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之事有徹底的領悟。明辨的價值在于棄絕一切形式的雜染。戒德、定力、明辨: 這些素質構成了佛陀教導的核心,我們都應當盡己所能長養它們。
現在,我們對戒德、定力提出若幹問題,藉此進一步解釋這些主題。
--------------------------------------------------------------------------------
戒德問答
1.什麼是持戒的利益
什麼是不持戒的過患
2.什麼是戒德
3.戒有多少種
4.什麼是戒德的精髓
5.維持戒德需要什麼
1.答第一問: 持戒者此生可識得的利益如下: 他們不受世人猜疑、鄙視; 他們進入聖人與常人的集會時有自信。他們死後,至少可得人界的重生。因此,有德者不願自己的戒德受玷汙。
另一解答是: 持戒者在全世界受人愛戴。何以如此
因爲世上無人願受欺壓,哪怕一丁點也不願。不必說善士,即便盜賊也責怪無原則者,比如他們團夥搶劫: 盜團成員們必然因行事之苦而相互找錯。但出于無明、愚蠢、缺判斷力,他們還去做。
另一解答是: 持戒者 所行之事有益于這個世界與下個世界。多數人忽視了戒德的這個側面。我們視錯誤爲正常,以爲持戒妨礙進步,持戒者老套、落後時代,或者認爲持戒不可能謀生。這一切觀點並無實際根據。戒律究竟如何妨礙進步
仔細考慮這一點: 世界的本質是,無一人願意受苦; 即便畜生也不欲見痛。因此戒德之本意,非是破壞世界,而是保護它、助它進步。佛陀製定戒律,非僅僅依照自己的見解,而是順應了全世界人的方式與見解。何以知此
我們無須問佛陀本人,可以自己考慮:
例(1): 舉一簡單例子,殺生。漁人以殺生謀生,有的因此賺了大錢。他們仍抱怨自己工作之辛苦,甚至有時落海溺死。既然抱怨自己的工作,就表明他們不好此業。至于那些魚,它們也不喜歡[被捕]。甚至小蚊小蟲也不願被虐待[作餌]。我們爲什麼虐待它們
因爲我們未曾親近智者。我們眼見傷害與苦痛,但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癡,仍然去做。此例說明,佛陀確立戒律乃是順應了世界共見。
例(2): 偷盜,世上有人喜好此事麼
假若世界喜好偷盜,也許就不會有禁止——哪個人類社會沒有這些法規
既有這些法規,就說明我們並不喜好偷盜。即便被盜的物事也不願被人竊走。譬如動物,被盜賊迫之一隅時,會試圖逃避。小偷與強盜們常怨生計辛苦——老得遮掩躲藏、少食少眠。抱怨則說明不好此業。爲什麼還要做
因爲他們未曾親近智者。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癡,視錯誤爲正確。
例(3): 通奸,世上誰喜好
問做此事者,他們抱怨自己爲之痛苦。問受害者,他們也抱怨因之痛苦,不歡迎此事,有時甚至以自殺結局。這表明世界並不喜好此事。人們爲什麼做
因爲他們未曾親近智者。視錯誤爲正確,因此帶來世界的毀滅。他們被罰款、收監,家庭關系破壞,相互擊頭,原只爲取樂。如此做錯事,將使父母哭泣、使官府煩惱。這些事給世界帶來毀滅。
例(4): 說謊,世上可有任何人喜好此事
一個人正在說謊時,必然苦于怕被人識破。將要說謊時,他苦于盤算如何開脫。一旦說了謊,又苦于怕無人相信。被騙者怕所聞非實,得質問、對證。即便兒童也不欲受騙。譬如小孩子啼哭要娘,父親騙他說:“乖——你娘來了。”當他不見母親來時,就會大哭不止。爲什麼
因他不能信任他的父親。不必說人,連動物也不願受騙。譬如我們拿米飯引誘一只狗。它看見米飯,以爲要給它吃,就舉臀搖尾地跳過來,我們不給它,反拿著米飯跑掉。如此叁四次之後,它很可能不再走近前來,因爲它知道我們在騙它。這說明衆生不喜好謊言。那麼爲什麼人們說謊
因爲他們未曾親近智者。視錯誤爲正確,導致世界衰敗。
例(5): 飲酒。是有一種人喜好飲酒。釀酒者訴苦: 陪錢、怕被警察發現、被酒客欺騙。酒徒們抱怨,酒令他們頭暈、蝕盡薪水、潦倒貧窮。我未聞世人盛贊飲酒爲趨向健康、財富、幸福之道者。酒徒若真以爲善,也許不會回來照舊飲水吃飯。一旦喝醉了,鬧事出醜之態,不爲世人贊賞,連遭家人厭惡。自己又訴說欠債、缺錢,表明他們也不愛好、欣賞此項瘾習。
在某些地區,政府出于對民生福利的關心,立法阻止飲酒之害。(我個人一直想知道,官家酒稅所得是否足以覆蓋酒徒造成的損失。我對此存疑,不過這只是我的觀點。你可以自己考慮。常見例子是,人們聚衆飲酒時——不論是合法還是偷稅的燒酒——便開口說話: 一瓶燒酒之後,當中一人也許就給殺死了。這種情形下,官府從一瓶酒中所得的丁點稅收,可能遠抵不上追捕凶手的費用。)
