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之技能▪P4

  ..续本文上一页起之事有彻底的领悟。明辨的价值在于弃绝一切形式的杂染。戒德、定力、明辨: 这些素质构成了佛陀教导的核心,我们都应当尽己所能长养它们。

   现在,我们对戒德、定力提出若干问题,藉此进一步解释这些主题。

  --------------------------------------------------------------------------------

  戒德问答

  1.什么是持戒的利益

   什么是不持戒的过患

  2.什么是戒德

  3.戒有多少种

  4.什么是戒德的精髓

  5.维持戒德需要什么

  

  

   1.答第一问: 持戒者此生可识得的利益如下: 他们不受世人猜疑、鄙视; 他们进入圣人与常人的集会时有自信。他们死后,至少可得人界的重生。因此,有德者不愿自己的戒德受玷污。

   另一解答是: 持戒者在全世界受人爱戴。何以如此

   因为世上无人愿受欺压,哪怕一丁点也不愿。不必说善士,即便盗贼也责怪无原则者,比如他们团伙抢劫: 盗团成员们必然因行事之苦而相互找错。但出于无明、愚蠢、缺判断力,他们还去做。

   另一解答是: 持戒者 所行之事有益于这个世界与下个世界。多数人忽视了戒德的这个侧面。我们视错误为正常,以为持戒妨碍进步,持戒者老套、落后时代,或者认为持戒不可能谋生。这一切观点并无实际根据。戒律究竟如何妨碍进步

   仔细考虑这一点: 世界的本质是,无一人愿意受苦; 即便畜生也不欲见痛。因此戒德之本意,非是破坏世界,而是保护它、助它进步。佛陀制定戒律,非仅仅依照自己的见解,而是顺应了全世界人的方式与见解。何以知此

   我们无须问佛陀本人,可以自己考虑:

   例(1): 举一简单例子,杀生。渔人以杀生谋生,有的因此赚了大钱。他们仍抱怨自己工作之辛苦,甚至有时落海溺死。既然抱怨自己的工作,就表明他们不好此业。至于那些鱼,它们也不喜欢[被捕]。甚至小蚊小虫也不愿被虐待[作饵]。我们为什么虐待它们

   因为我们未曾亲近智者。我们眼见伤害与苦痛,但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痴,仍然去做。此例说明,佛陀确立戒律乃是顺应了世界共见。

   例(2): 偷盗,世上有人喜好此事么

   假若世界喜好偷盗,也许就不会有禁止——哪个人类社会没有这些法规

   既有这些法规,就说明我们并不喜好偷盗。即便被盗的物事也不愿被人窃走。譬如动物,被盗贼迫之一隅时,会试图逃避。小偷与强盗们常怨生计辛苦——老得遮掩躲藏、少食少眠。抱怨则说明不好此业。为什么还要做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痴,视错误为正确。

   例(3): 通奸,世上谁喜好

   问做此事者,他们抱怨自己为之痛苦。问受害者,他们也抱怨因之痛苦,不欢迎此事,有时甚至以自杀结局。这表明世界并不喜好此事。人们为什么做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视错误为正确,因此带来世界的毁灭。他们被罚款、收监,家庭关系破坏,相互击头,原只为取乐。如此做错事,将使父母哭泣、使官府烦恼。这些事给世界带来毁灭。

   例(4): 说谎,世上可有任何人喜好此事

   一个人正在说谎时,必然苦于怕被人识破。将要说谎时,他苦于盘算如何开脱。一旦说了谎,又苦于怕无人相信。被骗者怕所闻非实,得质问、对证。即便儿童也不欲受骗。譬如小孩子啼哭要娘,父亲骗他说:“乖——你娘来了。”当他不见母亲来时,就会大哭不止。为什么

   因他不能信任他的父亲。不必说人,连动物也不愿受骗。譬如我们拿米饭引诱一只狗。它看见米饭,以为要给它吃,就举臀摇尾地跳过来,我们不给它,反拿着米饭跑掉。如此三四次之后,它很可能不再走近前来,因为它知道我们在骗它。这说明众生不喜好谎言。那么为什么人们说谎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视错误为正确,导致世界衰败。

   例(5): 饮酒。是有一种人喜好饮酒。酿酒者诉苦: 陪钱、怕被警察发现、被酒客欺骗。酒徒们抱怨,酒令他们头晕、蚀尽薪水、潦倒贫穷。我未闻世人盛赞饮酒为趋向健康、财富、幸福之道者。酒徒若真以为善,也许不会回来照旧饮水吃饭。一旦喝醉了,闹事出丑之态,不为世人赞赏,连遭家人厌恶。自己又诉说欠债、缺钱,表明他们也不爱好、欣赏此项瘾习。

   在某些地区,政府出于对民生福利的关心,立法阻止饮酒之害。(我个人一直想知道,官家酒税所得是否足以覆盖酒徒造成的损失。我对此存疑,不过这只是我的观点。你可以自己考虑。常见例子是,人们聚众饮酒时——不论是合法还是偷税的烧酒——便开口说话: 一瓶烧酒之后,当中一人也许就给杀死了。这种情形下,官府从一瓶酒中所得的丁点税收,可能远抵不上追捕凶手的费用。)

