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止處
1956年9月22日
你在閉眼坐禅時,只需把眼皮合上。不要像入睡的人那樣把視功能關閉。你必須保持眼神經的清醒與活力,否則將會使自己睡著。
默想你的內在禅定所緣[對象] ——也就是出入息;接著默想把你的外在禅定所緣——『佛陀』,即覺醒,世尊的功德之一——把它帶入、伴隨呼吸。
等到你能夠舒適地專注呼吸之後,要讓這股呼吸感傳遍全身,直到你感覺輕質、柔軟、自在。這叫做在修定中保持正確的品質。令心定駐、不讓它脫離呼吸,這叫做保持正確的所緣。讓念住牢牢盯著你的禅定用詞、不出空檔,這叫做保持正確的動機[意志] 。等到你能夠讓心固守這叁個要素時,才可以說,自己是在禅修。
我們一旦下決心以這種方式修善時,那些不良事物,也就是五蓋,必然會偷偷地溜進心裏來。如果按名字稱呼它們,一共有五個。不過我們這裏不談名稱,只說它們是什麼:(1) 五蓋是汙染、腐敗心的事物。(2) 它們使心暗昧、渾濁。(3) 它們是阻擋心固守禅定要素的障礙。
五蓋來自于向外攀緣。之所以向外攀緣,是因爲我們的內在所緣之弱。內在所緣弱,意思是我們的心不能夠牢牢固守它的對象。好比讓水勺漂在一桶水裏: 如果沒有什麼東西把它鎮住,它必然會動搖、傾倒。正是心的動搖,開啓了門戶,各種障蓋蜂擁而進,使心失去平衡。 我們應該使自己了解,心傾倒時,它可以朝兩個方向倒:
(1) 它可能倒向過去的念頭,從兩個鍾頭前發生的事、一直回到出生時吸進的第一口氣。這種幹擾在意義上分兩類: 或者與世間事有關——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好事壞事;或者與法有關——已經發生的、我們注意到的好事壞事。(2) 或者我們的心,有可能倒向未來的念頭——一樣是自己的事、別人的事、關涉世、關涉法、好事、壞事。
我們的心這樣開始漂移時,所得的果報必然是: 或者得意或者不滿,這兩種心態,一個是耽于享樂、一個是耽于自虐。因此,我們必須連續地把握住心,把它帶入當下,使這些障蓋不能滲透進來。不過即使那時,心也不真正平衡。它多少還會動搖。但這種動態也不真正算錯( 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利用它,它就不是錯;如果我們不會用,它就錯了) ,因爲心有所動時,它是在找一個停住處。巴利經典中這叫做求生者[saṃbhavesin,尋找投生處的有情] 。因此經上教導我們,要找一個禅定主題作爲心的聚焦處,就好比用電影屏幕作爲投影的聚焦面,使成像清晰可見。這是爲了不讓外緣闖進來。
換句話說,經上教我們禅定時把心聚在一處,放在呼吸上。心想呼吸,叫做尋想——就像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入息時想『佛』、出息時想『陀』。至于心的搖動,那叫做評估。當我們引進評估時,就可以放開一部分尋想。換句話說,可以停下重複『佛陀』,接下來開始觀察每一次出入息對身體有多少影響。出息時它感覺輕松自然嗎
入息時舒適嗎
如果不舒適,要作改進。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引導心時,就不需要想『佛陀』了。入息將帶著我們的念住與警覺感,滲透、傳遍全身。當我們放開一部分尋想——也就是停止重複『佛陀』——只剩下跟緃呼吸的動作時,評估的動作就增加了。心的搖動本身,成爲我們專注的一部分。對外的攀附寂止下來。『寂止』不是指耳聾了。寂止的意思是,我們不把心攪動起來,出去追逐外在對象,無論過去未來。我們讓心完全停駐當下。
心以這種方式入定時,它就培養起敏覺與知見。這種知見不來自課堂與書本。它來自踐行——好比造瓦: 開始時,我們只會把粘土與沙摻起來做成平瓦。不過繼續做下去,知見會多起來: 怎樣做得美觀,怎樣做得堅固、耐久、不脆。接下來我們會考慮做成不同的顔色、不同的形狀。越做越美觀時,我們做成的産品本身會反過來成爲老師。
觀呼吸也一樣。隨著連續地觀察呼吸[氣] 怎樣流動,我們對入息會熟悉起來: 它是否舒適; 怎樣入息才有舒適感; 怎樣出息才有舒適感; 什麼樣的呼吸使我們感到緊張、局促; 什麼樣的呼吸使我們感到疲勞——因爲呼吸可分四類。有時可以是長入息長出息、有時是長入息短出息、有時是短入息長出息、有時是短入息短出息。因此,我們應當觀察這四種呼吸的每一種在體內的流動情形,了解它們對心、肺、及身體的其它部位有多少增。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連續地審視與評估時,念住與警覺將會成爲內在的主導。我們的內心將會升起定力、升起明辨、升起覺知。培養了這種技能的人,甚至有可能不必以鼻呼吸,而是透過眼或者耳呼吸。但是一開始,我們必須利用透過鼻腔的呼吸,因爲它是外顯的呼吸。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外顯的呼吸,之後才能夠覺察體內更精細的呼吸[氣] 。
