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李: 卫塞礼佛日
1956年5月24日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Visakha Puja——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英译者注: 1956年5月24日,阿姜李在阿育王寺作开示时,女居士阿伦-阿比瓦那作了速记,之后还原为本篇记录。经阿姜李的同意,作为《四年开示》一书的一部分出版。]
* * *
Pūja ca pujaniyanaṃ
Etammangalamuttamaṃ
礼敬值得礼敬者
这是至高的吉祥
我现在作一段开示,解说佛陀的教导,为聚集在这里的听者装点念住与明辨,使你们把这段法拿去用于修行,得到闻法应得的善益。
今天,卫塞礼佛日,是佛教传统里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因为是在这一日,佛陀出生,三十五年后,成就无上正自觉醒,再过四十五年后,入般涅槃。这三个事件,都发生在五月的满月日,那时月亮正位于卫塞星群,这就是为什么称这一日为卫塞礼佛日的缘故。
每年这个重要日子来临时,我们佛教徒用这个机会礼敬佛陀,作为我们对世尊的善德的感念方式。我们放下日常事物,借着布施、持戒、闻法等善巧方式,来修福德。这叫做礼敬佛、法、僧三宝之德。佛陀好比我们的父亲,法好比我们的母亲——意思是,是法引生出我们对佛陀教导的领悟。目前,我们的父亲已经过世,只有母亲还活着。两者一直在保护我们、照料我们,使我们能够有自在与幸福,直到今天。我们蒙受大恩,因此作为子女,应当记得表示感恩之心。
一般情形下,父母去世时,人们以痛哭、戴孝等方式表示哀悼。在卫塞礼佛日——也就是我们的父亲佛陀去世的纪念日里,我们也要表示哀悼,但所用的方式不同。我们不哭,而是诵一段忆念佛、法、僧之德的经文。我们不穿孝服,而是卸去漂亮的珠宝、不擦香水、衣着简朴。平时躺在舒适的高床厚垫上,我们戒离它们。平时一天爱吃三四顿,我们减到两顿或一顿。若要真心诚意地表示对我们的父亲佛陀的哀悼,我们必须放下平时习惯的娱乐形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带来鲜花、蜡烛、熏香,供养佛、法、僧,以为礼敬。这称为āmisa- pūja——物质形式的礼敬。这是一种有关我们言语和行动的外在层次的修持。它属于布施与持戒类的修持,但不算是最高形式的礼敬。还有另一种层次的礼敬,叫做paṭipatti-pūja——实践形式的礼敬,佛陀说这是至高的礼敬: 也就是指禅定,或者说修心,使它得以牢固确立于内在的善德,独立于任何、一切的外在所缘。这是佛陀要我们尽量专注的关键点,因为正是这种修持,使他证得至高果位,成为正自觉醒的佛陀,也使他的许多圣弟子证得阿罗汉果。因此,我们大家都应当重视这样的修持,下决心以他们为榜样,跟着父母的足迹走。这样,我们才称得上是知恩报德的忠实继承者,因为在恭敬聆听父母的教导之后,我们能够付诸实践。
我开头引用的《吉祥经》偈句,Pūja ca pujaniyanaṃ etam mangalamuttamaṃ,意思是:『礼敬值得礼敬者,这是最高的福佑。』我们已经提到礼敬有两种: 物质的礼敬与实践的礼敬。伴随着这两种不同的礼敬,人们瞄准的的希求是两种不同的喜乐。有些人修持,是为了继续生死轮回、为了世间喜乐。这样的修持称为vaṭṭagāmini-kusala——入轮回的善巧。比如说,他们守戒,是为了以后重生为美丽英俊的人、或者成为天界的神祗。他们修布施,是为了不受穷、为了转生为银行家或国王因而富有。这种善巧的程度,只达到重生人界、天界的资格,继续在世间轮回流转,根本没有什么出路。
人们礼敬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从苦中解脱。他们不想继续在世间生死轮回里转圈了。这就称为vivaṭṭagāmini -kusala——出轮回的善巧。
这两类修持,目的都是为了喜乐,不过一种喜乐是世间的,另一种喜乐在世间之上、超越了世间。我们顶礼佛、法、僧,并非是用修持的果报,把三宝顶得更高。实际上,我们在做的是,升起利益自己的善德。因此,我们为了自己而追求善德时,必须把佛陀的另一句话记在心里: Asevanā ca bālānam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意思是:『远离愚人,亲近智者』,只有那样我们才有安全和喜乐。
