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李: 修心之技能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The Craft of the Heart ——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目錄
§序 Forword
§引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成就戒德 Mastering Virtue
○居士戒 Precepts for Laypeople
○布薩日 The Service for the Lunar Sabbath
○持戒問答 Virtue: Questions & Answers
○修定問答 Concentration: Questions & Answers
§第二部分: 修心之技能 The Craft of the Heart
§詞彙表 Glossary
序
本書作爲阿姜李的第一部著述,如同一本編目: 在其中,他就佛教修行之技能——從持五戒,一直到徹底解脫——給出了全面的教導。因此,不同的部分是爲處于不同修行階段的不同的人而寫,建議讀者不帶偏見,賢明閱讀——吸取凡對自己修行有用的部分,把其余部分留給別人。
本書的兩個組成部分交叉重疊,原因在于它們早先是獨立撰寫刊印的兩個冊子。第二部分原名《心的修練》,刊印于1936年; 第一部分原名《居士戒律》,刊印于一年後。1939年阿姜李對兩者作了修訂與擴展,把這兩個既自足又互補的部分合並爲現今的單行本形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早期,他再次修訂,本書便按照這個最後版本翻譯。
盡管阿姜李的教導在此後的年月裏繼續發展,基本要點不變。後期教導大多只是對本書諸主題的推演。不過這些後期發展當中,有一項值得特別提及: 有關初學者應如何開始修習禅定。對這個問題,阿姜李最後在他的《念住呼吸》一書方法二中給出了解決方案[1],要點如下: 先培育禅那因素[禅支],方法是(1)清楚覺知每一次呼吸; (2)評估與調節呼吸,使它盡可能舒適、滿足; (3)讓此舒適覺受,帶著對當下的覺知,傳遍全身。假若個別禅修者有困難堅持第(1)步,阿姜李也許會建議本書中給出的一些方法——隨著呼吸重複“佛陀”、觀想色身的基本元素等等——但這些方法被當作念住呼吸主修法的輔助。
然阿姜李的後期教導對本書一些個別主題發展出新的視點,他的後期寫作無一具備本書的廣度與完整度。因此,這是迄今流傳最廣並最受尊崇的阿姜李著作之一。
不過,雖然涉及面如此之廣,它只是一部預覽——地圖或者說窺鏡——因爲真正的修心技能不在書裏,而在讀者內心。
引用一段阿姜李後來的開示:“明辨從哪裏來
我們不妨拿陶工、裁縫、編工的學藝過程作個比較。一開始,師傅教你怎樣製陶、縫褲、編籃。不過你做的産品是否勻稱美觀,有賴于你自己的觀察力。假定你編了一個籃子,接下來要仔細看它的比例,是太矮還是太高。太矮,就再編一個高一點的,接著再仔細看還有哪裏需要改進,是太瘦還是太肥。接著再編一個,比先前那個更美觀。這樣繼續編下去,直到你編出一個盡可能美觀勻稱、挑不出毛病的産品。最後這個籃子就可以作爲標准,你現在可以自己開業了。你所做的,是從自己的行動[業]中學習。過去的努力,不需要再理會了,把它們扔出去。這是一種自發升起的明辨,一類創新與判斷的能力,它不來自老師所教,而來自獨立地觀察與評估你自己做成的産品。”
希望本書增益所有欲把握修心技能者。
坦尼沙羅比丘(傑弗裏-德格拉夫)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美國加州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 Box 1409
Valley Center,CA 92082 USA
[中譯注1]: 指阿姜李在後來對初學禅定者傳了一套呼吸禅定的修法,它就是收錄在《念住呼吸》一書中的方法二。本書所教的初階修定法,以後被阿姜李作爲輔助修法。
