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之技能▪P5

  ..續本文上一頁出門,這說明不能反觀自業者,將會發生什麼。

   不檢點自己的言語者,好比無蓋的飯鍋。水煮開時溢出,會把火熄滅。人不能時常把握自己的思想——譬如那無休止地臆想賺錢致富以至與現實脫節者——必然給自己造成傷害。有些人想得過多,以至于吃不下、睡不著,神經受傷、心理失衡,皆因思考無根基、無自製之故。

   如此,缺念住者同時也正是那些不守戒者,他們會傷害自己。

   第二問討論完畢。

  

   3. 第叁問“戒有多少種

  ”可回答如下: 專義上區分有五類,指五戒、八戒、十業道、十戒與227戒。廣義上區分有兩類: 一類是居士戒,另一類是比丘與沙彌戒。

   從另一個角度區分,有叁類: 與身業有關的、與語業有關的、與意業有關的。

   再換個角度區分,有兩類: 基本戒[adi-brahma-cariya-sikkha,初梵行戒],即必須首先學習與遵守的五條基本戒律,如殺生戒; 一旦掌握之後,下一個層次是儀表規範[abhisamacara],有關個人行止,如就餐等。

   再換一個角度,有兩類: 世俗[lokiya]與出世[lokuttara]。出世戒德,既可是居士戒、亦可是比丘戒。假若某人,不論僧俗,已證得心的真實正態,他的戒德便已出世。不過,尚未達到入流正態者的戒德——不論居士比丘、不論是否嚴格持戒——只是世間的。世間的戒德,本質上無常,時而清淨、時而不淨; 持這類戒者,有的生天界、有的下地獄。不過,出世戒德恒常、直趨涅槃。此類戒德排除了在四惡趣[apaya-bhumi]重生的可能。

   達到出世層次者所具有的戒德,乃是佛陀教導的真正戒德,比其它一切戒德更尊貴、更有價值。世俗戒德,即便是比丘的227戒,品質上亦不可與一位入流居士的五種戒德相比: 出世戒德貴爲如此。爲什麼入流者的戒德恒常,而凡夫的戒德非恒常

   因爲入流者已經藉明辨之力,徹底擺脫了自我認同[sakkaya-ditthi,身見]。他們的明辨來自何處

   來自修定,使心堅實,從中升起明辨,永遠洗淨了自我認同。他們已經看見了對身與心持癡見的危害,意識到這些東西不是我。他們已觀照色身,直到看見,它只是四元素,來時未帶來,去時也不帶走。因此,他們能夠放開,不帶著執取或者錯誤的先見。

   (1)假若我們把身體視爲屬我所有,就會對它持占有心,不願明智善用。我們卡在了身體喜樂的層次——是那種享樂抹殺我們的福德與福利。當色身痛受升起時,是那種痛抹殺我們當行的福德。這可算是一種形式的殺生[panatipata]: 用樂與痛,滅去衆生希求的福德。這是入流者已棄絕的自我認同之一。

   (2)不與而取[adinnadana]: 入流者不抓緊色身,以之屬我,因爲他們已意識到,它只是四大之合成,這些元素是世間的一部分,不可能拿走[3]。結果,他們不會試圖欺詐世間,把世間元素指爲屬我,如此他們棄絕了自我認同之另一側面。

   (3)不當性事[kamesu micchacara]: 入流者已看見來自感官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的危害。可以享受的,就享受; 不可耽于其中的,則不介入。這意味著他們對感官之樂,不會讓自己做錯事。如此他們棄絕了自我認同的另一側面。

   (4)妄語[musavada]: 入流者已親見絕對真相,就不會說謊了。換言之,他們已看見了四聖谛,如此棄絕了自我認同的另一側面。

   (5)醉品[surameraya]: 入流者不可能沈醉、失慎于色、聲、香、味、觸、法。如此他們棄絕了自我認同的另一個側面。

  [中譯3: 指入流者已放下色身,把執取色身作爲一種形式的偷竊。他更不會對其它世間物質不與而取。]

  

   這就是明辨[慧]層次上的戒德。一旦達到這個層次,常規形式的戒德即轉爲恒常、持久,因爲自我認同已藉著明辨徹底擺脫。至于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對戒條與修持的“摸取”],入流者不再“摸取”自己的行爲,因爲已確見其正確性。至于疑[vicikiccha],他們已棄絕一切對明辨價值、活命方式、修行道的存疑: 不再臆測是否正確。一旦能做到這一步,即與世俗戒德隔離。世俗戒德是無常的,因爲它缺明辨。何以缺明辨

   因爲我們不在內心修定,頑固地執取色身、攀附它、誤以爲是我,以至于少許的蚊蠅騷擾、日曬雨淋,都會使我們的福德枯萎、死去。

   因此,出世戒德殊勝; 世俗戒德不持久。至于戒德是出世還是世俗,完全與心有關。

  愚鈍、少明辨之心,

  攀附色身,

  死時爲骨所梗,不得吃肉、坐皮。[4]

  它未經修練,

  沈淪于苦。

  修成之心,升起明辨,

  死時放開色身,

  無憾脫褪。

  既見真相,

  此謂尊貴、無上。

  第叁問討論完畢。

  [中譯4]此處意爲,人身死後無用,不如已死動物的色身尚可利用。]

  

   4.回答第四問:“什麼是戒德的精髓

  ” 我們首先必須把戒德精髓即戒離的動機[cetana-virati,戒離心]與戒德的表達區別開來,戒德的表達有叁類: 自然離、持戒離、正斷離。這叁種稱爲戒德的表達,因爲它們隨戒德而來。