   因此佛陀看见了这类行为之中的邪恶: 它败坏世界,妨害民生。譬如,醉汉难以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只会自夸。我非是批评,这是我时常所见。例如,农夫请邻人帮忙收割稻谷时,众人[醉酒]大声喧哗,不过去看他们的工作,却发现稻谷撒得遍地都是。

   有一次我见到一口井,井道惊人地倾斜,往下看,水倒是新鲜干净。于是我问井主:“这水是不错。何故井道掘工不佳

   是遇上巨石还是树根

   什么时候掘的

   是谁掘的

   你自己还是雇人

  ”

   于是井主答:“这井是我请了朋友帮忙挖的。”

   “怎么让他们掘这么深

   花了不少钱吧。”

   “我请他们喝烧酒,直到大醉,接着下去挖井,这就是井道如此歪斜的由来。”

   这说明酒精何等坏事。

   我在此所举的一切例子——虽然短小,足以引发思考——说明世界并不喜好这些事,说明它们造成伤害、损失,浪费金钱、劳力、人生。这就说明,佛陀禁止这些行为,是合乎世界共见的。没有哪条戒律与那些观点背道而行。既如此,有哪条戒律妨碍进步

   那么,人们何以不识此理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视错误为正确。他们与世界作对,因此受苦。佛陀随顺世人的愿望,为了人民与国家的发达而传法。假若人们真正遵守戒律,在地球上的生活在可见的当下即有幸福。

   第一问——守戒的利益与不守戒的过患——到此讨论完毕。

  

   2. 第二问“什么是戒德

  ”可回答如下: 戒德的巴利语——sila——意为正常。所谓“正常”,是指意、语、行无偏,而“无偏”是指不以行动造恶、不以口舌言恶、不以心思恶: 换言之,戒离三类有害的身业、四类有害的语业、三类有害的意业。当离的三身业是: 杀生、偷盗、醉酒与不当行事。避免这些行为,不让身体朝那里偏,即是让身体住于正常状态。当离的四语业是: 谎言、离间馋言、粗口谩骂、拉杂闲谈。保持言语不朝那里偏,即是使言语住于正常状态。而使心住于正常状态,意味着

   (1)不觊望他人所有。

   (2)对行为不愉悦的人或有情无恶意。

   (3)持正见: 懂得一切有情依自己的业而活——动机好的,有好报,动机恶的,有恶报——无一希望受苦。一旦你能够如此看待事物,要维持该视角。不要让它偏离到错误道上。

   如此维持意、语、行于正常、平衡状态,即为戒德。不过“平衡”在此,非是排除一切行动[业]; 它只排除导致言行朝错误方向偏走的行动。除了此等偏离之外,凡有精力者,无论以何谋生,尽管做,因为佛陀的戒律并非是懒惰的戒律、胆小的戒律、贫穷或呆滞的戒律——即不许你做任何事的戒律。那非是佛陀的教导。至于言语,凡无害之言,尽管讲。佛陀的戒律并非是哑口禁声的戒律; 而是让你讲适宜言语的戒律。至于心意,凡有利于谋生知识或发明的想法,尽管想。佛陀并未禁止此类思考。他只禁止有害的思考,因为戒德之要旨乃是戒离意、语、行当中的邪恶不正,培育意、语、行的正直诚实。这表明,佛陀教导我们戒当戒之事,行当行之事。此说可以八圣道的正志与正命为证。不过我们多数人相信,持戒等于把自己圈在寺院,妨碍谋生,甚至动一动指头都不行。这种信念是错误的: 它违反了佛陀的教导,有害世界的进步。

   持戒——有戒德——意味着使言与行住于正常状态。具戒德者,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清净的。作为果报,他们得到的财富殷实、长久。具戒德者,无论说什么——无论说多少——不会令听者有刺耳感。它可以带来善运,使听者感觉顺耳。有戒德者无论思考什么,假若本来是件难事,将会转为易事; 假若是造什么物件,会做得美观,这都是那戒德的缘故。不过我们多数人,倾向于太轻视戒德,不在工作与活动中行持,因此沉重不堪,跟不上世界的进步。

   意、语、行不受戒律统辖者,好比盖满细菌、烟灰: 有所触处,尽受污染,难以实现目标。即便成功,也不长久。言语也一样: 言语不能长久维持戒德者,常被听者怀疑、鄙视。他若想找人要钱[商业集资等],会有困难; 一但得到钱,也不能久存。心意也一样: 人若无戒德掌管心,他的思考是暗昧的。无论想什么计划,会有困难,即便成功,也不善不久。

   欲使意、语、行维持正态,须有念住。换言之,一切行动之中,必须连续审视自己的业——坐、站、行、卧——才能知道自己不曾作恶。不能连续反观自业者,好比不着衣服: 处处冒渎他人。甚至有故事说,某男如此心不在焉,把妻子的上衣与下裙穿了…

《修心之技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