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 “好,今晚我起碼坐到淩晨一點,決不起身。” 你那樣一想,已經讓自己進入不夠善巧的心態,因爲過不了多久,所有那些痛感、不適感從四面八方入侵你的感覺,你覺得難受到快要死去的地步。實際上,心會自行設立禅定的時間限度,你不需要估側或者界定。禅修又沒有什麼特別的停留站或時間目標。七點、八點、九點,並不是最重要的; 你只是繼續禅定、維持甯靜,不要去強迫。你對事物不要有強製觀點或者成見,也不要太雄心勃勃地宣布這一次你一定要怎樣,這樣迫使心智。當然了,就是那種時候,事情偏不如意。
你必須讓心放松下來。讓呼吸舒暢地流動,不要刻意使它太長太短。不要對它做什麼。讓身體自在,不斷努力禅定。有個聲音會出來問:“今晚你要修幾個小時
你什麼時候停止禅定
” 它會一直問你,你就打斷它: “嘿,你別打擾!” 你得一直壓服它,因爲這些都是這種那種形式的雜染,來這裏麻煩你。不要去注意它們,要這樣反駁: “我是早是遲停下,與你無關! 我願意坐一晚上,也不會傷害誰; 不要打擾! ” 就這樣打斷它們、自顧自禅定。心有自在感,會平靜下來,你對執著的力量會有更好的理解,對你自己多麼容易虛構故事、給事情不應有的重視、受這種傾向的影響,會有更好的理解。也許要花上似乎是無窮長的時間,也許過大半夜才能坐得自在,但說明你已經找到禅定的正確方法。那樣你會有一些洞見,了解到你的粘著與執取都是雜染,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爲心卡在妄見裏。
有的人在坐下來禅定前,會在面前點上一注香,然後發一個大願: 香不燃盡、決不起身。接著開始禅定,五分鍾後就覺得象是過了一個鍾頭,睜眼一看很吃驚,那根香還長著呢。他們就閉上眼,重新開始禅定,過一會又察看香的長短。當然了,這樣一來,他們的禅修什麼進步也沒有。不要象猴子那樣。你到頭來什麼也沒幹,整個坐禅時間裏,就在想那根香是不是燒完了。訓練心智很容易變成這樣了,因此不要太注意時間。
在禅定時,不要讓欲取與雜染了解禅修規則、或者你的修持目標。那個雜染會發問: “你要怎樣修
要做多少
你打算花多少努力
要坐到多晚
” 它會一直對你唠叨,直到你與它達成某種協議。要是你說,打算坐到早上兩點,雜染馬上開始騷擾你。你坐了不到一個鍾頭,就焦躁起來,不耐煩完成禅定。接著,五蓋會出來說: “你要死了有那麼糟嗎
我以爲你真要入定呢,看你多動搖。你發了願,卻不能保守它。” 這樣一想,就給自己造了苦。你就批評自己,結果痛恨自己。那裏沒人替你挨批,出麻煩不能怪別人,你就更苦。如果你發了什麼理想主義的宏願或者下了決心,就覺得必須守護榮譽,不成功、便成仁。根據這個風格,要做得正確,你要勇猛精進,不能放棄誓言。另外有一種方式是,比較溫和地修持,不發什麼固定的誓言,但是不斷作穩定持續的努力,這樣訓練自己。你會發現有時心可以靜下來,身體痛感會消退。腿上的那些僵硬與痛感會自行消失。
觀照一切
因此,有這麼個平衡的修行方法,要你觀照經曆的一切。你無論做什麼,要徹底觀照它,不要放棄禅定。有些人以爲正式禅定結束後,可以休息一下,于是把禅定目標放下,停止觀照。不要那樣做! 要不停地觀照你經曆的一切。無論接觸到善人惡人、富人窮人、名人凡人、年輕年老,一切都要觀。把它當成禅修的一部分。觀想與探索佛法,意味著你必須觀察與反思影響心智的各種緣起。要觀照各種心智客體,大小、好壞、黑白。要是有想法,就注意心在 “想”,注意它實際上就那麼多。到最後,一切思維與印象都可以捆起來,當成無常、苦、非我,不去抓緊與執取。這就是一切心智客體的墳場,把它們扔到這叁個坑裏,你會看見它們的真實面目。
比方說,看見了 “非我”,就不會導致苦,但是它必須來自禅觀。如果你得到什麼漂亮物件,你喜歡它,就不停地觀照那個愉快感。有可能你用了一陣,覺得夠了,想把它送人或者賣了,你要是找不到人接受,甚至會扔了它。爲什麼
那是因爲無常。要是賣不掉、送不掉,你開始有苦。事情就是這樣。你這樣切切實實一路看清楚後,不管多少次它冒出來,你總能用那個經曆幫助你超越表象。是那老一套在重複自己。你只要看見一次,以後就都看見了。