體內的氣能,總的來說有五類:(1) 連續流入流出的『客居呼吸』[[āgantuka-vāyas,客居氣] 。(2) 停留在體內、但能夠滲透到各個部位的氣能。(3) 原地轉動的氣能。(4) 能夠來回流動的動態氣能。(5) 滋養全身經絡與血管的氣能。
一旦對各種氣能與怎樣利用它們、怎樣改進它們給身體帶來舒適感有了了解,我們將培育起專精。我們會更加熟練地調節身感。果報會升起來: 一股遍布全身的充沛與滿足感,好比煤油滲透了汽化燈的每根燈芯,使它發出明亮的白光。
『尋想』好比把泥沙放入篩盤; 『評估』好比濾沙。我們一開始把泥沙放入篩盤時,沙粒粗糙、成塊,不過隨著繼續篩濾,沙粒會變得越來越精細,最後只剩下細沙。我們把心定在呼吸上時也一樣: 最初階段,呼吸仍然粗糙,不過隨著我們繼續運用越來越多的尋想與評估,呼吸[氣] 會變得越來越精細,直到它滲透到每一個毛孔。粗色[oḷārika-rūpa]:多種多樣的舒適體感[色] 將會顯現——輕感、空曠感、休憩感、疼痛消失等等——我們只感到法的清新、喜樂,常有清涼、輕松。細色[sukhumāla-rūpa]: 這種樂感將會出現,像是細微的顆粒,像是構成空氣的原子霧體,但肉眼是看不見的。不過,雖然到這一步時我們感到舒適輕松,這股滲透全身的霧狀樂感仍然可以給心造起一個投生處,因此我們不能說已經超越了苦。
這是我們修定時能夠培育的覺知形式之一。凡是修得的人,將會升起一種內在的清新感: 輕如棉絨。這種輕感有著多種功力。劣[hinaṃ vā]: 粗顯的體感將會消失,勝[paṇītaṃ vā]: 轉變成一種更精細的體感,勝妙美好。
這裏的美好,不是那種來自藝術、裝飾的美好。它的美好,在于明亮、清晰、新鮮。清新。安撫。甯靜。這些素質會在體內形成一種光輝美好感[sobhaṇa] ,它是一種充滿全身每一處的喜樂升華之感。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各自均衡、充沛。身感到美好,同樣這也不是藝術上的美好。這一切叫做勝妙色[paṇīta-rūpa] 。
當身體達到這個程度的充沛圓滿時,四種元屬性在各自域界中全部成熟起來,自司其責,可稱爲大種[mahābhūta-rūpa]。地自對地的事負責、水自對水的事負責、風自對風的事負責、火自對火的事負責。當四元素對各自的事務更加負責、成熟時,這就稱粗色。空間性與意識性也成熟起來。好比它們都長大成熟。成年人同住時爭吵、爭執自然少。孩童們一起住時,傾向于吵鬧不休。因此,當六元素全部成熟時,地與水不起沖突、水與風不起沖突、風與火不起沖突、火與空間不起沖突、空間與意識不起沖突。大家將和諧團結地活著。
這就是所謂的 ekāyano ayaṃ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 『這是淨化衆生的一乘道』[27]。四種物質元素全部成熟,體感合一。當心進入這條一乘道[合一道] 時,它能夠熟知身體的事件。它感到這個身好比它的孩子;心好比父母。當父母看見孩子長大成熟時,必然自豪。當他們看見孩子能夠照顧自己時,就可以放下養育的重擔了。( 這時不需要談五蓋了,因爲這時的心已經牢固入定。五蓋沒有機會溜進來。)
心能夠以這種形式放開身時,我們在身心兩者之中都將感受到一團內在的光輝,所謂光輝,意思既在于它是一種不同于世間之樂的甯靜之樂——譬如,身體的自在、放松,無倦、無痛——也在于它明亮四射。至于心,它既感受到甯靜意義上的光輝,也感受到明亮的光輝。這團甯靜的光輝,正是福德[puñña,內在價值] 精髓。它就好比水自冰體升華,聚成雲霧,或者化雨而落、或者自由高飄。同樣地,這股甯靜的清涼感爆發成一團光霧。地、水、風、火、空間、意識這些屬性,都成爲一團霧。這就是六彩光芒[chabbaṇṇa-raṅsī] 升起之處。 體感似乎在放射光輝,像一枚熟桃。這團光的功力稱爲法光[dhammo padīpo] 。當我們修成這個素質時,身安穩、心完全清醒。有一團光霧——一種功能——在內心出現。這道光,隨著它越來越有力,正是直覺智將會升起之處: 它是證悟四聖谛的工具。隨著這股直覺感強大起來,它將會轉成知見與覺性: 這類知…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安止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