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衛塞禮佛日

  阿姜李: 衛塞禮佛日

  1956年5月24日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Visakha Puja——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英譯者注: 1956年5月24日,阿姜李在阿育王寺作開示時,女居士阿倫-阿比瓦那作了速記,之後還原爲本篇記錄。經阿姜李的同意,作爲《四年開示》一書的一部分出版。]

  

  

  * * *

  Pūja ca pujaniyanaṃ

  Etammangalamuttamaṃ

  禮敬值得禮敬者

  這是至高的吉祥

  

  

   我現在作一段開示,解說佛陀的教導,爲聚集在這裏的聽者裝點念住與明辨,使你們把這段法拿去用于修行,得到聞法應得的善益。

   今天,衛塞禮佛日,是佛教傳統裏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因爲是在這一日,佛陀出生,叁十五年後,成就無上正自覺醒,再過四十五年後,入般涅槃。這叁個事件,都發生在五月的滿月日,那時月亮正位于衛塞星群,這就是爲什麼稱這一日爲衛塞禮佛日的緣故。

   每年這個重要日子來臨時,我們佛教徒用這個機會禮敬佛陀,作爲我們對世尊的善德的感念方式。我們放下日常事物,借著布施、持戒、聞法等善巧方式,來修福德。這叫做禮敬佛、法、僧叁寶之德。佛陀好比我們的父親,法好比我們的母親——意思是,是法引生出我們對佛陀教導的領悟。目前,我們的父親已經過世,只有母親還活著。兩者一直在保護我們、照料我們,使我們能夠有自在與幸福,直到今天。我們蒙受大恩,因此作爲子女,應當記得表示感恩之心。

   一般情形下,父母去世時,人們以痛哭、戴孝等方式表示哀悼。在衛塞禮佛日——也就是我們的父親佛陀去世的紀念日裏,我們也要表示哀悼,但所用的方式不同。我們不哭,而是誦一段憶念佛、法、僧之德的經文。我們不穿孝服,而是卸去漂亮的珠寶、不擦香水、衣著簡樸。平時躺在舒適的高床厚墊上,我們戒離它們。平時一天愛吃叁四頓,我們減到兩頓或一頓。若要真心誠意地表示對我們的父親佛陀的哀悼,我們必須放下平時習慣的娛樂形式。

   除此之外,我們還帶來鮮花、蠟燭、熏香,供養佛、法、僧,以爲禮敬。這稱爲āmisa- pūja——物質形式的禮敬。這是一種有關我們言語和行動的外在層次的修持。它屬于布施與持戒類的修持,但不算是最高形式的禮敬。還有另一種層次的禮敬,叫做paṭipatti-pūja——實踐形式的禮敬,佛陀說這是至高的禮敬: 也就是指禅定,或者說修心,使它得以牢固確立于內在的善德,獨立于任何、一切的外在所緣。這是佛陀要我們盡量專注的關鍵點,因爲正是這種修持,使他證得至高果位,成爲正自覺醒的佛陀,也使他的許多聖弟子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我們大家都應當重視這樣的修持,下決心以他們爲榜樣,跟著父母的足迹走。這樣,我們才稱得上是知恩報德的忠實繼承者,因爲在恭敬聆聽父母的教導之後,我們能夠付諸實踐。

   我開頭引用的《吉祥經》偈句,Pūja ca pujaniyanaṃ  etam mangalamuttamaṃ,意思是:『禮敬值得禮敬者,這是最高的福佑。』我們已經提到禮敬有兩種: 物質的禮敬與實踐的禮敬。伴隨著這兩種不同的禮敬,人們瞄准的的希求是兩種不同的喜樂。有些人修持,是爲了繼續生死輪回、爲了世間喜樂。這樣的修持稱爲vaṭṭagāmini-kusala——入輪回的善巧。比如說,他們守戒,是爲了以後重生爲美麗英俊的人、或者成爲天界的神祗。他們修布施,是爲了不受窮、爲了轉生爲銀行家或國王因而富有。這種善巧的程度,只達到重生人界、天界的資格,繼續在世間輪回流轉,根本沒有什麼出路。

   人們禮敬的另一個原因,是爲了從苦中解脫。他們不想繼續在世間生死輪回裏轉圈了。這就稱爲vivaṭṭagāmini -kusala——出輪回的善巧。

   這兩類修持,目的都是爲了喜樂,不過一種喜樂是世間的,另一種喜樂在世間之上、超越了世間。我們頂禮佛、法、僧,並非是用修持的果報,把叁寶頂得更高。實際上,我們在做的是,升起利益自己的善德。因此,我們爲了自己而追求善德時,必須把佛陀的另一句話記在心裏: Asevanā ca bālānam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意思是:『遠離愚人,親近智者』,只有那樣我們才有安全和喜樂。

