覺知無常的理由。
-- 烏巴慶老師 --
我還記得自己初次去見烏巴慶老師的情況。當時,我對自己的信仰有著極大的執著,對佛陀的教導則懷有疑慮不安。老師知道我是當地印度教社團的領袖。他問我:「你們印度教徒會反對戒--道德的生活,定--掌握自心,和慧--淨化心的智慧嗎?」我怎麼可能反對!怎麼可能有任何人反對!他接著說:「這,就是佛陀教的。只有這是我感興趣的,也是我要教你的一切 。」老師對法的诠釋是世間共通的,也是無宗派的,他對于我是印度教徒毫無困擾。
我在第一次內觀課程學習到佛陀的教導,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他的邏輯、實際、實用、通用且無宗派的教導,有如磁鐵般吸住了我。(教導中)沒有任何可反對的東西。關于不淨雜染的根除與心的淨化,我一直有所聽聞且樂于與人談論。當我觀察感受時,一開始我有片刻的懷疑:「這要怎麼幫助我?」但不久我就體會到,要藉由觀察感受我才能抵達不淨雜染的根部。事實上我是向完全解脫的目標前進。尊者教我的,不僅是培養信仰或滿足知性,雖然兩者皆很重要。他教我從經驗層面上去認識真理的方法。如果任何人想用知性的討論,邏輯或辯論來說服我聽從佛陀的教導,我是不會被說服的,因爲我對自己的信仰非常滿意。透過身體感受的實相經驗不只說服了我,而且當下就有成效。這種有形的工具使我有信心,確信自己能變成每位印度教徒向往的目標 ---- sthitaprajna (thitapanno)。
我愈修習,就愈確信佛陀是最先進的心物科學家;他是痛苦及根除痛苦的最佳分析師。他之能成爲無人能及的科學家是他發現了貪愛是回應感受而産生的。我研究過佛陀前後時代的精神導師之教誨,他們也同意貪愛是痛苦的起因,但他們認爲貪愛(tanha)純粹因爲六塵(感官的對象)而生。他們遺漏了最重要的環節: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討論過感受和感受與貪愛間的關聯。他們始終認爲六塵是貪愛的起因。貪愛是貪求,渴愛。貪求持續或獲得愉悅,也貪求能排除或抗拒不愉悅。因此貪愛實際代表貪求與嫌惡。
佛陀的發現是--貪愛的真正起因在于感受,這是佛陀對人類無可比擬的禮物。他的這個發現給予我們一把解脫自身之門鑰。其他人則宣告六入緣愛 salayatana paccaya tanha;佛陀發現且說明了受緣愛 vedana paccaya tanha,它意謂著不淨雜染産生在感受層面且對感受起反應。若要說由于反應感受而産生貪(tanha)是合理的,那麼想探尋貪的根源及根除貪,必定要先了解感受,經驗感受,認識它如何引發貪與瞋,且要有運用所知以達根除貪的智慧。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注 1
佛陀的追隨者(信徒),以專注、覺知和對無常的透徹持久的了知,能有智慧去了解感受,它的生起、它的滅去以及走向終點的道路。
抵達感受終點的修行人(他體會到感受由生至滅的完整範疇,且超越了感受時),就能擺脫貪求,得到完全的解脫。
所以佛陀修練並教導覺知心物(nama and rupa)的禅修。物(rupa)(舊譯"色法")包括了身體(kaya);感受則是由身體去感覺的。心(nama)(舊譯"名法")則包括了意識(citta)與所生起的法(dhammas)(伴隨著心而來的)。感受也是一種cetasika(伴隨著心而來的)(舊譯"心所")。當佛陀說,諸法在心中生起時,就有感受伴隨而生(sabbe dhamma vedana samosarana),意謂著所有伴隨著心而來的經驗,也包括了必不可少的感受。根據我對佛陀教導的了解,不僅身念住(kayanupassana)與受念住(vedananupassana)牽涉到感受的覺知,感受也是構成法念住(dhammanupassan)與心念住(cittanupassana)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一個修行者,不論他是修練身念住或受念住或法念住或心念住,都要不斷地覺知感受。他體認到現象的生起(samudayadhammanupassi)與現象的滅去(vayadhammanupassi)是藉由了知無常的本質來持續覺知感受。如此,他不允許貪因回應感受而産生。他既不回應對愉悅感受的貪求,也不回應對不愉悅感受的瞋恨(嫌惡)。修行者基于對無常(anicca)的了知保持著平等心 (upekkha) 。
