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钥▪P4

  ..续本文上一页你摇下芒果来,你怕什么

   一切得失、毁誉、臧否、苦乐,好比朝你落下的芒果。你把它们收集起来时,宁静的心构成了观照的基础。有了念住,你知道哪些果子是好的,哪些是烂的。

  修行的步伐

   这样在禅定中培养了宁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对这些事物进行观照,就能生起智慧。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维巴沙那。那不是什么需要创造出来、虚构出来的东西。如果有真正的洞见,那么维巴沙那的修持会自然跟上来,你不用发明那些名称与标记。有一点明辨,称为一点维巴沙那; 洞见加深了,那是 “中等维巴沙那”; 对真相有彻底的知识与洞见,那是圆满的维巴沙那。维巴沙那的修持,是在培养智慧。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不能那样去做。需要达到一定的静止,从那里出发去修。一旦确立了(静止),维巴沙那自然而然会培养起来,升起智慧。这个不是强迫心智可以做到的。

   佛陀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导我们,修行必须根据客观条件自然进行。达到这个层次后,你就让事情根据自己积累的善业与波罗蜜(完美)自然发展。这个意思,并不是让你停止修持的努力,而是你继续修,同时要理解不管你进步是慢是快,不是可以强迫的。好比种树,它自己知道生长的合适进度。你执意要速成,那是幻想。好比种树,你只有做了工,才会有结果。比如种辣椒苗,你的责任是挖坑、种苗、浇水、施肥、防虫。这是你的工作、你的那部分作用。接下来你要有信心。对辣椒来说,怎么长是它的事、不是你的事。你不能拔苗助长。自然规律不是那样的。你的工作就是浇水、施肥。

   你用同样道理进行修持,心里就自在。无论你此生、来生证悟,并不重要。如果你对修持的成效有信心,那么无论进步快慢,取决于你的善业、慧根(直译为灵性素质)、波罗蜜。你这样看,就对修持感到自在。好比你驾一辆马车,不要把车放在马前面。又好比你耕地,却走到了水牛的前头,换句话说,你的心焦躁不耐,想赶快有结果。一旦你能这样理解、这样修持,就不会走到水牛前头,而是走在它后头。

   因此种辣椒时,你浇水施肥,赶走来犯的蚂蚁白蚁。那样足以让它茁壮成长了。一旦它成长起来,你不能强迫它马上开花。不要那样做。那样是无端地造苦。辣椒按自然天性生长。一旦开花,你不要强迫它马上结籽。那样你做不到,只有苦。那样实在苦。你理解了,就说明你了解自己在修持中的作用,了解心智客体与杂染的作用了。它们各司其职。只要心不理解它的作用,总要强迫辣椒苗在同一天里长大、开花、结籽。

   那样的做法不是别的,正是samudaya,四圣谛中的苦因,执取生起了苦。如果你对这点有洞见,就说明你在心智迷失时会有觉知。你一旦了解正确修持的方法,就能放下,让事情按照你积累的善业、慧根与波罗蜜自然发展。你只要继续修,不去担心花多久。你不去担心要一百次重生、一千次重生才得证悟。无论多少世无关紧要,你要以自在的步子不停地修。

   一旦心智入流之后(初果),就不会回转了。它已经超越了哪怕是最小的恶业。佛陀说,证得入流果者(sotapanna)已进入法流,不再回转了。修到这个地步的人,不会再落下来,重生于低等域界(apaya)或者地狱。他们已经清楚地看见了危险与害处,切断了一切恶业的根源,怎么可能回头呢

   他们已经不可能有不善言行了。一旦言行上不再作恶,怎么可能再落入低等域界或者地狱呢

   他们的心已经进入了法流。

   心一旦进入法流,你就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必须担当的工作了。你了解修持的道路,它怎样进步。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努力、什么时候该放松。你了解了身体与心智、物质与精神。哪些应当放下抛弃,你就放下抛弃,不会犹豫不决。

  改变视景

   在过去,我在修行中并没有下功夫掌握大量的具体知识和精致理论。最重要的是,以精致的修持,对心本身获得清楚的理解。如果我看自己或他人的体态,感到有吸引力,就去找这个吸引的原因。我仔细观照色身,把它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 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佛陀教导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观想色身各个部分。把它们分开、拆解,把皮肤剥下、烧掉。不断地这样观想,直到心在不净观中静止下来,坚定不移。比方说,你外出托钵时,就把其他比丘或者居家众观想成尸体,在前面路上摇摇摆摆地走。你走路时,就努力这样练习,让心越来越深入地观想色身的无常。如果你看见一位青年女子,受她吸引,就想象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行走。每一次都这样观想,使心保持一种距离感,不会沈迷于那种吸引力。如果你这样修,那个吸引力就不会长久,因为你清楚地看见了真相,不再怀疑人身不过是腐烂分解的尸体。就这样观想,直到不净感清楚地固着于心中,不再有疑。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迷失。你必须真正下决心修到这样的地步,也就是,你每次见到谁,就和见到一具尸体一模一样。你看见一个女人,当她是具尸体; 看见一个男人,当他是具尸体; 你看自己,也是具尸体。到头来,每个人都成为尸体。你得尽量多花时间作这个观想。训练自己,直到成为心的一部分。你真这样做时,其实是很有趣的。但是,如果你只埋头于一大堆书本,很难得到结果。你得诚心修持,下定决心,直到这个修持成为心的一部分。

