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之技能▪P3

  ..續本文上一頁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訓誡,戒一切性事。)

  4. Musavad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訓誡,戒妄語。

  5. 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訓誡,戒醉品。

  (如果你受持五戒,則在此停下。如果受持八戒,則繼續)

  6. Vikala-bhoj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訓誡,戒午後至清晨之間進食。

  7. Nacca-gita-vadita-visuka-dassana mala-gandha-vilepana-dharana-mandana-vibhusan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訓誡,戒觀聽歌舞、器樂等演藝,戒以花環、香料、化裝品、珠寶裝飾身體。

  8. Uccasayana-mahasay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訓誡,戒高而奢侈的床與座。

  

   你若持布薩戒,比丘將宣說布薩期的長短。跟著他重複:

  Imam atthanga-samannagatam.

  Buddha-paññattam uposatham.

  Imañca rattim imañca pasam.

  Sammadeva abhirakkhitum samadiyami.

  我今日今夜圓滿、清淨地持守佛陀製定的布薩八戒。

  

   比丘將提醒人們審慎持戒,並宣說持戒的果報:

  Imani attha sikkhapadani accekam rattin-pam uposathasila-vasena sadhukam rakkhitabbani.

  此八戒當在布薩期間日夜善持。

  

   你說: Ama bhante. 是,尊者。

   比丘接著說:

  Silena sugatim yanti silena bhoga-sampada silena nibbutim yanti tasma silam visodhaye.

  憑戒德重生天界,憑戒德獲得財富,憑戒德證得涅槃,因此我們都應淨化戒德。

   授戒儀式至此完畢。

  * * *

   戒律譯文如下:

  1. 我接受訓誡,戒破壞生命。

  2. 戒偷盜。

  3. 戒不當性事(此爲受五戒者持守。Abrahma-cariya...... 爲受八戒者持守: 指戒一切性事。)

  4. 戒妄語。

  5. 戒醉品。

  6. 戒午後至清晨之間進食。

  7. 戒觀聽演藝(如歌舞、器樂等),戒以花環、香料、化妝品、珠寶裝飾身體。

  8. 戒高而奢侈的床與座。(奢侈意爲有厚墊 、床墊。高床意爲高于十寸。不過扶手椅與扶手沙發,即便高于十寸,亦不受本戒約束。)

  * * *

   不論五戒、八戒,都有兩個[構成]基礎。換言之,破戒須得有(1)身與心共同違越; 或者(2)語與心共同違越。假若某個無意的身體行爲違反了戒律,則戒德依舊完整。舉例說,你砍樹或采花供于佛臺,恰巧有生活于樹枝或花莖上的昆蟲因此死亡。你事先不知它們在那裏。此種情形下,你的戒德依然完整,因爲你內心無意願它們死亡。至于語行,假若你說話匆忙,出于疏漏或無心,辭不達意。例如你本想講兩字,實際講了四字; 本欲講真話,但說錯了。既然它僅是語言動作,內心無意誤導,因此你的戒德依然完整。

   破壞十業道,可隨著叁因素之一而生效: 身與心共同違越; 語與心共同違越; 或者僅以心違越。換言之,意 、語、行中任一的違越,須得有動機,才算是破壞了戒德,因爲動機——即戒離的意志[cetana-virati,戒離心]——構成了戒德的精髓。可查看任何一條戒律,其中必包含此要素。動機爲戒德的精髓; 動機以外,戒德的其它側面,只是它的表達與應用。

   堪稱戒德之動機者,乃是遵守五戒或八戒的戒離意志。至于諸戒行,它們是該動機的表達,而詳述諸戒所禁行爲的細則,則是該動機的應用範圍。戒德爲正常態。言語與行動的正常態與正平衡,表達爲五戒與布薩八戒。意、語、行的正常態與正平衡,則表達爲十業道。

   動機爲戒德之根本,可引經文中佛陀之語爲證:

