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鑰▪P6

  ..續本文上一頁在那個非緣起重生的中點。爲什麼

   因爲你不喜歡它。牽扯在緣起裏,就象落進一個受惡狗攻擊的域界,想爬出去逃走,頭卻給惡鹫的鐵喙撕開,卡在無盡的地獄。緣起的真相就是那樣。

   因此非緣起與重生的那個地方,人們並不注意。未覺悟的心,看不見那裏,結果只是來來去去經過它。Samma patipada是佛陀走的中道,直到他從緣起與重生中解脫。它已經超越好壞,因爲心已經放下一切。這是聖者之路。不這樣走,就不算是真正的聖者,因爲那樣不會有真正的內在平靜。爲什麼

   因爲還牽扯在緣起與重生,還卡在生死輪回。但是中道超越了生死、高低、悲喜、好壞。這是一條直路,一條甯靜、有紀律的路。這樣的甯靜超越了悲與喜,好心情與壞心情。這是修持的本質。要是你的心經曆了這樣真正的甯靜,會停下來。你不會再問。沒有必要問了。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導說,法由智者親證。你對佛陀的教導親證無疑,不需要問別人了。

  勤奮修行

   因此我講了自己的經驗和修行的幾個故事。我沒有那麼多外在知識,也沒有徹底研究經文。通過實踐與探索,我自然學到了。每次欲喜升起,我就觀察它,看它把心引向哪裏。它所做的,不過是把你拖向苦。因此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觀照自己的心,直到逐漸培養了意識與理解,直到親眼目睹了法。但是你必須完全有誠意,下決心去做。

   你要是真想修行,必須下決心不要繁殖思想、不要想太多。你要是開始禅定時執意要有什麼體驗、想達到什麼境界,最好停下來。你開始經曆一點甯靜,就想: “這就是嗎

  ” “我達到了嗎

  ” 那你就休息一下,把所有理論知識收起來放進盒子裏、收到一邊去。不要拿來討論。在禅定中升起的知識,不是那一類的。它是全新的一類。當你經曆一點真正的洞見時,它與理論是不同的。比方說,你把 “貪”字寫在紙上時,它與心裏經曆的貪是不同的。“怒”也一樣。文字是一回事,真的在心裏發生時,你沒有時間讀什麼,就直接在心裏體驗過了。

   懂得這一點很重要。書面上的理論是對的,但是佛法必須直指內心(opanayiko)。你必須把它化爲內在的東西。如果你不化爲內在,就不會真正獲得理解與洞見、不會親證真相。我年輕時也那樣。盡管我沒有一直在念書,不過也考了佛法-毗尼律前叁級考試。我有機會聽不同的老師談論他們的禅修,但是一開始我並不留心,不知怎樣正確地聽。我不理解禅修大師們談論時的表達方式。他們談的是親身經驗,描述自己怎樣在心裏而不是從書裏,直接看見了佛法。

   後來,我自己作了更多禅定之後,開始看見真相,正和那些老師們描述的一樣。我從心裏理解了他們的教導。最後,經過多年禅修,我意識到他們在教導中傳授的所有知識,來自親眼所見、親身經曆。他們並不只是從書本出發說話。如果你跟著他們描述的路走,也會同樣深刻地體證佛法。我得出結論,這是禅修的正道。也許還有其它的禅修方法,不過這對我足夠了,因此我就堅持下去。

   你必須堅持努力修行。一開始重要的是去做。心是不是平靜,不管它。你得接受它就是那樣。你要注意造善業。如果你勤奮修持,不需要擔心結果怎樣。不要怕不會有結果,那樣擔心只會妨礙心靜止下來。要堅持不懈。當然了,你要是不修,能得到什麼呢

   只有那些追求的人,才能實現佛法。吃的人才能滿足肚饑感,而不是讀菜譜的人。每一種情緒都在欺騙你,要是你能意識到這點,哪怕十次,也比毫無覺知要好。老是同一個人,老用同樣的事作欺騙。你要能意識到這點,已經不錯了,因爲你開始了解真相,需要很久。雜染一直在企圖迷惑你。

   禅修的意思是,在心中確立戒、定、慧。要觀想佛法僧叁寶的品質,把其它放下。你在這裏修的時候,便是在創造此生覺悟的因緣與條件了。要誠實、誠心、不停地去做。

   修行的性質是這樣,即使你坐在椅子上,還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某個禅定目標上。一開始,你不需要專注許多不同的事物,只注意一個簡單的目標就夠了,比如呼吸、或者隨著呼吸念一句 “佛陀—達摩—僧伽”(Buddho,Dhammo,Sangho)這樣的禅定用語。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時,要明確,決不以任何形式強迫呼吸。如果感覺呼吸吃力,說明你的方法不正確。如果呼吸還不舒順,可能長短,太短,或者太用力,那就不舒服。你一旦覺得自在了,對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有覺知,那就對了,說明你的做法正確。如果還不對,你還是困惑。你要還是困惑,就停下禅定,重新確立呼吸念住。

   在禅定過程中,如果有經曆靈異事物的願望,或者心變得光亮、明朗,或者你看見天宮之類景象,不要怕。要對這類經驗保持念住,繼續禅定。有時你在禅定時,呼吸感徹底消失了。這個感覺可能極其逼真,讓你害怕。實際上,沒有必要怕,那只是你的想法,以爲它消失了,其實呼吸還在,只是在一個精細得多的層次上進行。過一段時間,呼吸感會自己回來。

