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修者应当谨慎,对这些现象作审视思考。容我解释如下。
禅定中升起禅相有两类:视像(visions)与征兆(signs)。
(一) 、视像: 我们在作不净观时,有时心会收敛起来达到有分,我们会看见色身的腐烂之相、或者只剩一具尸骨或者一堆灰烬等等。曾经还发生过有人不堪目睹这类禅相以至于自杀的例子。
此外,神灵、地狱、饿鬼的形像有时也可能出现。
(二) 、征兆: 心智如前述开始收敛时,可能会出现耳语。它可以是我们所敬重的人要我们去观察某个特定的事实,或者告知某个将来的事件; 也可以是某个蓄意伤害我们的敌人要来伤害我们前所发之声——这说明不同个体的心流如何相互冲撞。另一方面,同样现象也可以来自对我们有善意的人。有时一个不熟悉的声音会来报告一件引人思考的真事,禅修者一般称之为能识(abhinna),或称为法的教诫或警示。
并非每个禅修者都经历禅相。对某些人来说,无论他们的心达到何等精细的层次,禅相也不会出现。对另一些人来说,心只要入定一小段时间,各种各样的禅相就会冒出来(不过小心不要造作太多) 。 这与禅修者的心性有关。对那些轻信而不多作合理思考的人,禅相容易很快地出现,并且繁殖到失控。因此要谨慎对待。
问: 禅相是真的吗
答: 有时是、有时不是, 因为它们完全来自禅那, 而禅那为世间法——因此是不可靠的。那就是说,有些人在修习禅定时,心智收敛达到有分,却不懂得自己达到了什么境界,也不了解它是如何聚焦、观察、放下专注对象的。禅相,无论是否有意识地升起,都包含着大量的心理造作与执取,因此是靠不住的——因为心处于有分状态时升起的禅相,就好比某人躺下入睡或只是迷糊打盹而做的梦。大体上,它们一开始出现时,带一些真相成分,但不多。
问: 禅那属于世间还是超世?
答: 禅那仅有十二至十三种成分[5],它们完全是世间的。不过,进入禅那的人若是圣者,利用禅那作为心的安止地,那么他/她可以任意并可靠地利用该世间禅那——这就好比神枪手与射击生手之间的差别;也好比国王与平民之剑的差别,前者象征王权,后者仅为一把剑而已。
问: 禅相是好事么?
答: 仅对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它、不受欺骗、不执取它们的人而言是好事。对一位不了解如何善用、对之信以为真的人来说,不是件好事。一旦执取起来,心理造作会使这些禅相繁殖增生,使禅定者对现实感失去把握的地步。因此对待它们时必须谨慎小心,容我解释如下。
禅相随着世间禅那之力升起,由执取与心理造作所维持。因此服从于三特征:它们无常——即不长久、它们有苦、它们非我——不属于你的或任何人的。它们只是些以自己的方式不停地升起消失的状态。要以这个方式审视它们,看穿其本质,然后放下。不要受迷惑而抓紧禅相,因为它们是果。反之,要着手修习其因,即禅那,使你越来越熟练,直到能够随意进入。那时禅相自然不会有麻烦。
此外,要学会观察禅相的过患。它们升起时,我们一旦受其迷惑,以至于紧抓不放,就会使禅那衰退,好比对一位试图使心寂止,以便探索精深现象的人来说,声波是一种障碍,或者又好比清水的波动会妨碍我们观看自己在水面上的映像。
禅修者刚开始证得禅那之时出现的禅相,倾向于异常惊人。心的执取与造作之动作倾向于对它们紧抓不放,它们会在内眼中留下难以消弥的印象。上述对治与消除禅相的方法如果无效,那么就设法不让心进入禅那。换句话说,不促心入禅、不令心寂止、不对禅相有好感。尽意多睡多食、做重体力活直到色身倦极、观想易生杂染之事,比如引起欲望的美景或者音乐——一旦心从那股执取中退出, 禅相会自动消失。
如果学禅弟子以这些方法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么师长应以同类方法相助。最快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件事刺激那位受迷惑者,令他大怒,禅相会立刻消失。
升起法住智的基础,乃是近行定,它有两类:
(一) 、 随着禅定者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心会逐渐从杂念中退离,收敛于一处,正对自心,不过又未完全与一切客体切断。它仍在感知、思考、评估,试图从那个极其精细的对象上撤离,但还不能够完全放下。这就是达到安止定(appana samadhi)之前的近行定。
(二) 、心越来越精细,直到能够放下正在思考的对象,从中退离,因此该对象就消失了。这就称为安止定。念住与警觉充分意识到一种空性,对一切不抓取、不粘着,惟独以心本身作为对象。当心从这个状态退出、再次观法时——即观察对象、观察因果——它是处在从安止定出来后的近行定。
这两类近行定,都可构成对特别的真相与种种事件获得洞见的良好基础,这种洞见与来自前述禅相的智识是不同的,因为禅相来自于世间禅那,而我们在此讨论的智识,即便它从世间定力中升起,结果却更加可靠(科学家们利用这个层次钻研课题)。并且,假若你的定力达到超世,它可以一步一步拔除一切心漏(asava)。
简言之,来自禅相的智识与来自近行定的智识,从来源与本质上讲都是不同的。
此处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安止定。安止定是人生极高的禅定成就。达到安止定者,多以出入息(安那般那)为专注对象(业处)。随着他们专注于呼吸的升起落下、或者只专注其落下,心逐渐地越来越精细,直到一步步放下一切攀缘、收敛起来,成为上述的安止状态。出入息的停止,表示达到了安止定。在某些情形下,又名安止禅那,因为它由呼吸入禅而来。之所以称为安止,是因为当心达到那个状态时,出入息停止,但念住仍然具足。
处在这个状态时,你不能作观,因为心根本不介入任何事物。只有当心退出那个状态,进入近行定时,你才能再开始观察事物。那时你会明察世尊说必须了解的真相,还可了解其它事物。这时没有禅相,然而所得之智以因果为基础,还带着类比,它将会消除一切疑惑。
