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钥▪P8

  ..续本文上一页想: “好,今晚我起码坐到凌晨一点,决不起身。” 你那样一想,已经让自己进入不够善巧的心态,因为过不了多久,所有那些痛感、不适感从四面八方入侵你的感觉,你觉得难受到快要死去的地步。实际上,心会自行设立禅定的时间限度,你不需要估侧或者界定。禅修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停留站或时间目标。七点、八点、九点,并不是最重要的; 你只是继续禅定、维持宁静,不要去强迫。你对事物不要有强制观点或者成见,也不要太雄心勃勃地宣布这一次你一定要怎样,这样迫使心智。当然了,就是那种时候,事情偏不如意。

   你必须让心放松下来。让呼吸舒畅地流动,不要刻意使它太长太短。不要对它做什么。让身体自在,不断努力禅定。有个声音会出来问:“今晚你要修几个小时

   你什么时候停止禅定

   ” 它会一直问你,你就打断它: “嘿,你别打扰!” 你得一直压服它,因为这些都是这种那种形式的杂染,来这里麻烦你。不要去注意它们,要这样反驳: “我是早是迟停下,与你无关! 我愿意坐一晚上,也不会伤害谁; 不要打扰! ” 就这样打断它们、自顾自禅定。心有自在感,会平静下来,你对执着的力量会有更好的理解,对你自己多么容易虚构故事、给事情不应有的重视、受这种倾向的影响,会有更好的理解。也许要花上似乎是无穷长的时间,也许过大半夜才能坐得自在,但说明你已经找到禅定的正确方法。那样你会有一些洞见,了解到你的粘着与执取都是杂染,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卡在妄见里。

   有的人在坐下来禅定前,会在面前点上一注香,然后发一个大愿: 香不燃尽、决不起身。接着开始禅定,五分钟后就觉得象是过了一个钟头,睁眼一看很吃惊,那根香还长着呢。他们就闭上眼,重新开始禅定,过一会又察看香的长短。当然了,这样一来,他们的禅修什么进步也没有。不要象猴子那样。你到头来什么也没干,整个坐禅时间里,就在想那根香是不是烧完了。训练心智很容易变成这样了,因此不要太注意时间。

   在禅定时,不要让欲取与杂染了解禅修规则、或者你的修持目标。那个杂染会发问: “你要怎样修

   要做多少

   你打算花多少努力

   要坐到多晚

   ” 它会一直对你唠叨,直到你与它达成某种协议。要是你说,打算坐到早上两点,杂染马上开始骚扰你。你坐了不到一个钟头,就焦躁起来,不耐烦完成禅定。接着,五盖会出来说: “你要死了有那么糟吗

   我以为你真要入定呢,看你多动摇。你发了愿,却不能保守它。” 这样一想,就给自己造了苦。你就批评自己,结果痛恨自己。那里没人替你挨批,出麻烦不能怪别人,你就更苦。如果你发了什么理想主义的宏愿或者下了决心,就觉得必须守护荣誉,不成功、便成仁。根据这个风格,要做得正确,你要勇猛精进,不能放弃誓言。另外有一种方式是,比较温和地修持,不发什么固定的誓言,但是不断作稳定持续的努力,这样训练自己。你会发现有时心可以静下来,身体痛感会消退。腿上的那些僵硬与痛感会自行消失。

  观照一切

   因此,有这么个平衡的修行方法,要你观照经历的一切。你无论做什么,要彻底观照它,不要放弃禅定。有些人以为正式禅定结束后,可以休息一下,于是把禅定目标放下,停止观照。不要那样做! 要不停地观照你经历的一切。无论接触到善人恶人、富人穷人、名人凡人、年轻年老,一切都要观。把它当成禅修的一部分。观想与探索佛法,意味着你必须观察与反思影响心智的各种缘起。要观照各种心智客体,大小、好坏、黑白。要是有想法,就注意心在 “想”,注意它实际上就那么多。到最后,一切思维与印象都可以捆起来,当成无常、苦、非我,不去抓紧与执取。这就是一切心智客体的坟场,把它们扔到这三个坑里,你会看见它们的真实面目。

   比方说,看见了 “非我”,就不会导致苦,但是它必须来自禅观。如果你得到什么漂亮物件,你喜欢它,就不停地观照那个愉快感。有可能你用了一阵,觉得够了,想把它送人或者卖了,你要是找不到人接受,甚至会扔了它。为什么

