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之技能▪P5

  ..续本文上一页出门,这说明不能反观自业者,将会发生什么。

   不检点自己的言语者,好比无盖的饭锅。水煮开时溢出,会把火熄灭。人不能时常把握自己的思想——譬如那无休止地臆想赚钱致富以至与现实脱节者——必然给自己造成伤害。有些人想得过多,以至于吃不下、睡不着,神经受伤、心理失衡,皆因思考无根基、无自制之故。

   如此,缺念住者同时也正是那些不守戒者,他们会伤害自己。

   第二问讨论完毕。

  

   3. 第三问“戒有多少种

  ”可回答如下: 专义上区分有五类,指五戒、八戒、十业道、十戒与227戒。广义上区分有两类: 一类是居士戒,另一类是比丘与沙弥戒。

   从另一个角度区分,有三类: 与身业有关的、与语业有关的、与意业有关的。

   再换个角度区分,有两类: 基本戒[adi-brahma-cariya-sikkha,初梵行戒],即必须首先学习与遵守的五条基本戒律,如杀生戒; 一旦掌握之后,下一个层次是仪表规范[abhisamacara],有关个人行止,如就餐等。

   再换一个角度,有两类: 世俗[lokiya]与出世[lokuttara]。出世戒德,既可是居士戒、亦可是比丘戒。假若某人,不论僧俗,已证得心的真实正态,他的戒德便已出世。不过,尚未达到入流正态者的戒德——不论居士比丘、不论是否严格持戒——只是世间的。世间的戒德,本质上无常,时而清净、时而不净; 持这类戒者,有的生天界、有的下地狱。不过,出世戒德恒常、直趋涅槃。此类戒德排除了在四恶趣[apaya-bhumi]重生的可能。

   达到出世层次者所具有的戒德,乃是佛陀教导的真正戒德,比其它一切戒德更尊贵、更有价值。世俗戒德,即便是比丘的227戒,品质上亦不可与一位入流居士的五种戒德相比: 出世戒德贵为如此。为什么入流者的戒德恒常,而凡夫的戒德非恒常

   因为入流者已经藉明辨之力,彻底摆脱了自我认同[sakkaya-ditthi,身见]。他们的明辨来自何处

   来自修定,使心坚实,从中升起明辨,永远洗净了自我认同。他们已经看见了对身与心持痴见的危害,意识到这些东西不是我。他们已观照色身,直到看见,它只是四元素,来时未带来,去时也不带走。因此,他们能够放开,不带着执取或者错误的先见。

   (1)假若我们把身体视为属我所有,就会对它持占有心,不愿明智善用。我们卡在了身体喜乐的层次——是那种享乐抹杀我们的福德与福利。当色身痛受升起时,是那种痛抹杀我们当行的福德。这可算是一种形式的杀生[panatipata]: 用乐与痛,灭去众生希求的福德。这是入流者已弃绝的自我认同之一。

   (2)不与而取[adinnadana]: 入流者不抓紧色身,以之属我,因为他们已意识到,它只是四大之合成,这些元素是世间的一部分,不可能拿走[3]。结果,他们不会试图欺诈世间,把世间元素指为属我,如此他们弃绝了自我认同之另一侧面。

   (3)不当性事[kamesu micchacara]: 入流者已看见来自感官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的危害。可以享受的,就享受; 不可耽于其中的,则不介入。这意味着他们对感官之乐,不会让自己做错事。如此他们弃绝了自我认同的另一侧面。

   (4)妄语[musavada]: 入流者已亲见绝对真相,就不会说谎了。换言之,他们已看见了四圣谛,如此弃绝了自我认同的另一侧面。

   (5)醉品[surameraya]: 入流者不可能沈醉、失慎于色、声、香、味、触、法。如此他们弃绝了自我认同的另一个侧面。

  [中译3: 指入流者已放下色身,把执取色身作为一种形式的偷窃。他更不会对其它世间物质不与而取。]

  

   这就是明辨[慧]层次上的戒德。一旦达到这个层次,常规形式的戒德即转为恒常、持久,因为自我认同已藉着明辨彻底摆脱。至于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对戒条与修持的“摸取”],入流者不再“摸取”自己的行为,因为已确见其正确性。至于疑[vicikiccha],他们已弃绝一切对明辨价值、活命方式、修行道的存疑: 不再臆测是否正确。一旦能做到这一步,即与世俗戒德隔离。世俗戒德是无常的,因为它缺明辨。何以缺明辨

   因为我们不在内心修定,顽固地执取色身、攀附它、误以为是我,以至于少许的蚊蝇骚扰、日晒雨淋,都会使我们的福德枯萎、死去。

   因此,出世戒德殊胜; 世俗戒德不持久。至于戒德是出世还是世俗,完全与心有关。

  愚钝、少明辨之心,

  攀附色身,

  死时为骨所梗,不得吃肉、坐皮。[4]

  它未经修练,

  沈沦于苦。

  修成之心,升起明辨,

  死时放开色身,

  无憾脱褪。

  既见真相,

  此谓尊贵、无上。

  第三问讨论完毕。

  [中译4]此处意为,人身死后无用,不如已死动物的色身尚可利用。]

  

   4.回答第四问:“什么是戒德的精髓

  ” 我们首先必须把戒德精髓即戒离的动机[cetana-virati,戒离心]与戒德的表达区别开来,戒德的表达有三类: 自然离、持戒离、正断离。这三种称为戒德的表达,因为它们随戒德而来。

