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钥▪P3

  ..续本文上一页大,会摧毁正道。修持就是这两个东西在争斗,一直到正道终点。它们得不停地斗,直到达到目标。

  执取的危险

   修持的工具与助缘是艰苦与困境。我们必须依靠耐心、坚韧、自制、节俭。我们必须为自己修,让修持从内心出发,让自己的心有彻底转变。

   不过学者们倾向于多疑。他们坐下禅定时,一旦有了一点点宁静,就开始想,也许自己达到了初禅。他们倾向于这样想。思想一旦开始繁殖,心从目标转开,禅定完全受到干扰。过一会又来了,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第二禅那。不要开始繁殖那些想法。那里没有什么路标告诉你禅定达到了哪个层次。没有路标跳出来说: “此路去农帕蓬寺。” 你一路上没有什么(路标)可读。有一些著名的老师给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禅那的描述,但这些讯息只存在于外在书本。心真的进入这样深的静止层次,它不知道这种描述。有觉知(awareness),但它不同于你在理论学习时获得的那种知识。那些学了理论的人坐下来禅定时如果还抓着学过的东西,想记下自己的经历,想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禅那,他们的心马上受到干扰,离开禅定。他们不会有真正的理解。为什么

   因为那里有欲望。一旦欲望升起,无论你作什么禅定,心就退却了。你要学会怎样放弃一切思考与疑惑,彻底放弃、放弃一切,这个很关键。你应该就把当下的身、语、意作为基础,不要带别的。观照心的状态,不要拖着教科书跟你走。你进入的禅定境界里没有教科书。你试图把它们带进去,也是白带了,因为你要真在经历什么时,教科书也不在那里跟你描述了。

   那些饱学之士,那些把所有理论记得条理分明的人,在禅定时倾向于不成功,因为他们卡在知识那个层次上了。实际上,心不一定可以用教科书的外在标准来衡量。如果真的达到了宁静,就让它宁静。这样可以继续进展,达到最高等的宁静。我自己对理论和经文的了解是有限的。我已经告诉一些比丘们我在第三个雨季里的禅定情形。我对奢摩他仍有许多问题与疑惑,一直在思考解决办法,可是我越修,心越烦躁。情况糟到我不在禅定时反而宁静。那时候真很困难。不过即使困难,我没有放弃。还是坚持禅定。在不对结果抱许多期望时,情况就好转了。但是只要我下决心要使心静下来入定,情况会更糟。我就是没有办法。我问自己“为什么

  ”

   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与呼吸一样。如果你下决心只作短呼吸、中呼吸、或者长呼吸,似乎是件难事。另一方面,你走路时并不意识到呼吸是进是出,却舒适自在。我意识到修持也是一样。一般情形下,人们走来走去不在禅定时,他们会不会为呼吸而苦

   不会。这不是个问题。但是我坐下来,下定决心要让心寂静下来,结果自动成了粘着、成了执取。我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强迫以某种形式呼吸,或短或长,结果不平衡了,不能集中注意力、保持念住。于是我比禅定前还要苦。为什么

   因为我的决心本身成了执取。它关闭了觉知,我一点没有进步。一切成了负担、困难,因为我把执取带进了禅定。

  “自发燃烧”

   有一次,我在夜里大约十一点后经行。离我所在的森林寺半里路远的村子里,人们在庆祝某个节日。我从白天开始,感觉就有些异常。我感觉特别宁静,没有在想什么特别的事。经行累了之后,去我那间小草棚里坐下。我正坐下时,发现来不及把腿盘起,心就进入了深度宁静。它是自动自发的。等到我盘腿坐好,已经进入深定,我感觉坚固稳妥。倒不是我听不见村里人唱歌跳舞的声音; 我还是能听见的。但同时,我又可以把注意力指向内心,那样就听不见声音了。这真奇怪。如果我不注意声音,就安静。但如果我想听,就可以听见,也不觉得受到干扰。好象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客体并列在一起,又不相互连接。我意识到,心与客体是分开、不同的,好比水壶与痰盂。结果我理解了,心在奢摩他里达到宁静时,你注意听,就可以听,但如果你守着心,守着空性,那里就会安静。声音进入意识,你看着它的产生,就会了解到,觉知与客体是两码事。

   因此我就想: “如果这不是它,又是什么呢

   真相是这样的吗

   这两个现象相互根本不连接。” 我继续观想,直到我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当事物的连贯性 (santati)切断时,结果就是心的宁静 (santi)。本来是连续的,现在宁静从中出现了。这个经历给了我继续禅定的能量。我加紧努力禅定,对其它一概不闻不问,心没有一刹那离开念住。不过我想停止禅定,也很容易。一旦停下了正式禅定,有任何懒惰、疲倦、恼火吗