引言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將討論戒德,接下來在第二部分討論禅定。編寫這第一部分,是爲了補救我自己的遺憾。我曾經讓佛教居家弟子們告訴我,五戒、八戒與十業道[kammapatha]究竟戒什麼,回答正誤參雜。問他們受戒多久,有的說從不曾受戒,有的說“兩年”、“五年”等等。從未受戒者,其無知可諒; 受了戒的,又各有各樣: 有受戒叁年者,戒學知識多于受戒五年者。有受殺生戒多次者,至今叁年,未知戒之本意,依舊殺生。當然,比上述人等更有學識者不少,我仍不免遺憾,因爲他們的作爲實在與其學識不匹。此說非是批評,僅爲實述。我因此纂寫本書,以彌補遺憾。我已安排將它刊印成冊,散發給實修的佛教徒作爲指南,助他們以實踐世尊教導的方式,禮敬世尊,使他的教言盛傳、久傳。
總之,我請讀者邊讀邊思考。此中內容有的你也許喜歡,有的不喜歡。不管怎樣,我相信,你若按照書中敘述的種種教導實修,會發現它值得你付出的閱讀時間。
本書有任何不如法處,請讀者原諒。
我把纂寫本書用去的體力與心力,回向給發心提供財力印刷本書的人們。其中凡有未滅盡諸苦者,願他們無論重生何界,對一切關乎其真正福利之事,擁有領悟與明辨。
阿姜李-達摩達羅
于尖竹汶府 蝦河森林寺
第一部分: 成就戒德
居士戒
居士戒有叁類: 五戒、八戒、十業道。我們在此先說五戒與八戒,之後討論十業道。
五戒可分兩類: 一類與身業有關,一類與語業有關。正持身業,表現爲叁戒: 戒奪取生命; 戒偷盜; 戒不當性事。正持語業,表現爲戒妄語,不僅指謊言,也指離間饞言、粗口謾罵、拉雜閑談。至于戒醉品,它與第叁戒——戒不當性事——同歸一路,因其關乎不同形式的沈醉。
八戒自五戒派生——同樣分兩類。其中有七戒關乎身業: 戒奪取生命; 戒偷盜; 戒任何一切性事; 戒午後至天明進食; 戒觀聽歌舞、器樂等演藝; 戒以花環、香料、化妝品、珠寶爲飾; 戒高而奢侈的床與座。
無論五戒、八戒,終其究竟,實爲兩條: 身業正常,語業正常。巴利文戒德一詞 sila,字面之意爲正常[normalcy,正態]——該素質可分五種或八種戒德成分。布薩八戒所斷棄的身業雜染多于五戒或十業道。持八戒者身業輕,類似出家。(說到出家,至少對女衆而言,持八戒者斷棄身業方面的貪、嗔、癡似多于過去的學法女[sikkhamanas,式叉摩那]。學法女作爲沙彌女雖授十戒,她們在剃度前僅被要求嚴格持守前六戒[2]。) 因此凡持八戒者,可說是以一種純淨的方式活命——或者說是短期梵行[kala-brahmacariya]——唯不必變換衣著。
世間男女欲行此道者殊罕。行持者堪稱有德之輩,明智、貴重之器,當可容置奢摩他。
十業道不同于五戒、八戒,不必起誓。一經了解,只管持守。共分叁類: 身業道叁項、語業道四項、意業道叁項。身業道爲: 離奪取生命; 離偷盜; 離不當性事與離醉品(後兩離算作一項)。語業道源自妄語戒: 離謊言; 離離間饞言; 離粗言謾罵; 離拉雜閑談。
叁意業道爲: 離觊觎[anabhijjha]: 無觊望他人所有之心; 離惡意[abyapada]: 無願他人受苦之心; 持正見 [samma-ditthi]: 堅信我們經曆的苦樂來自個人的善惡之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如此共有十業道,又稱善業道[kusala kammapatha]——明智之道、淨 行。此十業道當遵守、奉行——越持恒越好。貪之雜染將給滅除; 嗔與癡之雜染將無緣升起。貪來自觊觎之念——即欲望之聚焦——隨後在意、語、行之中表現爲貪。心意因此而不安、躁動; 言語、行爲也變得不智、染垢。至于嗔怒,它源自惡意,隨後升至敵意,最後成爲憤怒、狂怒、凶暴,意、語、行由此變得不智、染垢。癡迷來自妄見,來自對對錯、善惡的無明,致使意、語、行不智、染垢。
故此,你應當從根本上滅除它們。爲著滅除觊觎而與他人——兒女、兄弟姐妹、親屬友人、僧尼隱者——分享所有,究竟將有益于你自己的福利: 這稱爲布施[dana]。爲著滅除惡意而培育慈、悲、喜、舍之心; 爲著離惡業而持戒[sila]。爲著滅除妄見而親近求學于多聞智者,藉此發展自己的內覺與明辨: 這稱爲修心[bhavana]。
這便是貪、嗔、癡的對治法門。觊觎、惡意、妄見,乃是雜染的主根; 貪、嗔、癡爲其頂冠; 表達這些惡法的意、語、行構成了樹幹與枝叉; 結生之果即是苦: 生、老、病、死之苦,憂、哀、痛、悲、慘之苦。我們平常食果肉後,若不破壞種子,它將有機會發芽,形成另一株樹。雜染亦如此: 我們若不摧毀那粒種子,它將結生更多的果。攀附與執取之心: 這就是種子。未了悟者,以爲其果美味可口,不願棄絕、摧毀觊觎、惡意與妄見。果報是,他們在這叁類雜染的影響之下,以種種…
《修心之技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