我的向內探索之旅顯示出--行爲模式是在無明的黑暗中形成的,使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不斷對身體上的感受産生貪與瞋的反應。因此,人變成自己行爲模式的奴隸,且不斷在最深的層面對感受起反應。隨眠煩惱(anusaya kilesa)是沈睡的火山,是對感受起盲目反應的潛伏之行爲模式。在我所知道或聽說過的許多禅修方法中,不論是在印度或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任何一種深入到貪瞋的不淨根源去根除它們。也沒有一種方法能這麼清晰地說明如何根除貪瞋癡的潛在傾向。
" Sukhaya, bhikkhave, vedanaya raganusayo pahatabbo, dukkhaya vedanaya patighanusayo pahatabbo, adukkhamasukhaya vedanaya avijjanusayo pahatabbo."注 2
運用愉悅的感受(以平等心觀察愉悅的感受,且了知它們的變化無常之本質),來根除潛在的貪傾向,運用不愉悅的感受來根除潛在的瞋傾向,運用中性的感受來根除潛在的無明傾向。我認爲這是佛陀對人類的獨特貢獻。
現在的問題是--何謂感受?佛陀的話語中很明確的提到,感受是心的四蘊之一(另叁蘊是sanna想,sankhara行,vinnana識),它在解脫苦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佛陀很重視人在身體上感覺到的感受。人在身體上感覺到的感受是由心的受蘊去體驗的,它是心的受蘊。色(物)本身不能體驗生起的感受。爲了修練脫離苦海,身體上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這並不表示心的感覺(喜somanassa與憂domanassa)可以置之不理;身心兩者是同時並行的。
我飲用了慈悲法的甘露,它使人從一切痛苦中解脫,這種流派稱之爲雷迪大師的流派,但它其實是佛陀的流派。這個流派重視人在身體上感覺到的感受。當我在烏巴慶老師腳前上第一次課程時,這種禅修的獨特點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首次內觀課程中,我了解到,在知識上認知心與物的無常本質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淨化知識份子。它無法改變我們內心深處,我們仍是自己行爲模式的奴隸,且持續地做出全然無明的反應。
這個禅修技法使我獲益匪淺,于是我開始依我老師的建議閱讀佛陀的語錄。我也很好奇想知道爲什麼這個崇高的教導會在印度失傳。我自小即聽人說:佛陀在他的教導中結合了我們傳統的優點,然後再加上一些謬見,他並沒有發現任何新東西。我的經驗卻正好與這種說辭大相徑庭。我發現佛陀的教導非常有益。這些論點也就延伸出更進一步的探討。閱讀佛陀的語錄(Tipitaka 叁藏經典)是極大的享受!我原先的資訊是多麼的謬誤!佛陀強調的是實相的真實經驗。如此堅守實相的教導,怎麼可能會有謬見?在這條道路上,我斟測不出任何虛假的痕迹。bhavito bahulikato--以自身的體驗來了解,獲取知識且增長知識--這些話再叁地在叁藏中出現。佛陀一再地說," jana, passa "以你自身的體驗去了解。在這條道路上只有實相的真實經驗,沒有幻想、謬見,沒有想象,亦沒有盲目信仰。佛陀的話語也確認了我的體驗--要解脫痛苦,身體的感受是不可或缺的。
在描述 dukkha 苦時,說道 " Katamanca, bhikkhave, dukkham
Yam kho, bhikkhave, kayikam dukkham kayikam asatam kayasamphassajam dukkham asatam vedayit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dukkham."注 3
「比丘們,什麼是苦?比丘們,如果有任何身體的痛苦,任何身體的不愉悅,任何的痛苦或不愉悅的感覺,都是一種身體接觸的結果--這就叫做痛苦,比丘們。」
在描述 domanassa憂時,說道:" Katamanca, bhikkhave, domanassam
Yam kho, bhikkhave, cetasikam dukkham cetasikam asatam manosamphassajam dukkham asatam vedayit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domanassam."注 4
「比…
《爲什麼感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