在某些情形下,禅修者以出入息之外的对象作为禅定业处,仍可与修呼吸者一样达到安止定。当心收敛起来,达到不再有出入呼吸时,即为安止定。
不管怎样,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禅修者不可把我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标准,因为思想与观念乃世间之事——即便我们在同时同地看见同一件事——仍不免对那同样之事,构想不同的名称、达成不同的理解、因此升起无穷无尽的诤论。让我们都只专意于各自的业处,达到前述的安止定——到那时,有了无偏见的公正之心——再来拿我们的体验与经文中的叙述作比较。我们的智识那时才是paccattam: 亲证自知。这是我乐见的。
--------------------------------------------------------------------------------
结束语
一切超世现象,以世间现象为根基。三十七菩提分虽完全被归类于超世素质,必须发端于心理与物质现象——即世间的身与心。
来自禅那的禅相智识,对独目者——也就是那些只修禅那的人——来说是障碍,但对双目者——那些既修定力,又修明辨的人——能够促生洞见。
每一把剑与斧,都有利钝两面,各有其用。不过混淆两者的人,不仅不得剑斧之力,还可能伤害自己,或者伤害正在做的工作。洞见与污染洞见的杂染,来自同一个基础。当缺乏明辨的人思考有误时,会升起洞见之染,不过当他们思考正确、方法适宜时,同样的事会转成真正的洞见。
世间法——当我们对之有如实知见、解其缘起、见其过患时,会升起厌离,不受其迷惑而执取——那时它就转成了超世法。但是,当我们受其欺骗、不愿放下时……世间境界,要它恒常永存是不可能的。梵天会退堕至欲界天, 欲界天会退堕至人界,人界又会退堕至低等域界。正如水势往低处流,众生之心也易于往低处——即恶境——坠落。
禅修虽是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你仍须甘冒生命危险。至少你应当威胁自己,若无成就,便要自我放逐[6]。不发这等大愿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永远受他人——即杂染——奴役的命运。
--------------------------------------------------------------------------------
词汇表
Abhiñña: 能识; 神通; 修定而得的直觉能力。
Asava: 心漏; 升起轮回重生之瀑流的杂染。有四类: 感官之欲、有生、见、无明。
Bhavanga: 有分; 心的固有所缘(underlying preoccupation)或者说休止态(resting state),是它决定心的生存境界,并且也是心在响应各种刺激的空档里回复的基准状态(中译注: 见[4])。
Bodhi-pakkhiya-dhamma: 菩提分法; 趋向觉悟的原则, 共有37部分,构成了佛陀本人对其教导的总结: 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
Brahma: 梵天,色界与无色界天的居者。[参看三十一个生存空间]
Deva: 喜乐欲界天的居者。
Dhamma: 法; 事件; 事物本身; 事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延伸意义上,法也指任何传授这些原理的教说。
Jhana: 禅那。心智沉浸于单一的感受或心理对象的状态。
Kamma: 导致缘起与重生的有动机的行为。
Khandha: 蕴; 聚集体; 主体及广义感官体验的组成部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直译为物质现象、感受、心理标记、思维构造、意识]。
Nivarana: 入定的障碍; 五盖——感官之欲、恶意、昏睡、掉举[直译为焦躁不安]、疑。。
Sabhava dhamma: 实相法; 自性法; 自然条件; 现象; 如实内在所体验的事物与性质。
Samadhi: 奢摩他; 定; 把心专注于单一对象或者主题的动作。
Sankhara: 行蕴; 缘起的现象; 造作。这个词可包括一切由因缘或条件造作而起的物质与心理现象,以及造作之力,与造作的过程。
--------------------------------------------------------------------------------
中译者注[笔者感谢坦尼沙罗尊者答疑,下文为笔者的总结,如有理解错误,责任在笔者]:
[1]本文标题泰语直译为正道行道,文中要点非指次第连贯的操作步骤,而是修行道上应当注意的问题,故译为正道修行。
[2]根据中部111,从初禅到四禅,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在诸禅境中皆可作观。观察时意识需要从专注所缘略略移开,又不至脱离该禅境。以下提到安止定中不能作观,而需在近行定(直译为临界定)中观察,也是此意。不过安止定与近行定是论藏用词,经文用的是奢摩他与禅那。对比其特点,第四禅与安止定同义。奢摩他可泛指定境,也可特指安止定/第四禅。
[3]指相对于色身。
[4]此处的所缘是心本身的动态,或者说对觉知的觉知。例如对禅定过程的意识——如何维持禅境等。虽不再与色身有关,内心仍有身见。Bhavanga一词仅在论藏中出现,该境界也为泰国佛教所承认。这个心理层次决定了所处的轮回域界,例如梵天的有分不同于人的有分。
[5]此处指四禅中各禅支之累计。
[6]此处为尊者幽默的鼓励。
--------------------------------------------------------------------------------
最近订正 6-17-2009
《正道修行(阿姜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