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那个非缘起重生的中点。为什么
因为你不喜欢它。牵扯在缘起里,就象落进一个受恶狗攻击的域界,想爬出去逃走,头却给恶鹫的铁喙撕开,卡在无尽的地狱。缘起的真相就是那样。
因此非缘起与重生的那个地方,人们并不注意。未觉悟的心,看不见那里,结果只是来来去去经过它。Samma patipada是佛陀走的中道,直到他从缘起与重生中解脱。它已经超越好坏,因为心已经放下一切。这是圣者之路。不这样走,就不算是真正的圣者,因为那样不会有真正的内在平静。为什么
因为还牵扯在缘起与重生,还卡在生死轮回。但是中道超越了生死、高低、悲喜、好坏。这是一条直路,一条宁静、有纪律的路。这样的宁静超越了悲与喜,好心情与坏心情。这是修持的本质。要是你的心经历了这样真正的宁静,会停下来。你不会再问。没有必要问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说,法由智者亲证。你对佛陀的教导亲证无疑,不需要问别人了。
勤奋修行
因此我讲了自己的经验和修行的几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外在知识,也没有彻底研究经文。通过实践与探索,我自然学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观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里。它所做的,不过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观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渐培养了意识与理解,直到亲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须完全有诚意,下决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须下决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开始禅定时执意要有什么体验、想达到什么境界,最好停下来。你开始经历一点宁静,就想: “这就是吗
” “我达到了吗
” 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论知识收起来放进盒子里、收到一边去。不要拿来讨论。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识,不是那一类的。它是全新的一类。当你经历一点真正的洞见时,它与理论是不同的。比方说,你把 “贪”字写在纸上时,它与心里经历的贪是不同的。“怒”也一样。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里发生时,你没有时间读什么,就直接在心里体验过了。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书面上的理论是对的,但是佛法必须直指内心(opanayiko)。你必须把它化为内在的东西。如果你不化为内在,就不会真正获得理解与洞见、不会亲证真相。我年轻时也那样。尽管我没有一直在念书,不过也考了佛法-毗尼律前三级考试。我有机会听不同的老师谈论他们的禅修,但是一开始我并不留心,不知怎样正确地听。我不理解禅修大师们谈论时的表达方式。他们谈的是亲身经验,描述自己怎样在心里而不是从书里,直接看见了佛法。
后来,我自己作了更多禅定之后,开始看见真相,正和那些老师们描述的一样。我从心里理解了他们的教导。最后,经过多年禅修,我意识到他们在教导中传授的所有知识,来自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他们并不只是从书本出发说话。如果你跟着他们描述的路走,也会同样深刻地体证佛法。我得出结论,这是禅修的正道。也许还有其它的禅修方法,不过这对我足够了,因此我就坚持下去。
你必须坚持努力修行。一开始重要的是去做。心是不是平静,不管它。你得接受它就是那样。你要注意造善业。如果你勤奋修持,不需要担心结果怎样。不要怕不会有结果,那样担心只会妨碍心静止下来。要坚持不懈。当然了,你要是不修,能得到什么呢
只有那些追求的人,才能实现佛法。吃的人才能满足肚饥感,而不是读菜谱的人。每一种情绪都在欺骗你,要是你能意识到这点,哪怕十次,也比毫无觉知要好。老是同一个人,老用同样的事作欺骗。你要能意识到这点,已经不错了,因为你开始了解真相,需要很久。杂染一直在企图迷惑你。
禅修的意思是,在心中确立戒、定、慧。要观想佛法僧三宝的品质,把其它放下。你在这里修的时候,便是在创造此生觉悟的因缘与条件了。要诚实、诚心、不停地去做。
修行的性质是这样,即使你坐在椅子上,还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禅定目标上。一开始,你不需要专注许多不同的事物,只注意一个简单的目标就够了,比如呼吸、或者随着呼吸念一句 “佛陀—达摩—僧伽”(Buddho,Dhammo,Sangho)这样的禅定用语。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要明确,决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呼吸。如果感觉呼吸吃力,说明你的方法不正确。如果呼吸还不舒顺,可能长短,太短,或者太用力,那就不舒服。你一旦觉得自在了,对每一次吸气与呼气都有觉知,那就对了,说明你的做法正确。如果还不对,你还是困惑。你要还是困惑,就停下禅定,重新确立呼吸念住。
在禅定过程中,如果有经历灵异事物的愿望,或者心变得光亮、明朗,或者你看见天宫之类景象,不要怕。要对这类经验保持念住,继续禅定。有时你在禅定时,呼吸感彻底消失了。这个感觉可能极其逼真,让你害怕。实际上,没有必要怕,那只是你的想法,以为它消失了,其实呼吸还在,只是在一个精细得多的层次上进行。过一段时间,呼吸感会自己回来。
一开始你就这样修,让心安定下来。无论何时你坐下来禅定,不管在椅子上、还是在车里、船里,你把注意力放在禅定目标上,让心马上静下来。你要修到这个地步,乘火车旅行,能一坐下来马上入定。如果你这样彻底训练了自己,就能在任何地方修。这说明你已经对禅修之路有了一些熟悉,就可以观了,用这个静止的力量来探索你经历的心智客体——视觉、声音、嗅觉、味觉、触觉、想法等。无论感官经历什么,喜欢的与不喜欢的,都可以进行观照。只要对它们有觉知,但不要赋予意义或者解释。如果你经历愉快的客体,意识到愉快; 经历讨厌的客体,意识到讨厌。这些都是常规现实。是好是坏是其它,都是无常、苦、非我。它们都不值得执着、抓紧。这个教导,或者说咒语,你要不停地对自己重复。如果你能始终看见这三个特征,智慧自然会升起。维巴沙那的中心意思,就是把你经历的每一件心智客体扔进这三个坑里: 无常、苦、非我。一开始,你就这样修,让心平静下来。无论好、坏、更坏,都扔进坑里去,不久你开始获得知见,升起一点智慧,那就是禅修的意义。要不断地努力。你现在已经受五戒多年,也该在禅修上作点实际努力。你要对现实的真相获得洞见,那样就可以放下、舍弃、 获得平静。
去禅修!
