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止处
1956年9月22日
你在闭眼坐禅时,只需把眼皮合上。不要像入睡的人那样把视功能关闭。你必须保持眼神经的清醒与活力,否则将会使自己睡着。
默想你的内在禅定所缘[对象] ——也就是出入息;接着默想把你的外在禅定所缘——『佛陀』,即觉醒,世尊的功德之一——把它带入、伴随呼吸。
等到你能够舒适地专注呼吸之后,要让这股呼吸感传遍全身,直到你感觉轻质、柔软、自在。这叫做在修定中保持正确的品质。令心定驻、不让它脱离呼吸,这叫做保持正确的所缘。让念住牢牢盯着你的禅定用词、不出空档,这叫做保持正确的动机[意志] 。等到你能够让心固守这三个要素时,才可以说,自己是在禅修。
我们一旦下决心以这种方式修善时,那些不良事物,也就是五盖,必然会偷偷地溜进心里来。如果按名字称呼它们,一共有五个。不过我们这里不谈名称,只说它们是什么:(1) 五盖是污染、腐败心的事物。(2) 它们使心暗昧、浑浊。(3) 它们是阻挡心固守禅定要素的障碍。
五盖来自于向外攀缘。之所以向外攀缘,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所缘之弱。内在所缘弱,意思是我们的心不能够牢牢固守它的对象。好比让水勺漂在一桶水里: 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把它镇住,它必然会动摇、倾倒。正是心的动摇,开启了门户,各种障盖蜂拥而进,使心失去平衡。 我们应该使自己了解,心倾倒时,它可以朝两个方向倒:
(1) 它可能倒向过去的念头,从两个钟头前发生的事、一直回到出生时吸进的第一口气。这种干扰在意义上分两类: 或者与世间事有关——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好事坏事;或者与法有关——已经发生的、我们注意到的好事坏事。(2) 或者我们的心,有可能倒向未来的念头——一样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关涉世、关涉法、好事、坏事。
我们的心这样开始漂移时,所得的果报必然是: 或者得意或者不满,这两种心态,一个是耽于享乐、一个是耽于自虐。因此,我们必须连续地把握住心,把它带入当下,使这些障盖不能渗透进来。不过即使那时,心也不真正平衡。它多少还会动摇。但这种动态也不真正算错( 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利用它,它就不是错;如果我们不会用,它就错了) ,因为心有所动时,它是在找一个停住处。巴利经典中这叫做求生者[saṃbhavesin,寻找投生处的有情] 。因此经上教导我们,要找一个禅定主题作为心的聚焦处,就好比用电影屏幕作为投影的聚焦面,使成像清晰可见。这是为了不让外缘闯进来。
换句话说,经上教我们禅定时把心聚在一处,放在呼吸上。心想呼吸,叫做寻想——就像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入息时想『佛』、出息时想『陀』。至于心的摇动,那叫做评估。当我们引进评估时,就可以放开一部分寻想。换句话说,可以停下重复『佛陀』,接下来开始观察每一次出入息对身体有多少影响。出息时它感觉轻松自然吗
入息时舒适吗
如果不舒适,要作改进。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引导心时,就不需要想『佛陀』了。入息将带着我们的念住与警觉感,渗透、传遍全身。当我们放开一部分寻想——也就是停止重复『佛陀』——只剩下跟緃呼吸的动作时,评估的动作就增加了。心的摇动本身,成为我们专注的一部分。对外的攀附寂止下来。『寂止』不是指耳聋了。寂止的意思是,我们不把心搅动起来,出去追逐外在对象,无论过去未来。我们让心完全停驻当下。
心以这种方式入定时,它就培养起敏觉与知见。这种知见不来自课堂与书本。它来自践行——好比造瓦: 开始时,我们只会把粘土与沙掺起来做成平瓦。不过继续做下去,知见会多起来: 怎样做得美观,怎样做得坚固、耐久、不脆。接下来我们会考虑做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越做越美观时,我们做成的产品本身会反过来成为老师。
