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钥▪P5

  ..续本文上一页稻秧。你的心好比水牛,你经历的思维客体,好比稻秧。心里的那个 “觉知”,好比赶牛人。修行实际上与这个没有什么不同。想一想吧。你放牛时在做什么

   你让牛自己游荡,但是总在留心它。离稻秧太近了,你就喊一声警告它,水牛听见了,会停下、走回来。但是你不能粗心大意。它要是倔强、不听警告,你就得拿赶牛棍,好好给它一下,那样它就不敢靠近稻秧了。但是你可别睡起晌午觉来。要是你忍不住睡一下,稻秧肯定完了。

   修行也是这样。你在观心时,是那个 “觉知”在作观察。“那些会观察自己心智的人,能免落心魔(Mara)的陷阱。” 不过这个“觉知”也是心,怎么会心在看心呢

   它在遭遇情绪与情感时是怎么回事

   这样想会让你糊涂起来。心是一回事,“觉知”是另一回事。但是这个觉知来自那个心。它知道心的状态、 知道心在经历思维客体、知道心与思维客体是分开的。心的这个侧面,就是佛陀所说的 “觉知”。正是觉知在观察着心。这个觉知,也是智慧升起的地方。心呈现出思想与观念。它接触一个心智客体,会去那里停下来,呆一段时间。接触下一个客体,又在那里停下呆一段时间。就象那头水牛停一停吃点稻秧。无论它游荡到哪里,你都得留心,确保它不离视野。要是它靠近稻秧,又不听你喊,就得不客气马上拿出赶牛棍来。为了训练它,你得强硬地对付它,让它逆着欲望而行。

   心智训练也一样。一般情形下,它接触到一个心智客体,马上会抓住它。它抓住客体时,“觉知”就得教它。你必须以明智的观照,来训练心; 要对每个客体进行观想,看它有益还是无益。你经历另一个客体,以为它称心如意,心又奔过去抓住它。因此 “觉知”得一次又一次地以明智的观想来教它,直到能把它们放下。心的宁静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你会逐渐发现,无论你抓住什么,它的本性都是不中意的。结果,心马上停止进一步繁殖。它失去了追逐这些东西的欲望,因为它不停地受到攻击批评。你要毫不客气地对待它。你得挑战它,直到这些教导深入内心。那就是训练心智的方法。

   我自从走进森林里禅修以来,一直是这样训练的。我每次教僧众时,也是这样教,因为我要你们看见真相。我不要你们只看书里的东西。要你们亲身去看,用你的心去看,你是不是已经从带杂染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你一旦解脱了,自己会知道。只要你还没有解脱,就必须观照缘起的真相,一直观到你彻底了解为止。一旦有了洞见,看穿了它们,就会自动超越。有什么事发生了,你卡在那里了,就去观照它,只要还没有超越它,便不能放弃,否则不能进步。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努力,不要让心溜开。以我个人来说,我是这样修持的。佛陀说,智者自知。意思是,你必须自己修行,亲身体验,获得洞见。你必须去了解和懂得这个自我。

   如果你对自己的知见有信心、信赖自己,那么其他人批评你、赞扬你,你都保持自在。无论他们说你什么,你照样平静、不起烦恼。为什么你能这么放松呢

   因为你了解自己。如果你实际上值得批评,别人却赞扬你,你真信吗

   不会,你不会这样就信了,你自己修、自己判断。没有修持基础的人受到赞扬,会信以为真,于是高兴起来、沈醉其中。同样,你受批评时,必须自我反省、自己检查。他们可能不正确。也许他们说你错了,其实是自己错了,你一点错没有。如果是这样,就没有必要对他们发怒,因为他们讲的不真。但是,如果他们是对的,你确实有错,也没有道理对他们发怒。你能这样想,就会完全自在、不起烦恼,因为你以佛法看待一切,而不是盲目从个人观点与偏好出发作出反应。

  走中道

   我是这样修持的。这是修持的捷径。即使你要同我争论佛法或者阿毗达摩,我不会参与。与其争论,我会给你这个理由,让你充分思考。重要的是理解佛陀的教导,修行的中心是放下。要带着觉知放下,而不是毫无觉知,象水牛奶牛那样对什么也不关心。那是不正确的。你放下,是因为你对常规世界与概念有了洞见,对不执取有了洞见。佛陀教导说,开始时,你要多练习、多培养、多亲近。他教导我们这样做。你应当尽量亲近佛、法、僧。他教导我们这样开始修,带着诚意与决心来靠近、紧紧抓住。