   自然离[sampatta-virati]: 指未曾作誓而自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譬如在野外或林间看见一头动物,有机会杀死,但因畏惧罪恶,决定不杀; 或者看见他人的财物,本有机会拿走,但因畏惧恶业,决定不取。

   持戒离[samadana-virati]: 指发了持戒的誓言——或者对自己、或者随他人重复——此后谨持不破。

   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 指维持戒德清净无染,不论是否作誓。

  

   戒行的表达清净与否,有赖于对意、语、行之操作中升起的若干次要因素、它们或者违反戒德的表达(因此使之玷污)、或者谨慎持守(因此保持清净)。

   至于戒德的精髓——此处“精髓”指主要成分或决定因素——乃是戒离有伤害性的意、语、行的意志[戒离心],并且牢记使心保持正常状态。这些有害的意、语、行可以是五种、八种、十种、或其它形式的伤害。因此,戒德分两类: 一类是清净的戒德,即,意、语、行之绝无污染; 另一类是染垢的戒德,即撕破,穿洞的戒德。例如守两戒,但连破三戒,即是被撕破的戒德。非连续性的破戒,则称染垢的戒德、穿洞的戒德。

   不良品性由此而来。品性不良者,有[生于人界的]戒德,但他们不守护它。他们持戒不力,于是让邪恶透过言与行流进来。染垢的戒、撕破的戒、穿洞的戒: 即便它们算是恶,却也强过无戒。戒德有破裂之处,强过无戒可破,好比穿破衣强过无衣可穿。人人生来俱有戒德,除非身死。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必须守戒

   守戒意味着我们把已有的戒德洗净,而不是到比丘沙弥那里收集他们培育的戒德。

   我们已了解,戒德指动机端正之心; 染垢的戒德,指动机不端之心。这足以说明人人都有戒德,因为有谁无心

   即便疯人也有心,唯有死尸无心。任何有呼吸的人都有戒德,唯一不同是,该戒德清净与否。正如佛陀对弟子说:

  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

  比丘们,我说,动机即是业。

   邪恶动机玷污戒德。善巧动机维护戒德的清净。第四问讨论完毕。

  

   5. 第五问: 维持戒德需要什么

   可作如下解答。此处戒德指的是戒德之清净。为使此清净稳固持久,有赖其因缘,好比初生儿有赖父母的护持方能活命成长。若得父母的充足哺育,则茁壮成长,无营养不良之虞; 喂养不足,则单薄虚弱。同样地,戒德之维持,有赖于我们的念住、警觉: 此二法为清净戒德之守护。同时,我们必须以资粮滋养戒德。若无资粮,戒德将枯萎、死去; 即便有正念与警觉的守护,也不能壮大,好比儿童有父母,无哺育,必然消瘦枯竭。戒德的壮大,须有资粮,戒德的资粮为:

   (1)慈[metta]—善意,自爱爱他,愿一切众生皆有幸福。

   (2)悲[karuna]—对己对人有同情心,愿人人远离苦痛。

   (3)喜[karuna]—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德由衷喜悦。

   (4)舍[upekkha]—舍离,在我们不再于事有益的情形下,住于平静无偏之心,把事情放下,既不喜也不恼。例如,面对罪犯被判处杀头刑罚之情形。

   此四梵住之心,乃是戒德的资粮。

  念住为父,

  警觉为母,

  无量梵住为资粮。

  

   如此行事者,戒德将壮大有力。换言之,当意、语、行中体现着慈悲喜舍之心时,戒德将坚定、持久、直趋涅槃。此谓壮大的戒德、丰盛的戒德、富足的戒德、乔达摩佛教导的戒德。不能成就这一步者,只能得到贫穷的戒德、染病的戒德、孤寡的戒德、枯萎退失的戒德。

  有戒德者有善德,

  有善德者有财富,

  有财富者有喜乐,

  戒德之乐为至上。

  

   戒德为人人可佩戴的美饰。不论老幼,以戒德装点,皆有魅力,因为它不同于外在饰品,无论由谁佩戴,永无不协调或不适宜之感。外在饰品仅于适当场合美观,戒德却永久宜持。凡能维持戒德者,此生与来生将脱离危险与敌意。因此,有明辨者细心守护他们的戒德。无明辨者自寻锁链,即: 束缚手腕、脚腕、脖项、耳垂的金锁链。即便细心守护,仍不免受其伤害——比如盗贼抢夺金链时,会撕裂耳廓、擦破手足皮肤。可以藉此思考外在饰品究竟有多少善处。

   至于戒德,当它包围着我们的心意、包围着我们的言语、包围着我们的行为时,谁能破坏它

   哪个贼能偷它

   什么火能烧它

   经偈保证,我们死后,能去天界享受喜乐。

  silena sugatim yanti

  silena bhogasampada

  silena nibbutim yanti

  凭戒德重生天界,

  凭戒德获得财富,

  凭戒德证得解脱。

  candanadinam gandhanam sila-gandho anuttaro

  一切如檀之芳香,戒德之芳香至上。

  silam loke anuttaram

  戒德在世间至上。

  silo rahado akuddamo

  戒德如清池。

  sukham yava jara silam

  戒德在终老时带来安宁。

  silam yava jara sadhu

  戒德在终老时善哉。

  

   因此,一切有志于清澈、清净之福德者,当以四梵住之心,勤修、完善其戒德。既掌握后,凡有志于圣道中段之修定者,将迅速得果报。

   第五问讨论完毕。

  

  

《修心之技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