观呼吸也一样。随着连续地观察呼吸[气] 怎样流动,我们对入息会熟悉起来: 它是否舒适; 怎样入息才有舒适感; 怎样出息才有舒适感; 什么样的呼吸使我们感到紧张、局促; 什么样的呼吸使我们感到疲劳——因为呼吸可分四类。有时可以是长入息长出息、有时是长入息短出息、有时是短入息长出息、有时是短入息短出息。因此,我们应当观察这四种呼吸的每一种在体内的流动情形,了解它们对心、肺、及身体的其它部位有多少增。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连续地审视与评估时,念住与警觉将会成为内在的主导。我们的内心将会升起定力、升起明辨、升起觉知。培养了这种技能的人,甚至有可能不必以鼻呼吸,而是透过眼或者耳呼吸。但是一开始,我们必须利用透过鼻腔的呼吸,因为它是外显的呼吸。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外显的呼吸,之后才能够觉察体内更精细的呼吸[气] 。
体内的气能,总的来说有五类:(1) 连续流入流出的『客居呼吸』[[āgantuka-vāyas,客居气] 。(2) 停留在体内、但能够渗透到各个部位的气能。(3) 原地转动的气能。(4) 能够来回流动的动态气能。(5) 滋养全身经络与血管的气能。
一旦对各种气能与怎样利用它们、怎样改进它们给身体带来舒适感有了了解,我们将培育起专精。我们会更加熟练地调节身感。果报会升起来: 一股遍布全身的充沛与满足感,好比煤油渗透了汽化灯的每根灯芯,使它发出明亮的白光。
『寻想』好比把泥沙放入筛盘; 『评估』好比滤沙。我们一开始把泥沙放入筛盘时,沙粒粗糙、成块,不过随着继续筛滤,沙粒会变得越来越精细,最后只剩下细沙。我们把心定在呼吸上时也一样: 最初阶段,呼吸仍然粗糙,不过随着我们继续运用越来越多的寻想与评估,呼吸[气] 会变得越来越精细,直到它渗透到每一个毛孔。粗色[oḷārika-rūpa]:多种多样的舒适体感[色] 将会显现——轻感、空旷感、休憩感、疼痛消失等等——我们只感到法的清新、喜乐,常有清凉、轻松。细色[sukhumāla-rūpa]: 这种乐感将会出现,像是细微的颗粒,像是构成空气的原子雾体,但肉眼是看不见的。不过,虽然到这一步时我们感到舒适轻松,这股渗透全身的雾状乐感仍然可以给心造起一个投生处,因此我们不能说已经超越了苦。
这是我们修定时能够培育的觉知形式之一。凡是修得的人,将会升起一种内在的清新感: 轻如棉绒。这种轻感有着多种功力。劣[hinaṃ vā]: 粗显的体感将会消失,胜[paṇītaṃ vā]: 转变成一种更精细的体感,胜妙美好。
这里的美好,不是那种来自艺术、装饰的美好。它的美好,在于明亮、清晰、新鲜。清新。安抚。宁静。这些素质会在体内形成一种光辉美好感[sobhaṇa] ,它是一种充满全身每一处的喜乐升华之感。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各自均衡、充沛。身感到美好,同样这也不是艺术上的美好。这一切叫做胜妙色[paṇīta-rūpa] 。
当身体达到这个程度的充沛圆满时,四种元属性在各自域界中全部成熟起来,自司其责,可称为大种[mahābhūta-rūpa]。地自对地的事负责、水自对水的事负责、风自对风的事负责、火自对火的事负责。当四元素对各自的事务更加负责、成熟时,这就称粗色。空间性与意识性也成熟起来。好比它们都长大成熟。成年人同住时争吵、争执自然少。孩童们一起住时,倾向于吵闹不休。因此,当六元素全部成熟时,地与水不起冲突、水与风不起冲突、风与火不起冲突、火与空间不起冲突、空间与意识不起冲突。大家将和谐团结地活着。
这就是所谓的 ekāyano ayaṃ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 『这是净化众生的一乘道』[27]。四种物质元素全部成熟,体感合一。当心进入这条一乘道[合一道] 时,它能够熟知身体的事件。它感到这个身好比它的孩子;心好比父母。当父母看见孩子长大成熟时,必然自豪。当他们看见孩子能够照顾自己时,就可以放下养育的重担了。( 这时不需要谈五盖了,因为这时的心已经牢固入定。五盖没有机会溜进来。)
心能够以这种形式放开身时,我们在身心两者之中都将感受到一团内在的光辉,所谓光辉,意思既在于它是一种不同于世间之乐的宁静之乐——譬如,身体的自在、放松,无倦、无痛——也在于它明亮四射。至于心,它既感受到宁静意义上的光辉,也感受到明亮的光辉。这团宁静的光辉,正是福德[puñña,内在价值] 精髓。它就好比水自冰体升华,聚成云雾,或者化雨而落、或者自由高飘。同样地,这股宁静的清凉感爆发成一团光雾。地、水、风、火、空间、意识这些属性,都成为一团雾。这就是六彩光芒[chabbaṇṇa-raṅsī] 升起之处。 体感似乎在放射光辉,像一枚熟桃。这团光的功力称为法光[dhammo padīpo] 。当我们修成这个素质时,身安稳、心完全清醒。有一团光雾——一种功能——在内心出现。这道光,随着它越来越有力,正是直觉智将会升起之处: 它是证悟四圣谛的工具。随着这股直觉感强大起来,它将会转成知见与觉性: 这类知…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安止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