   另外,佛陀关于不要嫉妒别人的一段教导,(在佛法传授上)有类似意义。他说,人们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成果谋生,用自己的奶牛水牛和田地养活自己。这样做没有恶业。如果你取他人财产为生,会造恶业。许多人听了这个教导,信服这个教导,就去自食其力。这样做当然有一些困难和苦。有苦,是因为他们得为自己的产业流汗。因此他们去见佛陀,讲述自己的苦,抱怨说,产业正是麻烦不快的源头。过去佛陀教导他们,困难与麻烦来自竞争,想获得本来属于别人的东西。因此他们理解成如果遵照这个教导自食其力,不靠剥夺别人,那么一切麻烦就会解决。可他们那样做时,发现还是有麻烦与困难。因此这时候,佛陀就把教导转向另一个层次。他说实际上,你执着任何事、过分重视任何事,无论谁的东西都有苦。别家房子着火烧起来烫,自家房子着火也烫。那就是执着的天性。佛陀只能根据每个人的理解和智慧来教。好比教疯子。你教疯癫的人时,有时适合给他一下电击,因此你就这样做。只要人心还处在粗糙层次,他们不会有念住或智慧来理解教导。佛陀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修持,他就来对付我们的难题,以各种善巧方式,根据不同情形教导人们。

   在我的修持中,我试了各种方法观照、审查、获得洞见。我把性命放在了修行上,因为我相信,佛陀教导的正道、正果、涅槃真的存在。这些事真的有,正象佛陀所讲的,以正确的修持确实能够达到。你必须敢于把自己推向极限,敢于训练、敢于观照、敢于作出根本改变。要敢于亲身去修持。

   怎样修持呢

   它的意思是要逆着心的倾向走。你的心这样想,佛陀却要你那样走; 它那样想,佛陀却要你这样走。为什么佛陀说逆着天性走呢

   因为在过去,多少年了,你的心盖满了杂染。他教导说,心不可靠,因为它尚未调伏,尚未为法转化。因为这个原因,他说你不能相信它。只要还没有升起戒德与法,它还不清净,缺乏明彻的洞见。你怎么能相信它呢

   他教导我们不要依靠尚未觉悟的心,因为它有杂染。它一开始是杂染的奴仆,逐渐污染,越来越久,成了杂染本身。因此,他教导我们不要信赖心。

   看看我们的寺院规矩和训练规矩,这些都是让你逆着心性而行的(助缘)。你违反心意做事,就会有苦。当然了,一有点苦,你马上抱怨修行太难、太麻烦了。你说做不了,但佛陀却不那么想。他认为,有苦就说明修行正确。但是你却理解成,修行走错了,才导致这些艰难困苦。你开始修行,才经历一点苦,就以为自己一定做错了。每个人都想感觉良好,却不关心是不是修行的正道。你一旦开始反对杂染和执取,苦就来了,你以为自己做错了,想停下。但是佛陀教导说,你这样修行是对的。你刺激了杂染,它发热翻搅起来,但是你误解了,以为是你自己在发热翻搅。

   佛陀说,是杂染给搅动起来。这是因为杂染使修行困难,你却不喜欢逆杂染而行。你不观想这些事。一般来说,人们会卡在两个极端之一: 或者耽于官感,或者自我折磨。耽于官感的意思是,你想服从心的一切欲望: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想服从自己的执取,坐得舒服、睡得越多越好,等等。无论做什么,你要舒服。那是感官的天性。如果你执取于感觉愉快,修持怎么能进步

  

   你要是耽于官感不成,或者执取快感却不得满足,就偏向另一个极端: 反感、发怒、不满,因此有苦。那是自我折磨。但是经过训练获得宁静的人,远离杂染的人,却不是这样的。

   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走这两个极端。他教导说,当你有爱欲感时,应该用觉知注意它。如果你沈溺于愤怒与仇恨,便没有走在佛陀的脚步后面。那是在走凡夫之路,不是圣者之路。获得宁静的人,不往那些方向走,他们走中道、正精进,自肆的极端在左边,自虐的极端在右边。

   因此,如果你决定按一个修行僧侣的方式生活,就该走中道。那个意思是,你对喜乐苦痛不要太在意。你把它们放下。可是你总感到自己被这两个极端推来推去: 从这边打你一下,又从那边拉你一下。好象钟舌: 人们从这个方向打钟,你就晃到那边,一来一回,一次又一次。正是这两个极端在推你。佛陀第一次宣讲时便谈到了这两个极端,因为它们是执取扎根的地方。一半的时间,欲望从这边冲击你,剩下的时间,不满和痛苦从那边冲击你。正是这两个极端始终在恐吓我们、推搡我们。

   走中道的意思是,你把愉快与痛苦同时放下。要正确修持,你必须走中道。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中道是很难的,要吃些苦。如果你的心还在渴望快感,又不得满足,那只有苦。你的一切就存在于这两个极端,只要你还相信它们,就会执取它们,把自己扯进去。你对某人生气时,马上要找根棍子去揍他,一点不能忍耐。你喜欢某人,就彻底昏头,想永远和他在一起。是那样子,对不对

   你总走这两个极端,从来看不见中道。但是佛陀却教我们不走极端。他要我们慢慢地放下。这就是灭苦之道,终止缘起重生之道。

   这条道路通往无缘起重生、无喜无悲、无好无坏。作为未觉悟的凡夫,还有缘起,每次你落入缘起,就是没有看见那个中点。你不停地奔忙,一头扎过去,错过中点,结果执着于喜乐那个极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一头扎向不满那一端,又错过中点。你来回跑,偏看不见那个平衡点,那里才是和平与宁静。你不去安住…

《解脱之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