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鑰▪P4

  ..續本文上一頁你搖下芒果來,你怕什麼

   一切得失、毀譽、臧否、苦樂,好比朝你落下的芒果。你把它們收集起來時,甯靜的心構成了觀照的基礎。有了念住,你知道哪些果子是好的,哪些是爛的。

  修行的步伐

   這樣在禅定中培養了甯靜,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對這些事物進行觀照,就能生起智慧。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維巴沙那。那不是什麼需要創造出來、虛構出來的東西。如果有真正的洞見,那麼維巴沙那的修持會自然跟上來,你不用發明那些名稱與標記。有一點明辨,稱爲一點維巴沙那; 洞見加深了,那是 “中等維巴沙那”; 對真相有徹底的知識與洞見,那是圓滿的維巴沙那。維巴沙那的修持,是在培養智慧。它不是那麼容易的。你不能那樣去做。需要達到一定的靜止,從那裏出發去修。一旦確立了(靜止),維巴沙那自然而然會培養起來,升起智慧。這個不是強迫心智可以做到的。

   佛陀根據自己的經驗教導我們,修行必須根據客觀條件自然進行。達到這個層次後,你就讓事情根據自己積累的善業與波羅蜜(完美)自然發展。這個意思,並不是讓你停止修持的努力,而是你繼續修,同時要理解不管你進步是慢是快,不是可以強迫的。好比種樹,它自己知道生長的合適進度。你執意要速成,那是幻想。好比種樹,你只有做了工,才會有結果。比如種辣椒苗,你的責任是挖坑、種苗、澆水、施肥、防蟲。這是你的工作、你的那部分作用。接下來你要有信心。對辣椒來說,怎麼長是它的事、不是你的事。你不能拔苗助長。自然規律不是那樣的。你的工作就是澆水、施肥。

   你用同樣道理進行修持,心裏就自在。無論你此生、來生證悟,並不重要。如果你對修持的成效有信心,那麼無論進步快慢,取決于你的善業、慧根(直譯爲靈性素質)、波羅蜜。你這樣看,就對修持感到自在。好比你駕一輛馬車,不要把車放在馬前面。又好比你耕地,卻走到了水牛的前頭,換句話說,你的心焦躁不耐,想趕快有結果。一旦你能這樣理解、這樣修持,就不會走到水牛前頭,而是走在它後頭。

   因此種辣椒時,你澆水施肥,趕走來犯的螞蟻白蟻。那樣足以讓它茁壯成長了。一旦它成長起來,你不能強迫它馬上開花。不要那樣做。那樣是無端地造苦。辣椒按自然天性生長。一旦開花,你不要強迫它馬上結籽。那樣你做不到,只有苦。那樣實在苦。你理解了,就說明你了解自己在修持中的作用,了解心智客體與雜染的作用了。它們各司其職。只要心不理解它的作用,總要強迫辣椒苗在同一天裏長大、開花、結籽。

   那樣的做法不是別的,正是samudaya,四聖谛中的苦因,執取生起了苦。如果你對這點有洞見,就說明你在心智迷失時會有覺知。你一旦了解正確修持的方法,就能放下,讓事情按照你積累的善業、慧根與波羅蜜自然發展。你只要繼續修,不去擔心花多久。你不去擔心要一百次重生、一千次重生才得證悟。無論多少世無關緊要,你要以自在的步子不停地修。

   一旦心智入流之後(初果),就不會回轉了。它已經超越了哪怕是最小的惡業。佛陀說,證得入流果者(sotapanna)已進入法流,不再回轉了。修到這個地步的人,不會再落下來,重生于低等域界(apaya)或者地獄。他們已經清楚地看見了危險與害處,切斷了一切惡業的根源,怎麼可能回頭呢

   他們已經不可能有不善言行了。一旦言行上不再作惡,怎麼可能再落入低等域界或者地獄呢

   他們的心已經進入了法流。

   心一旦進入法流,你就知道自己的責任、和必須擔當的工作了。你了解修持的道路,它怎樣進步。你知道什麼時候該努力、什麼時候該放松。你了解了身體與心智、物質與精神。哪些應當放下抛棄,你就放下抛棄,不會猶豫不決。

  改變視景

   在過去,我在修行中並沒有下功夫掌握大量的具體知識和精致理論。最重要的是,以精致的修持,對心本身獲得清楚的理解。如果我看自己或他人的體態,感到有吸引力,就去找這個吸引的原因。我仔細觀照色身,把它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 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佛陀教導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觀想色身各個部分。把它們分開、拆解,把皮膚剝下、燒掉。不斷地這樣觀想,直到心在不淨觀中靜止下來,堅定不移。比方說,你外出托缽時,就把其他比丘或者居家衆觀想成屍體,在前面路上搖搖擺擺地走。你走路時,就努力這樣練習,讓心越來越深入地觀想色身的無常。如果你看見一位青年女子,受她吸引,就想象一具腐爛發臭的屍體在行走。每一次都這樣觀想,使心保持一種距離感,不會沈迷于那種吸引力。如果你這樣修,那個吸引力就不會長久,因爲你清楚地看見了真相,不再懷疑人身不過是腐爛分解的屍體。就這樣觀想,直到不淨感清楚地固著于心中,不再有疑。你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迷失。你必須真正下決心修到這樣的地步,也就是,你每次見到誰,就和見到一具屍體一模一樣。你看見一個女人,當她是具屍體; 看見一個男人,當他是具屍體; 你看自己,也是具屍體。到頭來,每個人都成爲屍體。你得盡量多花時間作這個觀想。訓練自己,直到成爲心的一部分。你真這樣做時,其實是很有趣的。但是,如果你只埋頭于一大堆書本,很難得到結果。你得誠心修持,下定決心,直到這個修持成爲心的一部分。