有時候你經曆刺耳的聲音、刺目的景象,就升起了反感。要注意那個不滿的感覺,去觀照它。也許將來某個時刻那些感覺會變,你開始喜歡起過去不喜歡的事物。你現在喜歡的,可能是過去産生反感的原因。有時就是那樣。一旦你意識到了、親身了解了,一切愉快、不愉快的客體與經曆都是無常、苦、非我,你不會執著它們了。你自然而然把一切現象看成是一樣的,都有一樣的內在屬性,用覺知中升起的佛法來看待一切。
好了,我在這裏談論的只是自己的修行經驗,沒什麼特別的。你來和我討論佛法,我的工作就是告訴你我所知道的。但是佛法實在不是要你把所有時間用在討論上,最好是坐下來禅修。好比你邀朋友一起去哪裏。你問他們: “去嗎
” 他們說去,于是你們馬上走了,既簡單又不啰唆。要那樣去修行。
禅相
如果你在禅定時經曆不同的禅相(nimitta),比如天人形象,頭等重要的是密切關注心的狀態。不要忘記這個基本原則。心必須平靜,才能經曆這些事物。要小心禅定時不要帶著想或不想經曆禅相的願望。如果它們升起,就觀照它們,不要讓它們迷惑你。要觀想它們不是你、不屬于你。它們是無常、苦、非我,同一切其它心智客體一樣。要是你真的經曆了它們,不要讓心對它們太感興趣了、或者注意太久。要是它們不自行消失,你就重新確立念住。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作幾次重呼吸。至少作叁次特別長的呼吸,應該能把禅相除掉。你在繼續禅定時,必須這樣不斷重新確立念住。
不要把這些東西當成是你、屬于你的。它們只是禅相,會欺騙心智、産生吸引、反感、恐懼感。禅相有迷惑性、不可靠。你要是真的經曆了,不要太重視,因爲它們實在不是你。你一經曆到任何禅相,應該馬上把注意力轉回到觀察心智本身。不要放棄這個修持的基本原則。你要是忘記了,就容易糾纏于其中,可能受到迷惑、甚至瘋癫。你甚至可能徹底糊塗了,不能與其他人作正常交談。不管你體驗什麼,你能信賴的、 最能確定的,是你自己的智慧。你要是經曆禅相,就去觀心。必須甯靜地經曆它們。
重點是,要把禅相看成是非我。它們對有智慧的人,可能是有用的; 但是對沒有智慧的人,是有害的。不斷地練習,直到你不再爲禅相動心。它們來就來、不來就不來。不要怕它們。要是你的智慧已經發展到可以信任自己的判斷,就沒有問題了。一開始你爲禅相所激動,因爲它們新奇有趣,你有經曆它們的欲望。你變得對它們中意起來,這就是一種幻覺。你最好不受它們吸引,不過它出現了,你不知怎麼辦, 不知怎麼正確地修,它就成了苦因。如果心因爲它而情緒好起來,那就對這個好情緒確立念住,了解它是雜染,它本身是無常的。這是放下執取的明智方法。不要這樣告訴自己: “我不要有好情緒,爲什麼心情好起來呢
” 那樣就錯了。這是帶著妄見禅定。就在這裏出錯了,不必遠看。沒有必要懼怕禅相、或者禅定的任何側面。我只是向你們描述可能發生的一些事,因爲我過去有一些經驗; 不過你得帶回去,自己考慮我說的是對是錯。
就說到這裏。[完]
中譯注1:本文中的『覺知』[knowing],泰語謂Poo Roo,爲泰國林居禅修傳統特有的表達方式。阿姜查等一些導師稱之爲“心在觀察心”。在這個狀態, 禅修者從一個分立的角度觀察五蘊,或者說,他對自身的心理活動過程已不再完全投入或沈浸其中。這個層次還不是覺醒[buddha]或者說清淨(指不帶心理活動的純粹的)覺知[pure knowing]。巴利聖典中部57《定支經》描述了聖正定的五因素,前四種因素即爲四禅,在描述第五因素時,佛陀說:“正如一人觀照另一人,一位站者觀照一位坐者,或者一位坐者觀照一位臥者,更如此,比丘們,該比丘借著明辨,對他的觀照對象善把持,善專注,善思慮,善格知。此爲五支聖正定的第五種培育。” 此處的觀者帶著精細的五蘊,觀照粗糙的五蘊。這種高等覺知即爲泰語所謂的Poo Roo。以上爲坦尼沙羅尊者爲中譯者解說Poo Roo的總結。
《解脫之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