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钥▪P7

  ..续本文上一页启动了。因此要小心地对它们保持觉知。一旦心离开了正常状态,就不再是中道。它或者执着官感,或者自我折磨。就在那里形成了影响思维的网络(行蕴,sankhara)。如果影响是善良的,心则呈现出善良的特点; 影响不良,则呈现出不良特点。这个过程就在你心里进行。如果你修持时保持觉知,密切观察心智,实际上是很有趣的。这个话题,我可以高兴地讲一天。

   你一旦对心的动态有了觉知,就可以看影响它的过程。心受杂染的培养与训练长大。我看心好比一个中心地。那些我们称为心所的,好比来这里的访客。有时这 “人”来访,有时那 “人”来访,有时另一个“人”来。他们都来呆在这一个地方。所有升起于心中的这些 “访问者”,我们称为心所。

   修行之道就是唤醒心智,让它有 “觉知”,等着观察自己。无论何时一个访客靠近,你得摇摇手不许它进来。要是你整天坐在唯一的座位上,你的觉知就在中间等着所有来客,它们又能呆哪儿呢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佛陀” (buddho): 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觉知。你要是能把持这个觉知,它就能守护心。你只要坐下来、 就在这一点确立觉知,这里是一切访客要来的地点,从你还是个胎儿、到你活到现在。因此你得彻底了解它们,要这样做。你就守着佛陀所说的觉知。所有这些访客会想尽办法对你的心进行改造、虚构,影响你的经验。当它们成功地把心扯进它们的事件中时,心所就产生了。无论它们的性质怎样,把心引向何方,都不重要。你的工作是了解那些访客。无论何时客人来,他们发现只有一把椅子,只要你占着那把椅子,它们就没地方坐。它们来的用意是向你灌输点流言,却没地方呆下来。这些爱闲谈的客人不管来多少次,总是看见同一个家伙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接待客人,总也不挪动。下回来,还是没位子。他们会回来多少次呢

   你要做的,只是坐在这里接待它们,就都了解它们了。自从你最早了解世界起,所经历的一切,来访的正是这个地方。你只要了解这么多。要是你就在这个地方观察、觉察,就会看见佛法,培养出穿透一切的洞见。你就自己讨论、观察、观想佛法。

   这才是佛法讨论,我不知道别的讨论方法。我还可以继续这样讲,但是到头来不过是讲与听。我建议你去切实修行。你自己修时,就会有一些经验了。有些方法告诉你怎么走……发生这样,就做那样,等等,但是你继续修时,常常会发生不如意的情况,你得思考、调整自己的方法。你也许要走很长的路,才看见一个路标,才意识到这条路走对了。重要的是,你通过失误来学习,总结经验,直到确立起正确的修行方法,就会确信无疑。你要是还不曾找到正确的修行方法,那么注定会有许多疑问与障碍,你就得在那点上不停地探索。一旦调查过了、从各个角度考虑过了、跟自己讨论过了、确实给心智留下印象,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要是你实在卡住了,可以问老师,他对克服障碍、训练心智经验多,会给你修行建议,超越困难。有一个老师可以有很大价值。有人已经去过了,了解那里的地形。你可以带着疑惑找他,与他讲述自己的修行。

   考虑观声音。有听、有声音。你可以对声音有觉知,却没有什么想法。要利用这种自然现象来观察真相,直到能把心与客体分开。能产生这个辨别力,是因为心不出去牵涉其中。耳朵听见一个声音,就观察心是不是牵扯进去、是不是给带走了。是不是感到心烦

   至少要了解这些,才能做到注意声音而不受干扰。这就是在当下培养与确立念住。你不需要到别处去做。即使你想躲开声音,实际上也逃不开。只有以修行才能真正 “逃离”声音。那就意味着要训练心智,直到念住坚固,官感接触什么能够放下。听仍是在听,同时你放开客体。有念住时,放下是很自然的。你不需要花气力把心与客体分开,由舍弃、放下,自动分开了。哪怕你想跟踪声音,心也不去抓着。

   你一旦对色、声、香、味、触、法有了充分念住,就会以内在慧眼,看清它们的本质。他们受三个普遍特点的主宰: 无常、苦、非我。比方说,你无论何时听见一个声音,马上会在经历它的过程中洞见这三个特征。好象你不再听见它了,你不以平常方式听它,因为你知道,心是一回事,客体是另回事。但是那样并不意味着心不再起作用了。念住始终在监视与观察心。要是你能修到这个地步,意味着你不管在哪里、不管做什么,都在培养对法的探索。这就是七觉支之一的择法(dhamma-vicaya)。要是心里有了这个因素,就意味着它在自动自发地、不断进行这样的深度分析。

   要与自己讨论佛法,这样会逐渐放松你对身体、感受、辨知、思维、意识(五蕴)的执取。在心沈浸于观照的工作时,就没有什么能够干扰、入侵了。对于有定力的人,这个观想与探索的过程在心里是自动产生的。不是什么要你思考或者创造出来的。心会立刻熟练地朝你指的地方观照。