   『愚人』在這裏是指那些心意與行爲惡劣的人。他們的行爲惡劣: 殺生、偷盜、不當性事;並且言語惡劣: 說謊、製造不和、欺騙他人。換句話說,他們與好人團體敵對。那就是『愚人』的意思。如果你與這樣的人結交,就好比給他們拉進一座山洞,裏面只有黑暗。你進去越深,裏面越黑,直到看不見一點光亮。那裏沒有出路。越跟愚人交往,你越愚笨,你會發現自己淪落到做那些只會導致痛苦的事。不過,如果親近智者、聖賢,他們會把你領到明處,使你更有智慧。你會有眼力看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你將能夠助自己從苦迫與動蕩中解脫出來,得到喜樂、進步、甯靜。因此經上教導我們,只與善人親近,避免結交愚人。

   如果我們與壞人交往,將會有麻煩和痛苦。與好人交往,將會有喜樂。這是賦予自己護佑的一種方式。這樣的護佑,是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提供給自己的。無論何處、何時提供了,我們就會得到護佑。因此爲了自己的安穩與福利,我們應當隨時隨地給自己提供護佑。

   至于值得禮敬者: 無論他們值得物質禮敬還是實踐禮敬,禮敬的動作本身,都以同樣的方式提供護佑,都以同樣的方式帶來喜樂。世間的喜樂,有賴于世人與外界事物,必須經曆死亡與重生;然而法的喜樂是一種內在的喜樂,它完全有賴于心。它是從憂苦中的解脫,再也不需要我們回到世上經曆更多的死亡與重生。這兩類喜樂形式分別來自物質上的禮經與實踐上的禮敬,兩者或者能使我們回來重生、或者能使我們脫離重生。差別只有一小點: 我們是否想要重生。

   我們如果造了連綿不絕的因,必然會有連綿不絕的果。如果造了短因,就會有短果。連綿不絕的果,是那些生死沒有盡頭的果。這指的是雜染還未磨盡之心,是執取世間人事之善業惡業的渴求與執取之心,如果人死時,心像這樣,就得回轉世間重生。不過造短因的意思是,斬斷、摧毀緣起與重生,讓這個過程再也不升起。這是指內在雜染已經磨去、洗淨之心。它來自觀察我們自己內心升起的陰暗的過失與狀態,憶念佛、法、僧的善德,或者念住于四十種經典禅定主題之一,直到我們能夠對一切心造作洞穿其本質事件。換句話說,我們看見它們升起、暫住、衰解。我們把覺知連續定住在短距離靠近本位的範圍——也就是自己的色身內,從頭到腳——不去攀緣世界上任何人、任何事的好與壞。我們爲心找一個牢固的基礎,使它能夠連續安止,完全自處,什麼也不粘著、甚至不粘著色身。等我們達到這個境界,那時死去時,便再也不會遊回來重生于世界了。

   無論以物質形式還是實踐形式表示禮敬,如果我們把心的聚焦處拉出來,放到我們的行爲[業]上——也就是,我們如果粘著自己的善業,比如持戒、布施等等——那就稱爲入輪回的善巧。心不自由。它必須成爲這事那事、這業那業、這個那個所緣的奴隸。這是一個連綿不絕的因,它會迫使我們回來重生。但是如果把我們持戒、布施等善業的果報,帶進心的內在根基,使它們在心裏存起來,不讓心跑出去追逐外在因緣,這有助于減少有生狀態,到最後,我們就不必再回來重生了。這就是出輪回的善巧。兩種善巧的區別就在這裏。

   人的心好比硬皮枳,熟透時樹上留不住,必然得落下、著地、到最後腐爛入土。以後接觸到適量的空氣與水分,種子慢慢地再次發芽,成爲樹幹,長起枝丫、花朵、果子。這些祖先的訊息都在種子裏存著。最後,果熟落地,再發芽成另一株樹。就這樣一輪接一輪,不會湮滅。如果我們不破壞種子裏催芽的汁液,它們就會把自己遺傳素質延續下去,活上一劫。

   如果我們想要從苦中解脫,必須使我們的心沖出世間,而不是像硬皮枳那樣落回到地面。當心出離世間時,它會給自己找到著落點,不讓它再回來重生。它會高高地住那裏,徹底自由,不再有任何執取。

   自由在這裏的意思是自主。心有內在主權。它掌管自己。它不需要依賴任何人,不需要淪爲任何東西的奴隸。我們在自己的內部可以看見,心與身相互配對。身並不是那麼重要的,因爲它不長久。它死去時,各種元素——地、水、風、火——分解、回歸其原始狀態。不過,心卻很重要,因爲它持久。它是住在身內的真正元素性的東西。是它製造有和生的諸狀態。是它經曆樂與痛。它不隨身體一起分解。它繼續存在,不過是作爲一件驚奇而看不見的東西存在。它像一支點著的蠟燭:熄滅時,火元素還在那裏,只是它不發光。只有我們點起一根新蠟燭時,火才會出現,再次放光。

   當我們把由四元素、五蘊、六處、叁十二部分組成的身,和心——也…

《衛塞禮佛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之技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