   自然離[sampatta-virati]: 指未曾作誓而自發約束自己的行爲——譬如在野外或林間看見一頭動物,有機會殺死,但因畏懼罪惡,決定不殺; 或者看見他人的財物,本有機會拿走,但因畏懼惡業,決定不取。

   持戒離[samadana-virati]: 指發了持戒的誓言——或者對自己、或者隨他人重複——此後謹持不破。

   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 指維持戒德清淨無染,不論是否作誓。

  

   戒行的表達清淨與否,有賴于對意、語、行之操作中升起的若幹次要因素、它們或者違反戒德的表達(因此使之玷汙)、或者謹慎持守(因此保持清淨)。

   至于戒德的精髓——此處“精髓”指主要成分或決定因素——乃是戒離有傷害性的意、語、行的意志[戒離心],並且牢記使心保持正常狀態。這些有害的意、語、行可以是五種、八種、十種、或其它形式的傷害。因此,戒德分兩類: 一類是清淨的戒德,即,意、語、行之絕無汙染; 另一類是染垢的戒德,即撕破,穿洞的戒德。例如守兩戒,但連破叁戒,即是被撕破的戒德。非連續性的破戒,則稱染垢的戒德、穿洞的戒德。

   不良品性由此而來。品性不良者,有[生于人界的]戒德,但他們不守護它。他們持戒不力,于是讓邪惡透過言與行流進來。染垢的戒、撕破的戒、穿洞的戒: 即便它們算是惡,卻也強過無戒。戒德有破裂之處,強過無戒可破,好比穿破衣強過無衣可穿。人人生來俱有戒德,除非身死。

   既然如此,爲什麼我們必須守戒

   守戒意味著我們把已有的戒德洗淨,而不是到比丘沙彌那裏收集他們培育的戒德。

   我們已了解,戒德指動機端正之心; 染垢的戒德,指動機不端之心。這足以說明人人都有戒德,因爲有誰無心

   即便瘋人也有心,唯有死屍無心。任何有呼吸的人都有戒德,唯一不同是,該戒德清淨與否。正如佛陀對弟子說:

  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

  比丘們,我說,動機即是業。

   邪惡動機玷汙戒德。善巧動機維護戒德的清淨。第四問討論完畢。

  

   5. 第五問: 維持戒德需要什麼

   可作如下解答。此處戒德指的是戒德之清淨。爲使此清淨穩固持久,有賴其因緣,好比初生兒有賴父母的護持方能活命成長。若得父母的充足哺育,則茁壯成長,無營養不良之虞; 喂養不足,則單薄虛弱。同樣地,戒德之維持,有賴于我們的念住、警覺: 此二法爲清淨戒德之守護。同時,我們必須以資糧滋養戒德。若無資糧,戒德將枯萎、死去; 即便有正念與警覺的守護,也不能壯大,好比兒童有父母,無哺育,必然消瘦枯竭。戒德的壯大,須有資糧,戒德的資糧爲:

   (1)慈[metta]—善意,自愛愛他,願一切衆生皆有幸福。

   (2)悲[karuna]—對己對人有同情心,願人人遠離苦痛。

   (3)喜[karuna]—隨喜,對一切衆生的善德由衷喜悅。

   (4)舍[upekkha]—舍離,在我們不再于事有益的情形下,住于平靜無偏之心,把事情放下,既不喜也不惱。例如,面對罪犯被判處殺頭刑罰之情形。

   此四梵住之心,乃是戒德的資糧。

  念住爲父,

  警覺爲母,

  無量梵住爲資糧。

  

   如此行事者,戒德將壯大有力。換言之,當意、語、行中體現著慈悲喜舍之心時,戒德將堅定、持久、直趨涅槃。此謂壯大的戒德、豐盛的戒德、富足的戒德、喬達摩佛教導的戒德。不能成就這一步者,只能得到貧窮的戒德、染病的戒德、孤寡的戒德、枯萎退失的戒德。

  有戒德者有善德,

  有善德者有財富,

  有財富者有喜樂,

  戒德之樂爲至上。

  

   戒德爲人人可佩戴的美飾。不論老幼,以戒德裝點,皆有魅力,因爲它不同于外在飾品,無論由誰佩戴,永無不協調或不適宜之感。外在飾品僅于適當場合美觀,戒德卻永久宜持。凡能維持戒德者,此生與來生將脫離危險與敵意。因此,有明辨者細心守護他們的戒德。無明辨者自尋鎖鏈,即: 束縛手腕、腳腕、脖項、耳垂的金鎖鏈。即便細心守護,仍不免受其傷害——比如盜賊搶奪金鏈時,會撕裂耳廓、擦破手足皮膚。可以藉此思考外在飾品究竟有多少善處。

   至于戒德,當它包圍著我們的心意、包圍著我們的言語、包圍著我們的行爲時,誰能破壞它

   哪個賊能偷它

   什麼火能燒它

   經偈保證,我們死後,能去天界享受喜樂。

  silena sugatim yanti

  silena bhogasampada

  silena nibbutim yanti

  憑戒德重生天界,

  憑戒德獲得財富,

  憑戒德證得解脫。

  candanadinam gandhanam sila-gandho anuttaro

  一切如檀之芳香,戒德之芳香至上。

  silam loke anuttaram

  戒德在世間至上。

  silo rahado akuddamo

  戒德如清池。

  sukham yava jara silam

  戒德在終老時帶來安甯。

  silam yava jara sadhu

  戒德在終老時善哉。

  

   因此,一切有志于清澈、清淨之福德者,當以四梵住之心,勤修、完善其戒德。既掌握後,凡有志于聖道中段之修定者,將迅速得果報。

   第五問討論完畢。

  

  

《修心之技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