   学习阿毗达摩可以是有益的,但是你学习时不能执着于书本。正确的读法是,要在心里明确自己是为了实现真理、超越苦而学。如今有许多不同的维巴沙那老师,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但实际上,维巴沙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不能就那样去做,必须培养牢固的戒德作为基础。试试看吧。道德、戒律、行为准则是修持的必要部分。如果你的言行不受训练、不守纪律,好比跳过正道一部分,你不会成功。有人说,你不需要修奢摩他,可以直接做维巴沙那,那样说的人,倾向于比较懒,不愿花力气就想有结果。他们说守戒对修持不重要,但实际上,持戒本身就难,不是随便做得到的。如果你跳过戒行,整个修持当然就舒适方便起来。修行碰到一点困难就跳过去,当然好了,大家都愿意避开难点。

   有一次,一位比丘来这里请求留住,说他对禅修有兴趣。他问起寺院的规矩,我解释说,在这个寺院里,我们恪守毗尼律,比丘个人不能存钱、存用品。他说他修不执着。我说,我不了解他是什么意思。接着他问,如果他一点不看重金钱,是不是就可以存钱、用钱。我说,他要是能找到不咸的盐,就可以那样地用钱。这个比丘真是在夸夸其谈,实际上,他懒得持戒,把它当成是许多微不足道、不必要、过分精细的规矩,在他看来只是让日子过得不舒服而已。如果他能找到不咸的盐,我就相信他。如果不咸,他得拿一篮子来吃吃看! 真可能不咸吗

   不执着,不是讲讲、猜猜它的意义就行的。不是那样的。这位比丘对修行是这样的态度,很清楚不能在这里生活,于是他就离开,走自己的路去了。

   你要坚持不懈地守持戒律和各种头陀行,居家者也一样,起码要守五戒。努力自持,约束言行。要尽最大的努力,你的修持就会有进步。

   不要只因为试了几次,发现心静不下来,就放弃奢摩他的修持。那样的做法是错的。你实在必须训练很长时间。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呢

   想想吧。心已经游荡了多少年

   你没有修奢摩他,过了多少年

   思绪在心中升起,把它朝这边拉,你就奔过去了,思绪把心往那边拉,在那里繁殖起来,你又奔过去了。你想终止心的流动,让它静止在当下,两个月是不够的。想一想吧。要让心智平静地面对影响它的各种问题与事件,平静地面对它所经历的各种思维客体,需要多大努力。你一开始修行时,心几乎没有什么稳固性,一接触到一个思维客体,就焦躁糊涂起来。为什么焦躁呢

   因为它受到执取(tanha)的影响。你不愿意让它思考。你不愿意让它经历思维客体。这种不愿意,是一种形式的执取。它叫做执取于非有(vibhava-tanha)。你越不想焦躁,越鼓励、越请它进来: “我不要这个麻烦,为什么它来这里

   我不要心焦躁,为什么会这样

  ”

   那就是了。那就是想让心处于平静状态的执取。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那样。你总受心智执取的羁绊,还要花老长时间才意识到自己走错了。你想清楚时,就会看见,这一切干扰与焦躁,是你自己要它们来的! 是执取于不愿经历什么、执取于宁静、执取于不要焦躁——问题就在这里,这都是执取,象一块烧红的热铁。

   好了,不用管别的,你就管自己修吧。每次你接触一个心智客体,就去观想它。把它扔进无常、苦、非我这三个深沟之一里,作观想、探索。一般来说,我们接触一个思维客体,它就刺激心开始思考。这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应。普通的思考与智慧是很不同的。普通的思考,本质上会不停地、过分地进行下去。你经历的那些思维客体,会领着你到处走,你的念头就跟着去了。智慧的本质是终止这样的繁殖,使心静止下来,哪儿也不去。你只是个知者、接受者。你在经历不同的心智客体时,它们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你就对这个过程保持觉察,最后你就能看见,这一切思考与繁殖、担忧与评判,完全没有任何实质、也没有自我。这都是无常、苦、非我。这样修持,是从根本上切断一切繁殖,看清它们都带着那三个特点。结果,它就减弱下来,失去影响力。下一次你坐禅它升起时,或者无论何时你经历那种焦躁感,就要观想它、不停地观察它、审视你的心。

   这个过程好比放牛。有一头牛、一位赶牛人、和一处稻秧。平时,水牛喜欢吃…

《解脱之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