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安止处▪P2

  ..续本文上一页见不是从别处学得,而是来自修练。

   凡是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将会发现,心已证得佛、法、僧的功德,这些功德会进入、浸沐心。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佛、法、僧的归依。无论谁,只要能做这么多,就能够证得觉醒,不需要去做太多别的。如果我们细心、慎密、精进、念住、明辨,就能够开启自己的耳目、获得多样知见——我们甚至也许再也不必重生,回来重新修定了。不过如果我们自满起来,粗心、疏忽、懒惰,就得回来重新开始修。

  * * *

   我们修定,是为了从内心消解五盖。五盖彻底静止时,心才能达到法住[vihāra-dhamma] ——即可以构成心之家的内在素质。那时候我们才能够完全脱离五盖。我们未来的重生域界将不会低于人界。我们不会被迫投生四恶趣[apāya] 。心一旦到达这个内在之家,它就有能力把自己提升到出世层次、进入涅槃的法流。如果我们不懒惰、不自满,如果我们精进禅修,就能够从世俗层次中解脱。如果我们的心证得入流的素质,就永远不必投生恶趣了。

   入流果者,用极其简单的话解释,是指那些心已经确定不疑、但还有某些形式的粗糙想法的人——不过他们永远不敢让那种粗糙表现在行动上。至于凡夫,他们一有粗糙念头,必然显现在言行上: 杀生、偷盗等等。虽然入流者也许仍有某些形式的粗糙,但他们在行动上绝不粗糙,好比某人手里有把刀,但他生气时不会用它来砍人脑袋。

   凡夫对自己的杂染通常是不能够说『不』的。他们的行动通常必须得服从升起的杂染。举例说,当他们大怒时是不能够忍耐的。他们非得发作起来,甚至于恶劣到违反道德准则的地步。初果者虽然有杂染,却能够对它们说『不』。为什么

   因为他们内心根植着正念,受它的监督,能够明辨是非。

   心朝善的方向动时,他们觉知。心朝恶的方向动时,他们觉知。他们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像常人一样,但他们不让这些东西侵入内心。他们有自制力,能够抵制自己的杂染,好比一个人托着一碗水奔跑,能够滴水不洒。虽然入流者也许在『骑自行车』——坐、站、行、卧、说话、思考、吃饭、睁眼闭眼——但他们内心的永久素质从不翻倒。这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素质,虽然它有时可能动摇一下。正是那种动摇可以导致他们重生。不过,即使重生,他们也将投生人天善趣。

   至于凡人,他们的投生没有什么真正的规律或者逻辑[28],而且一次又一次重复不息。然而入流者却懂得『生』。虽然经历『生』,而且一次又一次重复不息。然而入流者却懂得『生』。虽然经历『生』,他们却让它『灭』[消解] 。换句话说,他们不服从粗糙的冲动。他们对不良冲动响应微弱,对良善的冲动响应强烈。凡夫对不良冲动响应强烈,对良善的冲动却响应微弱。比方说,某人决定去寺院做福德,如果别人因此讥笑他说,去寺院的人是老脑筋,不然就是走投无路了,这个人于是根本不想去了。不过,别人再怎么劝他做善事,他很少响应。这是因为心已跌落到极其低下的层次。

   至于入流者,无论粗糙的冲动出现多少次,涅槃的善德始终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他们的心。正是这块磁铁吸引他们不停地修到终点。当他们到达终点时,就不再有生、不再有老、不再有病、不再有死。色寂止、受寂止、想寂止、行寂止、识寂止。至于六元素,它们也寂止了: 地寂止、水寂止、风寂止、火寂止、空寂止、识寂止。元素、蕴、处,都寂止了。不再有针对任何蕴的心理标记。心理标记正是让蕴跑进来的媒介。当心理标记停止时,谁也不跑了。大家都停止奔跑时,就没有推攘、没有冲撞、没有交谈。心自司其责,自己照顾自己。

   至于元素、蕴、处,每一项独立存在于各自区域里,每一项自管其事。没有侵入任何一方地盘的情形。一旦不存在侵入,会有什么麻烦

   好比一根火柴独自留在火柴盒里: 能起什么火

  只要火柴头不磨擦粗糙平面,就没有机会起火。这不说明火柴里没有火。它一直就在那里,只要它不抓取任何可燃物,就不会烧起。

   不再抓取杂染的心,也一样。这就是涅槃的意义。它是至高的善德,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个人的修持终点。不在戒德、定力、明辨这三重训练上进步,我们不会有机会到达终点。不过,如果我们在内心汇聚、增进它们,我们的心将培育起知见与觉性,把我们推向高等境界,推向涅槃。

  * * *

   圣弟子好比是懂得雨水由海水蒸发、聚落的人,知道雨水就是海水、海水就是雨水。凡夫好比那些不知雨水来源的人。他们以为雨水在天上,于是痴等着只喝雨水。如果天不下雨,必然会死。他们之所以无知,是自己愚蠢,不懂得找新的水源——即圣弟子的素质——因此只得收集旧水一遍遍地重复吃。他们就这样在轮回圈里一遍遍地重复转,不想法子摆脱这堆苦痛。他们好比沿着箩筐的边缘一圈又一圈探路的红蚁,那个圈子周长连两米都不到,这都是因为它没有意识到箩筐边是圆的。这就是我们无休无止地经历生老病死的缘故。

   至于圣者们,他们看见了世上的一切,就是那些陈年旧事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贫富、善恶、苦乐、毁誉等等,一轮又一轮地互换位置。这是杂染的轮回,它使无明者误解。世界本身在周转: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接着回到周日。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直到十一月、十二月,又回到一月。鼠年、牛年、虎年,直到猪年,又回到鼠年。事事如此,夜跟着日、日跟着夜。夜间也不确定,我们的白天是别人的夜间、他们的白天我们的夜间。世事就这样变化不息。这叫做世界的流转,它导致那些一知半解的人误解、相争。

   圣者们以这种方式观世时,他们就增长起离欲,再也不想重生于世界了——世界有各种各样: 有的世界只有冷,有的只有热: 众生不可能投生那里。有的世界只有日光、有的只有月光、还有的世界不见日月。这就是世间解[lokavidū] 的意思。

   因此,我们得知这些道理后,应当仔细思考。凡是觉得值得信赖的,要把它们用来修心,让道与果在内心升起来。做任何事,不可疏忽自满,因为生命如草间朝露: 日光触及之下,顷刻间消逝无形。

   我们随着每一次出入息,都在死亡。稍有大意,死期必至,因为死亡是极其容易发生的一件事。它每时每刻在等候着我们。有人死去,是因为睡眠过多、或者是: 吃多、吃少、受寒、受热、大喜、大悲。有人痛极而死、有人无痛而终。有时哪怕无事安坐,也不免一死。你要看见自己被死亡四面包围—— 因此精进努力,尽量培育世间与出世两方面的善德。

  --------------------------------------------------------------------------------

  [27] 见长部22 《大念处经》与中部10 《念处经》。。

  [28] 据英译者,指其重生境界随机上下,不能朝一个方向进步。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安止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