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安止處▪P2

  ..續本文上一頁見不是從別處學得,而是來自修練。

   凡是能做到這一步的人將會發現,心已證得佛、法、僧的功德,這些功德會進入、浸沐心。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佛、法、僧的歸依。無論誰,只要能做這麼多,就能夠證得覺醒,不需要去做太多別的。如果我們細心、慎密、精進、念住、明辨,就能夠開啓自己的耳目、獲得多樣知見——我們甚至也許再也不必重生,回來重新修定了。不過如果我們自滿起來,粗心、疏忽、懶惰,就得回來重新開始修。

  * * *

   我們修定,是爲了從內心消解五蓋。五蓋徹底靜止時,心才能達到法住[vihāra-dhamma] ——即可以構成心之家的內在素質。那時候我們才能夠完全脫離五蓋。我們未來的重生域界將不會低于人界。我們不會被迫投生四惡趣[apāya] 。心一旦到達這個內在之家,它就有能力把自己提升到出世層次、進入涅槃的法流。如果我們不懶惰、不自滿,如果我們精進禅修,就能夠從世俗層次中解脫。如果我們的心證得入流的素質,就永遠不必投生惡趣了。

   入流果者,用極其簡單的話解釋,是指那些心已經確定不疑、但還有某些形式的粗糙想法的人——不過他們永遠不敢讓那種粗糙表現在行動上。至于凡夫,他們一有粗糙念頭,必然顯現在言行上: 殺生、偷盜等等。雖然入流者也許仍有某些形式的粗糙,但他們在行動上絕不粗糙,好比某人手裏有把刀,但他生氣時不會用它來砍人腦袋。

   凡夫對自己的雜染通常是不能夠說『不』的。他們的行動通常必須得服從升起的雜染。舉例說,當他們大怒時是不能夠忍耐的。他們非得發作起來,甚至于惡劣到違反道德准則的地步。初果者雖然有雜染,卻能夠對它們說『不』。爲什麼

   因爲他們內心根植著正念,受它的監督,能夠明辨是非。

   心朝善的方向動時,他們覺知。心朝惡的方向動時,他們覺知。他們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像常人一樣,但他們不讓這些東西侵入內心。他們有自製力,能夠抵製自己的雜染,好比一個人托著一碗水奔跑,能夠滴水不灑。雖然入流者也許在『騎自行車』——坐、站、行、臥、說話、思考、吃飯、睜眼閉眼——但他們內心的永久素質從不翻倒。這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素質,雖然它有時可能動搖一下。正是那種動搖可以導致他們重生。不過,即使重生,他們也將投生人天善趣。

   至于凡人,他們的投生沒有什麼真正的規律或者邏輯[28],而且一次又一次重複不息。然而入流者卻懂得『生』。雖然經曆『生』,而且一次又一次重複不息。然而入流者卻懂得『生』。雖然經曆『生』,他們卻讓它『滅』[消解] 。換句話說,他們不服從粗糙的沖動。他們對不良沖動響應微弱,對良善的沖動響應強烈。凡夫對不良沖動響應強烈,對良善的沖動卻響應微弱。比方說,某人決定去寺院做福德,如果別人因此譏笑他說,去寺院的人是老腦筋,不然就是走投無路了,這個人于是根本不想去了。不過,別人再怎麼勸他做善事,他很少響應。這是因爲心已跌落到極其低下的層次。

   至于入流者,無論粗糙的沖動出現多少次,涅槃的善德始終像一塊磁鐵吸引著他們的心。正是這塊磁鐵吸引他們不停地修到終點。當他們到達終點時,就不再有生、不再有老、不再有病、不再有死。色寂止、受寂止、想寂止、行寂止、識寂止。至于六元素,它們也寂止了: 地寂止、水寂止、風寂止、火寂止、空寂止、識寂止。元素、蘊、處,都寂止了。不再有針對任何蘊的心理標記。心理標記正是讓蘊跑進來的媒介。當心理標記停止時,誰也不跑了。大家都停止奔跑時,就沒有推攘、沒有沖撞、沒有交談。心自司其責,自己照顧自己。

   至于元素、蘊、處,每一項獨立存在于各自區域裏,每一項自管其事。沒有侵入任何一方地盤的情形。一旦不存在侵入,會有什麼麻煩

   好比一根火柴獨自留在火柴盒裏: 能起什麼火

  只要火柴頭不磨擦粗糙平面,就沒有機會起火。這不說明火柴裏沒有火。它一直就在那裏,只要它不抓取任何可燃物,就不會燒起。

   不再抓取雜染的心,也一樣。這就是涅槃的意義。它是至高的善德,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個人的修持終點。不在戒德、定力、明辨這叁重訓練上進步,我們不會有機會到達終點。不過,如果我們在內心彙聚、增進它們,我們的心將培育起知見與覺性,把我們推向高等境界,推向涅槃。

  * * *

   聖弟子好比是懂得雨水由海水蒸發、聚落的人,知道雨水就是海水、海水就是雨水。凡夫好比那些不知雨水來源的人。他們以爲雨水在天上,于是癡等著只喝雨水。如果天不下雨,必然會死。他們之所以無知,是自己愚蠢,不懂得找新的水源——即聖弟子的素質——因此只得收集舊水一遍遍地重複吃。他們就這樣在輪回圈裏一遍遍地重複轉,不想法子擺脫這堆苦痛。他們好比沿著籮筐的邊緣一圈又一圈探路的紅蟻,那個圈子周長連兩米都不到,這都是因爲它沒有意識到籮筐邊是圓的。這就是我們無休無止地經曆生老病死的緣故。

   至于聖者們,他們看見了世上的一切,就是那些陳年舊事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貧富、善惡、苦樂、毀譽等等,一輪又一輪地互換位置。這是雜染的輪回,它使無明者誤解。世界本身在周轉: 周日、周一、周二、周叁、周四、周五、周六,接著回到周日。一月、二月、叁月、四月、五月,直到十一月、十二月,又回到一月。鼠年、牛年、虎年,直到豬年,又回到鼠年。事事如此,夜跟著日、日跟著夜。夜間也不確定,我們的白天是別人的夜間、他們的白天我們的夜間。世事就這樣變化不息。這叫做世界的流轉,它導致那些一知半解的人誤解、相爭。

   聖者們以這種方式觀世時,他們就增長起離欲,再也不想重生于世界了——世界有各種各樣: 有的世界只有冷,有的只有熱: 衆生不可能投生那裏。有的世界只有日光、有的只有月光、還有的世界不見日月。這就是世間解[lokavidū] 的意思。

   因此,我們得知這些道理後,應當仔細思考。凡是覺得值得信賴的,要把它們用來修心,讓道與果在內心升起來。做任何事,不可疏忽自滿,因爲生命如草間朝露: 日光觸及之下,頃刻間消逝無形。

   我們隨著每一次出入息,都在死亡。稍有大意,死期必至,因爲死亡是極其容易發生的一件事。它每時每刻在等候著我們。有人死去,是因爲睡眠過多、或者是: 吃多、吃少、受寒、受熱、大喜、大悲。有人痛極而死、有人無痛而終。有時哪怕無事安坐,也不免一死。你要看見自己被死亡四面包圍—— 因此精進努力,盡量培育世間與出世兩方面的善德。

  --------------------------------------------------------------------------------

  [27] 見長部22 《大念處經》與中部10 《念處經》。。

  [28] 據英譯者,指其重生境界隨機上下,不能朝一個方向進步。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安止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