   一点没有。心完全没有这些杂染。剩下的是那种完全的平衡感,或者说“恰到好处”感。要是我想停下来,不为别的,只为了让色身休息一下。

   我确实休息了一下。我只是停下了正式坐禅,心却不曾停下。它保持同样状态,继续和先前一样禅定。我把枕头拉过来准备休息。躺下时,心仍然平静。就在把头靠上枕时,心往内走去。我不知道它要去哪里,但它不停地往内越走越深。好象谁打开了开关,一股电流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身体从内部爆炸了。心的内在觉知在那一刻最精细。过了某一关,似乎心就放松了,已经穿透到内在最深、最静的地方。它停在一个绝对空性的境界。外面什么也穿透不进、什么也达不到这里。停留一阵,心退回了。我意思是,自己并没有令它退回,我只在观看、目睹发生的一切。心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逐渐退回常态。

   一旦回到常态,问题来了: “发生了什么

   ” 升起的答案是: “这些是根据因缘与条件产生的自然现象; 不需要担心。” 我只这样稍作观想,心就接受了。停了一阵,它又朝内走去。我并不曾有意引导心,它是在自发行动。在它继续往内越走越深时,又碰上前面那个开关。这次身体粉碎成极其精细的颗粒。心再一次放松,滑向深处。安静。有一种比过去更深度的宁静。没有什么可以穿透到达这里。心按着自己的动力,停留一阵,又自行退回了。一切自发进行。没有人在影响、引导它; 我没有作意要使事件发生,或以某种方式进退。我只是守着觉知观看。后来,心退回常态,没有升起疑问。我继续观察,心又朝内走去。第三次时,我经历了整个世界的彻底崩溃。大地、植被、林木、山峦、实际上整个地球看上去成了空间元素(asaka-dhatu, 空界)。不再有任何人、任何东西留存。在这个最后阶段,只有彻底的空性。

   心继续在里面平静地停留着,不受外力影响。我不知怎样解释,怎么会这样发生、为什么发生。很难用别人能听懂的方式描述这个经历、谈论这个经历。没有什么可与它相比。最后一次,心在那个状态停留要长久得多,时间到时,它又自己退回了。我说心退回,意思并不是我在控制它,让它退回,它是自发的。我只是看着它回转常态。谁能说那三次发生了什么呢

   谁知道呢

   你用什么名词描述呢

  

  奢摩他的力量

   我在这里一直同你讲的是心在纯净状态下经历现实的情形。并没有对心与心所作什么理论分析。没有那个必要。真正需要的是对世尊教导的信心和深入修持的诚意。你得搭上性命。到时候,整个世界会颠倒过来。你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会彻底改变。如果其他人在那个时候见到你,可能以为你发疯了。如果发生在一个不能保持念住的人身上,他们真可能会疯癫起来,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一切都与过去不同了。你看世人的方式也不再相同,可你是唯一这样见过真相的人。你的整个现实感改变了。你考虑事物的方法也改变了。其他人这样想,你却那样想。他们这样谈论事情,你那样谈。他们朝那里往上走,你这里往下走。你不再与其他人一样了。那以后,你经常会有这个经历,而且会持续很久。你自己去试试看吧。如果你在禅修中有过这样的经验,就不会到远处找任何东西,只要不停地观察心就可以了。在这个层次,心最大胆也最自信。这就是心的力量与能量。它比你想象的要有力得多。这就是奢摩他的力量。

   在这个阶段,仍然是心单独从奢摩他获得力量。奢摩他达到这个地步,是最深、最强的。它不仅仅是刹那定。它达到了顶峰。你用这样的定力作为修持维巴沙那的基础,就可以流畅地观。从这里继续下去,也可以用于其它途径,例如培养神通或者奇迹。不同的苦行者与宗教修道者以不同方式使用这种定力,比如符咒、圣水、护身符、避邪物。达到这个地步时,心可以用许多方式加以发展,每种方式也许有自己的好处,但是它的好处象一杯好饮料: 你一旦有了,会陶醉其中。那种好处最后没有什么用。

   宁静(指奢摩他)的心是禅修者的休息地。佛陀在这里休息,它构成了维巴沙那、观照真相的基础。在这时,你只需保持有限的一些奢摩他,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周围的世界,连续观照因果过程。用清明的心,观照一切色、声、香、味、触,观照它们怎样产生各种心情: 好、坏、愉快、不愉快。这就好象有人爬上芒果树,把果子摇下来,你就等在下面,收集落下的所有果实。你扔掉烂的,保留好的。那样你不需要花太多能量,因为你没有自己爬树,只是等在下面收集果子。

   这个意思是,心在宁静时,你经历的一切心理客体都会给你带来知识与理解。因为你有觉知,不再围绕这些东西进行造作与繁殖了。成败、毁誉、臧否、苦乐,一切自行来去。有了清净静止的心,又赋予了洞见,把那些念头筛选、清理起来,是很有趣的。你经历的这一切心智客体,不管是毁是誉,都会对你有益。因为别人爬上芒果树摇动,让果子朝你落下。你轻松地把它们收集起来,不必怕什么。别人爬上树,为…

《解脱之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