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P3

  ..续本文上一页de;ãya etc)

  在鼓励想要证悟涅槃的人修行三学(即戒定慧)之后,便教导“善于有益的修行的人应该修行……”(Karaõãyam”atthakusalena...)以指出应该实践的修行。

  义注提到karaõãya§(必须修行的)是指应该做或实践的事(kattabbanti karaõãya§)。在这尊佛的教化期里,最应该修行的就是三学,因此义注提到:“……简而言之,三学便是应该做或实践的事。”

  违反三学之事,例如犯戒,是akaraõãya§(不应该做或实践的事)。

  Attha(有益)这个字的意思是“应当时时刻刻实践的修行”,另一个意思是“自己的幸福”。在(佛陀的)教化期里,自己的真正幸福是证悟道果与涅槃(magga- phala nibbàna),而导致证悟它们的原因就是正确的善修行。在了解这些修行之后尝试修行的人,以及在修行之后证悟道果与涅槃的人,这些人称为“善于幸福的人”(atthakusala)。义注中也提到那些不了解修行的利益的人,以及虽然了解但却不修行的人是“不善于幸福的人”(anatthakusala)。

  前分行道(pubbabhàgapañipadà)

  “有能力、正直……”(sakko ujå...)是培育慈爱之前必须实践的修行。(佛陀)教导“善于幸福的人应该做的事……”(Karaõãyam”atthakusalena...)这一句时,有些人明白那就是修行三学,但是也有些人还不明白,因为它太简短了。为了那些还不明白的比库们,所以详细地教导它。

  在此,教导“有能力、正直……”是要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事”(karaõãya-dhamma),以便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它,也使它变得更能引起兴趣。只有在具备了这些法(修行),人们才能生起慈爱及培育它。还没有完成这些修行的人不只是不可能生起慈爱,也不可能培育它。因此这些修行称为“前分行道”,在培育慈爱之前必须实践的修行。

  事实上,不能完成这些修行的人不只是不可能生起慈爱,也不可能培育其他禅修(bhàvanà)。由于其他禅修也无法培育,因此这些修行应该称为一切禅修的“前分行道”(在培育一切禅修之前必须实践的修行)。

  有能力(sakko)

  在俗世里,不相信(工作)会带来利益、多病、懒惰与迟钝(不能做需要智力的工作)的人将无法完成任何工作。只有那些相信(工作)会带来利益、健康、勤奋与聪明的人才能够完成工作。在佛法的修行上也是一样。在《中部•菩提王子经》(Majjhima Nikàya, Bodhiràja- kumàra Sutta)里便可看到这一点。

  在那部经里,菩提王子问佛陀:“尊者,接受佛陀的教导之后,比库需要多久才能够证悟阿拉汉道果?”佛陀回答:“王子,关于这一项,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善于驾驭象的技能?”王子回答:“是的,尊者。”佛陀接着问他:“如果有个人来,想要学习驾驭象的技能,如果他没有信心、不健康、狡诈、懒惰与不聪明,他是否能够学成?”“尊者,即使是只有这五项因素之一,他都已经无法学成,更何况是拥有所有五项因素。”

  “如果另一个人有信心、健康、诚实、精进与聪明,他是否能够学成?”“尊者,即使是只有这五项因素之一,他都已经能够学成,更何况是拥有所有五项因素。”“王子,同样地,有五精勤支(padhàniyaïga):对佛陀有信心、健康、不狡诈也不虚伪地如实表露自己、精进、睿智。具备这五支者能够迅速地达到修行的目的(涅槃)。”因此,应该明白在此“有能力者”(sakko)是指具备这五支的人。

  正直及非常正直(ujå ca suhujå)

  正直与非常正直是五精勤支之一,也就是不狡诈也不虚伪地、如实地向佛陀与同修表露自己。狡诈与虚伪的人不只是无法对别人有慈爱,而且也很难修行其他善法。正如彩色只有在干净的画布上才能够清晰与明显地呈现,并不能够在肮脏的画布上这样呈现,同样地,善法只能够在清净的心里持续地生起,善法没有机会在受到污染的心里生起。因为正直非常重要,所以教了两次(即正直及非常正直)。

  义注以几个方式来解释这两个词。它提到,“正直”并不会只是正直了一次便满足,也不会因为在年轻时正直便满足,因此会终生不断重复地付出努力,不使自己的正直退减,这就是“非常正直”。除此之外,去除身体及语言的狡猾是“正直”,去除心的狡猾则是“非常正直”。(义注中也提到:正直是不狡诈asatha,非常正直则是不虚伪amàyàvã)也提到透过增上戒与增上心来达到正直,以及透过增上慧来达到非常正直。只有透过证悟阿拉汉道果才能圆满正直与非常正直。所以义注让人知道,如果要证悟阿拉汉道果,就必须时时刻刻透过修行来保持正直的心。