  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

  比丘們,我說,動機即爲業。

  * * *

   佛教徒一般所修的戒德,總結起來歸爲叁類: 小戒[hina-sila]; 牧守戒[gocara-sila]; 非牧守戒[anagocara-sila]。

   1. 小戒,指只服從戒律。譬如,第一戒要你戒殺,你求福德,因此看護其它有情的生命,不使它們死亡。第二戒要你不偷盜,你因此照料別人的財産,不使它們失蹤,希望藉此得些福德。第叁戒不許行不當性事,因此你四處看護他人的配偶與兒女。第四戒不許妄語,于是你四處照顧他人的耳聞,不在其中灌輸謊言。第五戒不許飲酒,因此你爲他人的酒瓶著想,不把他們的酒喝光。對其它戒律也同樣如此。這樣地修戒德,等于爲他人的貨物充當看守。你把自己置于奴仆或雇傭牛倌的層次。無論是守五戒、甚至八戒,這都屬于層次最低的戒德,或者說戒禁取[silabbatupadana],執取于外在的善德形式。

   2. 牧守戒,指確保心只住于良善的動機,譬如思考如何行動才是明智、有福德。無論你的思想涉及過去還是未來,色、聲、香、味、觸、法,你小心保持動機明智,不讓它們墮落于腐敗或不智。

   3. 非牧守戒,指使心住于當下,不讓它漫遊于雜念之間。你有念住與警覺,連續守護心,使它完全安住當下。這才是戒德——達到正常狀態時的戒德——這種戒德有天界與涅槃的價值。

   小心謹慎不破條文的戒德,能夠對治粗相的貪。來自牧守心的思路,不讓它進入不良動機領域的戒德,能夠滅除嗔怒與厭惡。進入當下的戒德——即正態之中的戒德——能夠滅除癡迷。因此我們可以說,戒德能夠滅除粗相的雜染,即某些層次的貪、嗔、癡。

  

  * * *

   繼續說布薩日: 你現在有機會聽一段說法。請求說法的方式如下:

  Brahma ca lokadhipati sahampati

  katañjali andhivaram ayacatha

  santidha sattapparajakkha-jatika

  desetu dhammam anukampimam pajam

  世界之主、梵天沙巷婆提,

  合掌于心前,(走近世尊)請求祝福:

  “有衆生眼裏僅存些許塵垢,

  請佛慈悲,爲他們傳法。”

  

   現在,整肅你的思想,住于吸收法的滋養。說法完畢,你可以如下方式宣告自己成爲佛陀的居家弟子:

  Aham buddhañca dhammañca sanghañca saranam gato

  我已歸依佛、法、僧,

  Upasakattam desesim bhikkhu-sanghassa samukkha

  #25105;已在比丘僧伽面前宣告我的歸依。

  Etam me saranam khemam

  Etam saranam-uttamam

  這是我的安穩歸依,

  這是我的至上歸依。

  Etam saranam-agamma

  Sabba-dukkha pamuccaye

  這是能從一切苦痛中解脫的歸依。

  Yatha-balam careyyaham

  Samma-sambuddha-sasanam

  我將盡善遵從正自覺者的教導,

  Dukkha-nissaranasseva

  Bhagi assam anagate

  將來得以從憂苦中解脫。

   (女衆應以 gata 替代 gato,以 upasikattam 替代 upasakattam,以 bhaginissam 替代 bhagi assam。)

  

   巴利文的居士一詞 upasaka [優婆塞/近事男,女居士upasika,優婆夷/近事女],字面意義爲: 靠近者。居士有十種素質: 五種當止持[禁止],五種當作持[具備]。五種止持爲:

  (1)販售武器

  (2)販售人口

  (3)販售動物給予宰殺,販售自己所殺動物之肉

  (4)販售醉品

  (5)販售毒藥

   五種作持素養爲:

  (1)具信

  (2)持戒

  (3)堅信業力原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4)不欲在佛陀教導之外尋求福德

  (5)唯以佛陀教導的方式行福德

   擁有了這些資格,依照定義,他就是一位以布施、持戒與禅定爲修持目標的居家弟子。

  * * *

  

   布薩儀式完畢後,你應當利用這個機會,培育心的平靜與安止。不要把一天浪費掉。把“佛陀”作爲你的禅修練習。專心默念“佛陀”是一種修定方式。明辨之意是,對一切造作緣…

《修心之技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