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修者應當謹慎,對這些現象作審視思考。容我解釋如下。
禅定中升起禅相有兩類:視像(visions)與征兆(signs)。
(一) 、視像: 我們在作不淨觀時,有時心會收斂起來達到有分,我們會看見色身的腐爛之相、或者只剩一具屍骨或者一堆灰燼等等。曾經還發生過有人不堪目睹這類禅相以至于自殺的例子。
此外,神靈、地獄、餓鬼的形像有時也可能出現。
(二) 、征兆: 心智如前述開始收斂時,可能會出現耳語。它可以是我們所敬重的人要我們去觀察某個特定的事實,或者告知某個將來的事件; 也可以是某個蓄意傷害我們的敵人要來傷害我們前所發之聲——這說明不同個體的心流如何相互沖撞。另一方面,同樣現象也可以來自對我們有善意的人。有時一個不熟悉的聲音會來報告一件引人思考的真事,禅修者一般稱之爲能識(abhinna),或稱爲法的教誡或警示。
並非每個禅修者都經曆禅相。對某些人來說,無論他們的心達到何等精細的層次,禅相也不會出現。對另一些人來說,心只要入定一小段時間,各種各樣的禅相就會冒出來(不過小心不要造作太多) 。 這與禅修者的心性有關。對那些輕信而不多作合理思考的人,禅相容易很快地出現,並且繁殖到失控。因此要謹慎對待。
問: 禅相是真的嗎
答: 有時是、有時不是, 因爲它們完全來自禅那, 而禅那爲世間法——因此是不可靠的。那就是說,有些人在修習禅定時,心智收斂達到有分,卻不懂得自己達到了什麼境界,也不了解它是如何聚焦、觀察、放下專注對象的。禅相,無論是否有意識地升起,都包含著大量的心理造作與執取,因此是靠不住的——因爲心處于有分狀態時升起的禅相,就好比某人躺下入睡或只是迷糊打盹而做的夢。大體上,它們一開始出現時,帶一些真相成分,但不多。
問: 禅那屬于世間還是超世?
答: 禅那僅有十二至十叁種成分[5],它們完全是世間的。不過,進入禅那的人若是聖者,利用禅那作爲心的安止地,那麼他/她可以任意並可靠地利用該世間禅那——這就好比神槍手與射擊生手之間的差別;也好比國王與平民之劍的差別,前者象征王權,後者僅爲一把劍而已。
問: 禅相是好事麼?
答: 僅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它、不受欺騙、不執取它們的人而言是好事。對一位不了解如何善用、對之信以爲真的人來說,不是件好事。一旦執取起來,心理造作會使這些禅相繁殖增生,使禅定者對現實感失去把握的地步。因此對待它們時必須謹慎小心,容我解釋如下。
禅相隨著世間禅那之力升起,由執取與心理造作所維持。因此服從于叁特征:它們無常——即不長久、它們有苦、它們非我——不屬于你的或任何人的。它們只是些以自己的方式不停地升起消失的狀態。要以這個方式審視它們,看穿其本質,然後放下。不要受迷惑而抓緊禅相,因爲它們是果。反之,要著手修習其因,即禅那,使你越來越熟練,直到能夠隨意進入。那時禅相自然不會有麻煩。
此外,要學會觀察禅相的過患。它們升起時,我們一旦受其迷惑,以至于緊抓不放,就會使禅那衰退,好比對一位試圖使心寂止,以便探索精深現象的人來說,聲波是一種障礙,或者又好比清水的波動會妨礙我們觀看自己在水面上的映像。
禅修者剛開始證得禅那之時出現的禅相,傾向于異常驚人。心的執取與造作之動作傾向于對它們緊抓不放,它們會在內眼中留下難以消彌的印象。上述對治與消除禅相的方法如果無效,那麼就設法不讓心進入禅那。換句話說,不促心入禅、不令心寂止、不對禅相有好感。盡意多睡多食、做重體力活直到色身倦極、觀想易生雜染之事,比如引起欲望的美景或者音樂——一旦心從那股執取中退出, 禅相會自動消失。
如果學禅弟子以這些方法不能夠解決問題,那麼師長應以同類方法相助。最快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件事刺激那位受迷惑者,令他大怒,禅相會立刻消失。
升起法住智的基礎,乃是近行定,它有兩類:
(一) 、 隨著禅定者專注于某個特定的對象,心會逐漸從雜念中退離,收斂于一處,正對自心,不過又未完全與一切客體切斷。它仍在感知、思考、評估,試圖從那個極其精細的對象上撤離,但還不能夠完全放下。這就是達到安止定(appana samadhi)之前的近行定。
(二) 、心越來越精細,直到能夠放下正在思考的對象,從中退離,因此該對象就消失了。這就稱爲安止定。念住與警覺充分意識到一種空性,對一切不抓取、不粘著,惟獨以心本身作爲對象。當心從這個狀態退出、再次觀法時——即觀察對象、觀察因果——它是處在從安止定出來後的近行定。
這兩類近行定,都可構成對特別的真相與種種事件獲得洞見的良好基礎,這種洞見與來自前述禅相的智識是不同的,因爲禅相來自于世間禅那,而我們在此討論的智識,即便它從世間定力中升起,結果卻更加可靠(科學家們利用這個層次鑽研課題)。並且,假若你的定力達到超世,它可以一步一步拔除一切心漏(asava)。
簡言之,來自禅相的智識與來自近行定的智識,從來源與本質上講都是不同的。
此處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安止定。安止定是人生極高的禅定成就。達到安止定者,多以出入息(安那般那)爲專注對象(業處)。隨著他們專注于呼吸的升起落下、或者只專注其落下,心逐漸地越來越精細,直到一步步放下一切攀緣、收斂起來,成爲上述的安止狀態。出入息的停止,表示達到了安止定。在某些情形下,又名安止禅那,因爲它由呼吸入禅而來。之所以稱爲安止,是因爲當心達到那個狀態時,出入息停止,但念住仍然具足。
處在這個狀態時,你不能作觀,因爲心根本不介入任何事物。只有當心退出那個狀態,進入近行定時,你才能再開始觀察事物。那時你會明察世尊說必須了解的真相,還可了解其它事物。這時沒有禅相,然而所得之智以因果爲基礎,還帶著類比,它將會消除一切疑惑。