  易受教(suvaco)

  难受教的人是dubbaca。训诫他别做某件事时,他不接受训诫,答道:“你有见到吗?”;“你有听到吗?”;“是谁告诉你的?”或者他会保持沉默,不予理睬。也有些人虽然接受了训诫,但是并没有遵照训诫来做,反之继续做坏事。这样的人离证悟殊胜的境界(即道果)很远。然而,“易受教者”(suvaco)乐于接受别人的训诫。他也会邀请别人在未来训诫他 。他根据训诫来修行。这样的人非常接近殊胜的境界。

  难受教者不明白别人训诫他是为了他的幸福,也不喜欢被训,以为别人是想要做老师。这样的人是“傲慢者”(thaddhamàna),是个顽固的人,不遵从训诫,也不遵从训诫者。他不只是很难修行慈爱,也离其他的佛法修行很远。

  然而,透过以柔软心欢喜地遵从训诫及训诫者,由于心与慈爱相应,即使没有刻意去修行慈爱,慈爱早已经存在。作为一个希望获得真正幸福的人,他不会不愿意遵循佛陀的教法。因此,他肯定很接近道果与涅槃。正如《因缘相应•导师经》(Nidàna Sa§yutta, Satthu Sutta)中所教:“为了如实之智,应该寻求导师。”(yathàbhåta§ ¤àõàya satthà pariyesitabbo.)

  柔软(mudu)

  在这里的“柔软”并不是指与“粗野∕粗鲁”(pharusa)相反的柔软或温和,而是指与“傲慢”(thaddha固执∕不肯改)相反的柔软。怠惰不修行及只有少许信心的人不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他们是顽固的人。有信心及(善法)欲(chanda)、热忱与精进的人能够依法修行,他们是柔软的人。

  正如一块未经提炼的金并不柔软,不能被塑造成装饰品,同样地,固执的人(amudu)不能柔软地修行慈爱。正如一块经过提炼的钝金柔软,适合被塑造成装饰品,同样地,柔软的人(mudu)能柔软地根据各种修行来修行,例如慈爱。

  义注进一步解释“柔软”的“温和”这一项含义。正如一个好的港口,许多(船)能够轻易地停泊在那里,以它作为避风港,在身体及语言方面温和的人受到喜爱。他们已经拥有慈爱,因为他们不皱眉头,而是显露愉快的面容,说友好的话,为人友善。因此修行慈心禅对他们来说很容易。

  不自大(anatimànã)

  不会因为出身高贵等会造成自大的原因而轻视别人是“不自大”。自大的人不会顾虑别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不是与他同等级的人。由于这是没有慈爱的相,慈爱怎么能够在这种人心中生起?不自大的人温和,他尊敬上司,肯帮助与悲悯属下,所以即使没有刻意地修行慈爱,他也已经拥有慈心。

  自大的人对别人骄慢,以及妒嫉别人。禅修时,他以我慢及斗争的态度来修行,因此他又怎么能够在佛法上证得殊胜的成就?即使非常微细的我慢心都会障碍修行,自大就更别说了。由于它是慈心禅的障碍,所以教导不应该自大(anatimànã)。

  知足(santussako)

  对所得之物、所拥有之物及所发生之事感到知足的人是知足者(santussako)。对所得之物感到不知足的人会:(1)忧虑地致力于寻求所要的东西,或(2)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时感到不开心与生气,或(3)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时想要获得更多等等。这种人离拥有慈爱很远。对于所获得的任何东西都感到知足的人,由于他的心宁静,不会对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感到不开心或生气,他拥有适合慈爱在他心中生起(的因缘)。因此教导这项素质作为慈心禅的基本修行。义注把这个词拆开成saka、santa与sama这三个部分,根据它们的含义如下定义这一词:(从saka变成)sakena tussako──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知足的人;(从santa变成)santena tussako──对现有的东西感到知足的人;(从sama变成)samena tussako──(对好坏两者)平等地感到知足的人。在此(进一步解释),进行受具足戒的仪式时,新受戒的比库受到如此的训诫(文句经过编改):“出家生活依靠以下四种资具过活,在你的余生里,你应该致力于这一项。它们是钵食、粪扫衣、以树下作为住处、以发酵的牛尿作为药。”亲自接受它们之后,这四种资具便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saka)。对这四种资具…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