   那是因为无常。要是卖不掉、送不掉,你开始有苦。事情就是这样。你这样切切实实一路看清楚后,不管多少次它冒出来,你总能用那个经历帮助你超越表象。是那老一套在重复自己。你只要看见一次,以后就都看见了。

   有时候你经历刺耳的声音、刺目的景象,就升起了反感。要注意那个不满的感觉,去观照它。也许将来某个时刻那些感觉会变,你开始喜欢起过去不喜欢的事物。你现在喜欢的,可能是过去产生反感的原因。有时就是那样。一旦你意识到了、亲身了解了,一切愉快、不愉快的客体与经历都是无常、苦、非我,你不会执着它们了。你自然而然把一切现象看成是一样的,都有一样的内在属性,用觉知中升起的佛法来看待一切。

   好了,我在这里谈论的只是自己的修行经验,没什么特别的。你来和我讨论佛法,我的工作就是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但是佛法实在不是要你把所有时间用在讨论上,最好是坐下来禅修。好比你邀朋友一起去哪里。你问他们: “去吗

  ” 他们说去,于是你们马上走了,既简单又不啰唆。要那样去修行。

  禅相

   如果你在禅定时经历不同的禅相(nimitta),比如天人形象,头等重要的是密切关注心的状态。不要忘记这个基本原则。心必须平静,才能经历这些事物。要小心禅定时不要带着想或不想经历禅相的愿望。如果它们升起,就观照它们,不要让它们迷惑你。要观想它们不是你、不属于你。它们是无常、苦、非我,同一切其它心智客体一样。要是你真的经历了它们,不要让心对它们太感兴趣了、或者注意太久。要是它们不自行消失,你就重新确立念住。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作几次重呼吸。至少作三次特别长的呼吸,应该能把禅相除掉。你在继续禅定时,必须这样不断重新确立念住。

   不要把这些东西当成是你、属于你的。它们只是禅相,会欺骗心智、产生吸引、反感、恐惧感。禅相有迷惑性、不可靠。你要是真的经历了,不要太重视,因为它们实在不是你。你一经历到任何禅相,应该马上把注意力转回到观察心智本身。不要放弃这个修持的基本原则。你要是忘记了,就容易纠缠于其中,可能受到迷惑、甚至疯癫。你甚至可能彻底糊涂了,不能与其他人作正常交谈。不管你体验什么,你能信赖的、 最能确定的,是你自己的智慧。你要是经历禅相,就去观心。必须宁静地经历它们。

   重点是,要把禅相看成是非我。它们对有智慧的人,可能是有用的; 但是对没有智慧的人,是有害的。不断地练习,直到你不再为禅相动心。它们来就来、不来就不来。不要怕它们。要是你的智慧已经发展到可以信任自己的判断,就没有问题了。一开始你为禅相所激动,因为它们新奇有趣,你有经历它们的欲望。你变得对它们中意起来,这就是一种幻觉。你最好不受它们吸引,不过它出现了,你不知怎么办, 不知怎么正确地修,它就成了苦因。如果心因为它而情绪好起来,那就对这个好情绪确立念住,了解它是杂染,它本身是无常的。这是放下执取的明智方法。不要这样告诉自己: “我不要有好情绪,为什么心情好起来呢

   ” 那样就错了。这是带着妄见禅定。就在这里出错了,不必远看。没有必要惧怕禅相、或者禅定的任何侧面。我只是向你们描述可能发生的一些事,因为我过去有一些经验; 不过你得带回去,自己考虑我说的是对是错。

   就说到这里。[完]

  中译注1:本文中的『觉知』[knowing],泰语谓Poo Roo,为泰国林居禅修传统特有的表达方式。阿姜查等一些导师称之为“心在观察心”。在这个状态, 禅修者从一个分立的角度观察五蕴,或者说,他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过程已不再完全投入或沈浸其中。这个层次还不是觉醒[buddha]或者说清净(指不带心理活动的纯粹的)觉知[pure knowing]。巴利圣典中部57《定支经》描述了圣正定的五因素,前四种因素即为四禅,在描述第五因素时,佛陀说:“正如一人观照另一人,一位站者观照一位坐者,或者一位坐者观照一位卧者,更如此,比丘们,该比丘借着明辨,对他的观照对象善把持,善专注,善思虑,善格知。此为五支圣正定的第五种培育。” 此处的观者带着精细的五蕴,观照粗糙的五蕴。这种高等觉知即为泰语所谓的Poo Roo。以上为坦尼沙罗尊者为中译者解说Poo Roo的总结。

  

  

《解脱之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