在某些情形下,禅修者以出入息之外的對象作爲禅定業處,仍可與修呼吸者一樣達到安止定。當心收斂起來,達到不再有出入呼吸時,即爲安止定。
不管怎樣,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禅修者不可把我的觀點作爲自己的標准,因爲思想與觀念乃世間之事——即便我們在同時同地看見同一件事——仍不免對那同樣之事,構想不同的名稱、達成不同的理解、因此升起無窮無盡的诤論。讓我們都只專意于各自的業處,達到前述的安止定——到那時,有了無偏見的公正之心——再來拿我們的體驗與經文中的敘述作比較。我們的智識那時才是paccattam: 親證自知。這是我樂見的。
--------------------------------------------------------------------------------
結束語
一切超世現象,以世間現象爲根基。叁十七菩提分雖完全被歸類于超世素質,必須發端于心理與物質現象——即世間的身與心。
來自禅那的禅相智識,對獨目者——也就是那些只修禅那的人——來說是障礙,但對雙目者——那些既修定力,又修明辨的人——能夠促生洞見。
每一把劍與斧,都有利鈍兩面,各有其用。不過混淆兩者的人,不僅不得劍斧之力,還可能傷害自己,或者傷害正在做的工作。洞見與汙染洞見的雜染,來自同一個基礎。當缺乏明辨的人思考有誤時,會升起洞見之染,不過當他們思考正確、方法適宜時,同樣的事會轉成真正的洞見。
世間法——當我們對之有如實知見、解其緣起、見其過患時,會升起厭離,不受其迷惑而執取——那時它就轉成了超世法。但是,當我們受其欺騙、不願放下時……世間境界,要它恒常永存是不可能的。梵天會退墮至欲界天, 欲界天會退墮至人界,人界又會退墮至低等域界。正如水勢往低處流,衆生之心也易于往低處——即惡境——墜落。
禅修雖是一個自我變革的過程,你仍須甘冒生命危險。至少你應當威脅自己,若無成就,便要自我放逐[6]。不發這等大願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永遠受他人——即雜染——奴役的命運。
--------------------------------------------------------------------------------
詞彙表
Abhiñña: 能識; 神通; 修定而得的直覺能力。
Asava: 心漏; 升起輪回重生之瀑流的雜染。有四類: 感官之欲、有生、見、無明。
Bhavanga: 有分; 心的固有所緣(underlying preoccupation)或者說休止態(resting state),是它決定心的生存境界,並且也是心在響應各種刺激的空檔裏回複的基准狀態(中譯注: 見[4])。
Bodhi-pakkhiya-dhamma: 菩提分法; 趨向覺悟的原則, 共有37部分,構成了佛陀本人對其教導的總結: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Brahma: 梵天,色界與無色界天的居者。[參看叁十一個生存空間]
Deva: 喜樂欲界天的居者。
Dhamma: 法; 事件; 事物本身; 事物正確的自然秩序。延伸意義上,法也指任何傳授這些原理的教說。
Jhana: 禅那。心智沈浸于單一的感受或心理對象的狀態。
Kamma: 導致緣起與重生的有動機的行爲。
Khandha: 蘊; 聚集體; 主體及廣義感官體驗的組成部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直譯爲物質現象、感受、心理標記、思維構造、意識]。
Nivarana: 入定的障礙; 五蓋——感官之欲、惡意、昏睡、掉舉[直譯爲焦躁不安]、疑。。
Sabhava dhamma: 實相法; 自性法; 自然條件; 現象; 如實內在所體驗的事物與性質。
Samadhi: 奢摩他; 定; 把心專注于單一對象或者主題的動作。
Sankhara: 行蘊; 緣起的現象; 造作。這個詞可包括一切由因緣或條件造作而起的物質與心理現象,以及造作之力,與造作的過程。
--------------------------------------------------------------------------------
中譯者注[筆者感謝坦尼沙羅尊者答疑,下文爲筆者的總結,如有理解錯誤,責任在筆者]:
[1]本文標題泰語直譯爲正道行道,文中要點非指次第連貫的操作步驟,而是修行道上應當注意的問題,故譯爲正道修行。
[2]根據中部111,從初禅到四禅,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在諸禅境中皆可作觀。觀察時意識需要從專注所緣略略移開,又不至脫離該禅境。以下提到安止定中不能作觀,而需在近行定(直譯爲臨界定)中觀察,也是此意。不過安止定與近行定是論藏用詞,經文用的是奢摩他與禅那。對比其特點,第四禅與安止定同義。奢摩他可泛指定境,也可特指安止定/第四禅。
[3]指相對于色身。
[4]此處的所緣是心本身的動態,或者說對覺知的覺知。例如對禅定過程的意識——如何維持禅境等。雖不再與色身有關,內心仍有身見。Bhavanga一詞僅在論藏中出現,該境界也爲泰國佛教所承認。這個心理層次決定了所處的輪回域界,例如梵天的有分不同于人的有分。
[5]此處指四禅中各禅支之累計。
[6]此處爲尊者幽默的鼓勵。
--------------------------------------------------------------------------------
最近訂正 6-17-2009
《正道修行(阿姜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