我不擅长于对佛法进行长时间的论证。很难把一切用言辞表达出来。谁要想了解我怎样修行,就该来住在这里,时间长了会了解。在过去,我到处云游,跟不同的老师学习佛法,学习禅修。我去那里并不是要别人听我说话。我去听各位大师讲授佛法; 不是去教他们的。他们无论教我什么,我就听着; 哪怕他们年轻,没有多少名气。我没有觉得有必要做很多讨论。重要的、值得关心的,是舍弃与放下。修行的整个目的,是舍弃与放下。进行大量的正式学习,到最后也不会证果。一天天过去,你越来越老,要是你光知道学习文字,就象在追逐海市蜃楼,永远不会抓到真东西。修行有许多法门、方式,我不会批评,只要你懂得修持的真正意义与目的就行。但是,如果有修行者不严守戒律,即使不一定有大错,我可以说他们在修行中不可能获得最终成就。这就象绕过正道,跳过戒德、奢摩他、智慧之中的关键部分。有人告诉你,不要执着奢摩他,你不要麻烦了,直接就去维巴沙那,但是从我的经验看,要是你跳过奢摩他、只做维巴沙那,不会成就。
阿姜索、阿姜曼、阿姜同如、昭昆乌巴离为我们留下的修持方法与基础,不要放弃。如果你跟随这些大师的足迹修行,就是一条最直接的觉悟之路,因为他们亲身证悟了佛法。他们没有绕过戒德,而是对戒律一丝不苟、无懈可击。他们的弟子对老师、对寺院规矩、修行方法有着极大尊重。如果老师告诉你停下,你就照办。如果他说你做错了、该停下,你就停下。弟子们以决心与诚心来学习,直到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结果是,那些林居大师的弟子对老师有着深切的尊重与敬畏,因为自己是跟随他们的脚步,才亲见、证悟了法。
因此,试一试我建议的方法。要是你去禅修,自己会看见、体验结果。要是你真的努力修行,探索真相,没有理由不达到我讲的结果。我说,你要是有正确的修行方法,舍弃、少言、放下观念与自满,杂染不可能在心里站住脚。你能心平气和地听那些人讲不真的话,就如你能耐心地听别人讲真话,因为你知道怎样自己来观照真相。我说,要是你真正努力修行,这是可能的。但是学者们不常来修,他们当中这样做的人还太少。我感到有点遗憾,我们许多佛教徒是这样,我一直鼓励他们切实修行,开始禅定。你们当中那些过去是学者的终于远道而来修行,是值得赞扬的,你们有自己的优点可以贡献给僧团。这里多数的乡村寺院,重视的是经文和理论学习,可结果是,他们学得没完没了、无穷无尽。他们从来没有停下来、结束它。他们只学习“宁静”这两个字,学了升起重生的东西。你要停下动态思考,好好把你的理论知识作为对苦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心的本质与你从书里学到的描述不差多少,是一致的。但你若是学了却从来不修,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你一旦修了,便能得到深刻的知见,你在书里学到的那些东西才变得生动清晰。重要的是开始修行,获得那样的知见。
因此去试一试,住在森林小棚里,努力训练自己、体验教导。这比只学理论要强。要修的是在内心跟自己讨论佛法,住在偏僻之处,观察自己的心。心静止时,放下了一切,停留在正常状态。当它动起来,从这个静止的正常状态,泛起涟漪与波动,各种思绪和想象升起,行蕴的影响过程就…
《解脱之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