   一開始你就這樣修,讓心安定下來。無論何時你坐下來禅定,不管在椅子上、還是在車裏、船裏,你把注意力放在禅定目標上,讓心馬上靜下來。你要修到這個地步,乘火車旅行,能一坐下來馬上入定。如果你這樣徹底訓練了自己,就能在任何地方修。這說明你已經對禅修之路有了一些熟悉,就可以觀了,用這個靜止的力量來探索你經曆的心智客體——視覺、聲音、嗅覺、味覺、觸覺、想法等。無論感官經曆什麼,喜歡的與不喜歡的,都可以進行觀照。只要對它們有覺知,但不要賦予意義或者解釋。如果你經曆愉快的客體,意識到愉快; 經曆討厭的客體,意識到討厭。這些都是常規現實。是好是壞是其它,都是無常、苦、非我。它們都不值得執著、抓緊。這個教導,或者說咒語,你要不停地對自己重複。如果你能始終看見這叁個特征,智慧自然會升起。維巴沙那的中心意思,就是把你經曆的每一件心智客體扔進這叁個坑裏: 無常、苦、非我。一開始,你就這樣修,讓心平靜下來。無論好、壞、更壞,都扔進坑裏去,不久你開始獲得知見,升起一點智慧,那就是禅修的意義。要不斷地努力。你現在已經受五戒多年,也該在禅修上作點實際努力。你要對現實的真相獲得洞見,那樣就可以放下、舍棄、 獲得平靜。

  去禅修!

   我不擅長于對佛法進行長時間的論證。很難把一切用言辭表達出來。誰要想了解我怎樣修行,就該來住在這裏,時間長了會了解。在過去,我到處雲遊,跟不同的老師學習佛法,學習禅修。我去那裏並不是要別人聽我說話。我去聽各位大師講授佛法; 不是去教他們的。他們無論教我什麼,我就聽著; 哪怕他們年輕,沒有多少名氣。我沒有覺得有必要做很多討論。重要的、值得關心的,是舍棄與放下。修行的整個目的,是舍棄與放下。進行大量的正式學習,到最後也不會證果。一天天過去,你越來越老,要是你光知道學習文字,就象在追逐海市蜃樓,永遠不會抓到真東西。修行有許多法門、方式,我不會批評,只要你懂得修持的真正意義與目的就行。但是,如果有修行者不嚴守戒律,即使不一定有大錯,我可以說他們在修行中不可能獲得最終成就。這就象繞過正道,跳過戒德、奢摩他、智慧之中的關鍵部分。有人告訴你,不要執著奢摩他,你不要麻煩了,直接就去維巴沙那,但是從我的經驗看,要是你跳過奢摩他、只做維巴沙那,不會成就。

   阿姜索、阿姜曼、阿姜同如、昭昆烏巴離爲我們留下的修持方法與基礎,不要放棄。如果你跟隨這些大師的足迹修行,就是一條最直接的覺悟之路,因爲他們親身證悟了佛法。他們沒有繞過戒德,而是對戒律一絲不苟、無懈可擊。他們的弟子對老師、對寺院規矩、修行方法有著極大尊重。如果老師告訴你停下,你就照辦。如果他說你做錯了、該停下,你就停下。弟子們以決心與誠心來學習,直到親眼看見、親身經曆。結果是,那些林居大師的弟子對老師有著深切的尊重與敬畏,因爲自己是跟隨他們的腳步,才親見、證悟了法。

   因此,試一試我建議的方法。要是你去禅修,自己會看見、體驗結果。要是你真的努力修行,探索真相,沒有理由不達到我講的結果。我說,你要是有正確的修行方法,舍棄、少言、放下觀念與自滿,雜染不可能在心裏站住腳。你能心平氣和地聽那些人講不真的話,就如你能耐心地聽別人講真話,因爲你知道怎樣自己來觀照真相。我說,要是你真正努力修行,這是可能的。但是學者們不常來修,他們當中這樣做的人還太少。我感到有點遺憾,我們許多佛教徒是這樣,我一直鼓勵他們切實修行,開始禅定。你們當中那些過去是學者的終于遠道而來修行,是值得贊揚的,你們有自己的優點可以貢獻給僧團。這裏多數的鄉村寺院,重視的是經文和理論學習,可結果是,他們學得沒完沒了、無窮無盡。他們從來沒有停下來、結束它。他們只學習“甯靜”這兩個字,學了升起重生的東西。你要停下動態思考,好好把你的理論知識作爲對苦因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心的本質與你從書裏學到的描述不差多少,是一致的。但你若是學了卻從來不修,永遠不會真正了解。你一旦修了,便能得到深刻的知見,你在書裏學到的那些東西才變得生動清晰。重要的是開始修行,獲得那樣的知見。

   因此去試一試,住在森林小棚裏,努力訓練自己、體驗教導。這比只學理論要強。要修的是在內心跟自己討論佛法,住在偏僻之處,觀察自己的心。心靜止時,放下了一切,停留在正常狀態。當它動起來,從這個靜止的正常狀態,泛起漣漪與波動,各種思緒和想象升起,行蘊的影響過程就…

《解脫之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