『愚人』在这里是指那些心意与行为恶劣的人。他们的行为恶劣: 杀生、偷盗、不当性事;并且言语恶劣: 说谎、制造不和、欺骗他人。换句话说,他们与好人团体敌对。那就是『愚人』的意思。如果你与这样的人结交,就好比给他们拉进一座山洞,里面只有黑暗。你进去越深,里面越黑,直到看不见一点光亮。那里没有出路。越跟愚人交往,你越愚笨,你会发现自己沦落到做那些只会导致痛苦的事。不过,如果亲近智者、圣贤,他们会把你领到明处,使你更有智慧。你会有眼力看见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将能够助自己从苦迫与动荡中解脱出来,得到喜乐、进步、宁静。因此经上教导我们,只与善人亲近,避免结交愚人。
如果我们与坏人交往,将会有麻烦和痛苦。与好人交往,将会有喜乐。这是赋予自己护佑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护佑,是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提供给自己的。无论何处、何时提供了,我们就会得到护佑。因此为了自己的安稳与福利,我们应当随时随地给自己提供护佑。
至于值得礼敬者: 无论他们值得物质礼敬还是实践礼敬,礼敬的动作本身,都以同样的方式提供护佑,都以同样的方式带来喜乐。世间的喜乐,有赖于世人与外界事物,必须经历死亡与重生;然而法的喜乐是一种内在的喜乐,它完全有赖于心。它是从忧苦中的解脱,再也不需要我们回到世上经历更多的死亡与重生。这两类喜乐形式分别来自物质上的礼经与实践上的礼敬,两者或者能使我们回来重生、或者能使我们脱离重生。差别只有一小点: 我们是否想要重生。
我们如果造了连绵不绝的因,必然会有连绵不绝的果。如果造了短因,就会有短果。连绵不绝的果,是那些生死没有尽头的果。这指的是杂染还未磨尽之心,是执取世间人事之善业恶业的渴求与执取之心,如果人死时,心像这样,就得回转世间重生。不过造短因的意思是,斩断、摧毁缘起与重生,让这个过程再也不升起。这是指内在杂染已经磨去、洗净之心。它来自观察我们自己内心升起的阴暗的过失与状态,忆念佛、法、僧的善德,或者念住于四十种经典禅定主题之一,直到我们能够对一切心造作洞穿其本质事件。换句话说,我们看见它们升起、暂住、衰解。我们把觉知连续定住在短距离靠近本位的范围——也就是自己的色身内,从头到脚——不去攀缘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的好与坏。我们为心找一个牢固的基础,使它能够连续安止,完全自处,什么也不粘着、甚至不粘着色身。等我们达到这个境界,那时死去时,便再也不会游回来重生于世界了。
无论以物质形式还是实践形式表示礼敬,如果我们把心的聚焦处拉出来,放到我们的行为[业]上——也就是,我们如果粘着自己的善业,比如持戒、布施等等——那就称为入轮回的善巧。心不自由。它必须成为这事那事、这业那业、这个那个所缘的奴隶。这是一个连绵不绝的因,它会迫使我们回来重生。但是如果把我们持戒、布施等善业的果报,带进心的内在根基,使它们在心里存起来,不让心跑出去追逐外在因缘,这有助于减少有生状态,到最后,我们就不必再回来重生了。这就是出轮回的善巧。两种善巧的区别就在这里。
人的心好比硬皮枳,熟透时树上留不住,必然得落下、着地、到最后腐烂入土。以后接触到适量的空气与水分,种子慢慢地再次发芽,成为树干,长起枝丫、花朵、果子。这些祖先的讯息都在种子里存着。最后,果熟落地,再发芽成另一株树。就这样一轮接一轮,不会湮灭。如果我们不破坏种子里催芽的汁液,它们就会把自己遗传素质延续下去,活上一劫。
如果我们想要从苦中解脱,必须使我们的心冲出世间,而不是像硬皮枳那样落回到地面。当心出离世间时,它会给自己找到着落点,不让它再回来重生。它会高高地住那里,彻底自由,不再有任何执取。
自由在这里的意思是自主。心有内在主权。它掌管自己。它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不需要沦为任何东西的奴隶。我们在自己的内部可以看见,心与身相互配对。身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因为它不长久。它死去时,各种元素——地、水、风、火——分解、回归其原始状态。不过,心却很重要,因为它持久。它是住在身内的真正元素性的东西。是它制造有和生的诸状态。是它经历乐与痛。它不随身体一起分解。它继续存在,不过是作为一件惊奇而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它像一支点着的蜡烛:熄灭时,火元素还在那里,只是它不发光。只有我们点起一根新蜡烛时,火才会出现,再次放光。
当我们把由四元素、五蕴、六处、三十二部分组成的身,和心——也…
《卫塞礼佛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