因此佛陀看見了這類行爲之中的邪惡: 它敗壞世界,妨害民生。譬如,醉漢難以保持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只會自誇。我非是批評,這是我時常所見。例如,農夫請鄰人幫忙收割稻谷時,衆人[醉酒]大聲喧嘩,不過去看他們的工作,卻發現稻谷撒得遍地都是。
有一次我見到一口井,井道驚人地傾斜,往下看,水倒是新鮮幹淨。于是我問井主:“這水是不錯。何故井道掘工不佳
是遇上巨石還是樹根
什麼時候掘的
是誰掘的
你自己還是雇人
”
于是井主答:“這井是我請了朋友幫忙挖的。”
“怎麼讓他們掘這麼深
花了不少錢吧。”
“我請他們喝燒酒,直到大醉,接著下去挖井,這就是井道如此歪斜的由來。”
這說明酒精何等壞事。
我在此所舉的一切例子——雖然短小,足以引發思考——說明世界並不喜好這些事,說明它們造成傷害、損失,浪費金錢、勞力、人生。這就說明,佛陀禁止這些行爲,是合乎世界共見的。沒有哪條戒律與那些觀點背道而行。既如此,有哪條戒律妨礙進步
那麼,人們何以不識此理
因爲他們未曾親近智者,視錯誤爲正確。他們與世界作對,因此受苦。佛陀隨順世人的願望,爲了人民與國家的發達而傳法。假若人們真正遵守戒律,在地球上的生活在可見的當下即有幸福。
第一問——守戒的利益與不守戒的過患——到此討論完畢。
2. 第二問“什麼是戒德
”可回答如下: 戒德的巴利語——sila——意爲正常。所謂“正常”,是指意、語、行無偏,而“無偏”是指不以行動造惡、不以口舌言惡、不以心思惡: 換言之,戒離叁類有害的身業、四類有害的語業、叁類有害的意業。當離的叁身業是: 殺生、偷盜、醉酒與不當行事。避免這些行爲,不讓身體朝那裏偏,即是讓身體住于正常狀態。當離的四語業是: 謊言、離間饞言、粗口謾罵、拉雜閑談。保持言語不朝那裏偏,即是使言語住于正常狀態。而使心住于正常狀態,意味著
(1)不觊望他人所有。
(2)對行爲不愉悅的人或有情無惡意。
(3)持正見: 懂得一切有情依自己的業而活——動機好的,有好報,動機惡的,有惡報——無一希望受苦。一旦你能夠如此看待事物,要維持該視角。不要讓它偏離到錯誤道上。
如此維持意、語、行于正常、平衡狀態,即爲戒德。不過“平衡”在此,非是排除一切行動[業]; 它只排除導致言行朝錯誤方向偏走的行動。除了此等偏離之外,凡有精力者,無論以何謀生,盡管做,因爲佛陀的戒律並非是懶惰的戒律、膽小的戒律、貧窮或呆滯的戒律——即不許你做任何事的戒律。那非是佛陀的教導。至于言語,凡無害之言,盡管講。佛陀的戒律並非是啞口禁聲的戒律; 而是讓你講適宜言語的戒律。至于心意,凡有利于謀生知識或發明的想法,盡管想。佛陀並未禁止此類思考。他只禁止有害的思考,因爲戒德之要旨乃是戒離意、語、行當中的邪惡不正,培育意、語、行的正直誠實。這表明,佛陀教導我們戒當戒之事,行當行之事。此說可以八聖道的正志與正命爲證。不過我們多數人相信,持戒等于把自己圈在寺院,妨礙謀生,甚至動一動指頭都不行。這種信念是錯誤的: 它違反了佛陀的教導,有害世界的進步。
持戒——有戒德——意味著使言與行住于正常狀態。具戒德者,無論做什麼事都是清淨的。作爲果報,他們得到的財富殷實、長久。具戒德者,無論說什麼——無論說多少——不會令聽者有刺耳感。它可以帶來善運,使聽者感覺順耳。有戒德者無論思考什麼,假若本來是件難事,將會轉爲易事; 假若是造什麼物件,會做得美觀,這都是那戒德的緣故。不過我們多數人,傾向于太輕視戒德,不在工作與活動中行持,因此沈重不堪,跟不上世界的進步。
意、語、行不受戒律統轄者,好比蓋滿細菌、煙灰: 有所觸處,盡受汙染,難以實現目標。即便成功,也不長久。言語也一樣: 言語不能長久維持戒德者,常被聽者懷疑、鄙視。他若想找人要錢[商業集資等],會有困難; 一但得到錢,也不能久存。心意也一樣: 人若無戒德掌管心,他的思考是暗昧的。無論想什麼計劃,會有困難,即便成功,也不善不久。
欲使意、語、行維持正態,須有念住。換言之,一切行動之中,必須連續審視自己的業——坐、站、行、臥——才能知道自己不曾作惡。不能連續反觀自業者,好比不著衣服: 處處冒渎他人。甚至有故事說,某男如此心不在焉,把妻子的上衣與下裙穿了…
《修心之技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