  建立禅修的基础

   你要是这样修,还会发生一件事: 你睡觉前一旦确立了念住,就不再会习惯地打鼾、说梦话、磨牙、或者扭动了,那些都消失了。即使你睡得很沈,醒来时好象不曾睡过,也不会觉得疲倦或者磕睡。过去你也许会肆无忌惮地打鼾,但是真的培养了警醒之后,不会发生了。你并没有真的睡着,又怎能打呼呢

   念住到了这个地步,心在白天黑夜一直醒着。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纯净而高度的觉知: 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明亮者。在这个层次上,心有维持自己的能量,不会磕睡,即它不以通常方式入睡。如果你的禅定培养到这个层次,也许可以一连两三天不睡。即使那时,要是你因为身体累极了想睡时,可以集中在禅定目标上,立刻进入深度奢摩他, 你要是有技巧,也许只需要在那里呆上五到十分钟,感觉好象睡了一天一夜那样有精神。

   说起不睡觉,要是你不担心身体,睡觉无关紧要了。但是你应该观照身体状态、身体的经历,根据需要调整睡眠。你修到这个到层次时,不必有意告诉身体做什么,它会告诉自己。心里有一个部分不停地点拨你、督促你。即使你感懈怠,却不可能耽于那些情绪里,因为总有这个声音在鼓励你、激励你去努力。你会达到一个地步,修行不再停滞、而是自动进行。试试看吧。你已经学得够多的了,得到了足够的教导了,现在是把你所学,用在训练自己的时候了。

   一开始,身远离 (kaya-viveka>)很重要。舍利弗尊者教导说,身远离可以升起心远离(citta-viveka),心远离可以升起远离杂染的涅槃之心(upadhi-viveka)。有些人说,这不重要,心里宁静,住哪里都可以。那是对的,但是在修行最初阶段,你应该把身远离看成是必要的。哪天你该试试,住到方圆几里不见人影的火葬林里、或者荒凉恐怖的山顶上禅定。要独自去,好吧

   你一整夜都有好戏看。那时你才知道是什么感觉。就连我年轻时也曾经以为身远离不太重要。那不过是我的想法,可是一旦真去那里修了,我就思考起佛陀的教导来。世尊鼓励弟子在远离人烟的荒野里禅修,我意识到从身远离,升起心远离,可以有多快。比方说你是居家人,有家庭有房子,你有什么身远离呢

   一进门就是混乱与复杂,没有身远离。因此你离开家里,去一个隐居地,那么修行气氛就完全不同了。你一定要了解开始修行时身远离与孤独的重要性。之后去找一位禅修大师指点你,他(她)会指导你、建议你,指出你误解的地方,因为你认为理解正确的地方,实际上是误解了。错的地方,你却肯定自己是对的,要是你有一位善巧的老师,就能给你建议,直到看见自己的错误为止,通常它就在你以为正确的地方,你的误解蒙蔽了思考。

   有些学问僧学了很多,彻底研究了经文,但是我建议人们投身于修行。学习的时间到了,可以打开书本,学习常规理论形式; 但是与杂染争斗的时间到了,你得去超越理论与常规。要是你在争斗时,亦步亦趋、过于注重课本模式,你不会击败对手。如果你真要去除杂染,就得超越书本。现实中的修持就是这样。书本只是作为指导和范例。要是你过于执着书本,它们甚至会让你失去念住,因为有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蕴(sanna)与行蕴(sankhara)来写书,他们不一定理解,蕴所做的只是在影响心。一不注意,他们就跑到远远的地底下见神蛇去了,等到回来后,就开始讲起蛇语,谁也不知他们在讲什么。简直糊涂了。

   林居大师们并没有教我们这样修持。也许你会想象书里的东西刺激、有趣,实际上不是那样的。老师们告诉我们,修行方法是舍弃杂染、拔除观念、去除自满与自我感。这样的修持,对付的是杂染的根源。这个过程无论多难,你不要急于把从林居老师那里继承的东西扔掉。没有好的指导,心与奢摩他可能受到迷惑,不该发生的事可能会发生,我总是对这点很小心。我还是年轻比丘、刚开始修行的几年里,总还不能相信自己。但是一旦禅定中获得了更多经验,对心的动向有了一些洞见,就不再有疑问了。即使有异常情况出现,就让它发生,不去抵抗它。如果你理解了怎样修持,这一切本身就不再具有危害性,它们成了观想的客体,你利用它们作为你的禅定材料,继续从容地修行。也许你还不曾试过这样做。

   你做过一点禅修,对不对

   有时候在禅定中,平常不该出问题的事却会出问题。比方说,你坐下来,下定决心: “这回不要东想西想了,我要集中注意力禅定了。” 可是那天你什么进步也没有。但我们喜欢那样的豪言壮语。实际上,我观察到,修行常常按照自身因缘与条件发展。有的夜晚你坐下时…

《解脱之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