   學習阿毗達摩可以是有益的,但是你學習時不能執著于書本。正確的讀法是,要在心裏明確自己是爲了實現真理、超越苦而學。如今有許多不同的維巴沙那老師,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選擇,但實際上,維巴沙那不是那麼容易的。你不能就那樣去做,必須培養牢固的戒德作爲基礎。試試看吧。道德、戒律、行爲准則是修持的必要部分。如果你的言行不受訓練、不守紀律,好比跳過正道一部分,你不會成功。有人說,你不需要修奢摩他,可以直接做維巴沙那,那樣說的人,傾向于比較懶,不願花力氣就想有結果。他們說守戒對修持不重要,但實際上,持戒本身就難,不是隨便做得到的。如果你跳過戒行,整個修持當然就舒適方便起來。修行碰到一點困難就跳過去,當然好了,大家都願意避開難點。

   有一次,一位比丘來這裏請求留住,說他對禅修有興趣。他問起寺院的規矩,我解釋說,在這個寺院裏,我們恪守毗尼律,比丘個人不能存錢、存用品。他說他修不執著。我說,我不了解他是什麼意思。接著他問,如果他一點不看重金錢,是不是就可以存錢、用錢。我說,他要是能找到不鹹的鹽,就可以那樣地用錢。這個比丘真是在誇誇其談,實際上,他懶得持戒,把它當成是許多微不足道、不必要、過分精細的規矩,在他看來只是讓日子過得不舒服而已。如果他能找到不鹹的鹽,我就相信他。如果不鹹,他得拿一籃子來吃吃看! 真可能不鹹嗎

   不執著,不是講講、猜猜它的意義就行的。不是那樣的。這位比丘對修行是這樣的態度,很清楚不能在這裏生活,于是他就離開,走自己的路去了。

   你要堅持不懈地守持戒律和各種頭陀行,居家者也一樣,起碼要守五戒。努力自持,約束言行。要盡最大的努力,你的修持就會有進步。

   不要只因爲試了幾次,發現心靜不下來,就放棄奢摩他的修持。那樣的做法是錯的。你實在必須訓練很長時間。爲什麼要花那麼長時間呢

   想想吧。心已經遊蕩了多少年

   你沒有修奢摩他,過了多少年

   思緒在心中升起,把它朝這邊拉,你就奔過去了,思緒把心往那邊拉,在那裏繁殖起來,你又奔過去了。你想終止心的流動,讓它靜止在當下,兩個月是不夠的。想一想吧。要讓心智平靜地面對影響它的各種問題與事件,平靜地面對它所經曆的各種思維客體,需要多大努力。你一開始修行時,心幾乎沒有什麼穩固性,一接觸到一個思維客體,就焦躁糊塗起來。爲什麼焦躁呢

   因爲它受到執取(tanha)的影響。你不願意讓它思考。你不願意讓它經曆思維客體。這種不願意,是一種形式的執取。它叫做執取于非有(vibhava-tanha)。你越不想焦躁,越鼓勵、越請它進來: “我不要這個麻煩,爲什麼它來這裏

   我不要心焦躁,爲什麼會這樣

  ”

   那就是了。那就是想讓心處于平靜狀態的執取。因爲你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那樣。你總受心智執取的羁絆,還要花老長時間才意識到自己走錯了。你想清楚時,就會看見,這一切幹擾與焦躁,是你自己要它們來的! 是執取于不願經曆什麼、執取于甯靜、執取于不要焦躁——問題就在這裏,這都是執取,象一塊燒紅的熱鐵。

   好了,不用管別的,你就管自己修吧。每次你接觸一個心智客體,就去觀想它。把它扔進無常、苦、非我這叁個深溝之一裏,作觀想、探索。一般來說,我們接觸一個思維客體,它就刺激心開始思考。這種思考是對思維對象的反應。普通的思考與智慧是很不同的。普通的思考,本質上會不停地、過分地進行下去。你經曆的那些思維客體,會領著你到處走,你的念頭就跟著去了。智慧的本質是終止這樣的繁殖,使心靜止下來,哪兒也不去。你只是個知者、接受者。你在經曆不同的心智客體時,它們會産生不同的情緒,你就對這個過程保持覺察,最後你就能看見,這一切思考與繁殖、擔憂與評判,完全沒有任何實質、也沒有自我。這都是無常、苦、非我。這樣修持,是從根本上切斷一切繁殖,看清它們都帶著那叁個特點。結果,它就減弱下來,失去影響力。下一次你坐禅它升起時,或者無論何時你經曆那種焦躁感,就要觀想它、不停地觀察它、審視你的心。

   這個過程好比放牛。有一頭牛、一位趕牛人、和一處稻秧。平時,水牛喜歡吃…

《解脫之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