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eta§ vihàra§”这一词是指“brahma vihàra”。
简要解释偈10
10. Diññhi¤ca anupaggamma, 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 kàmesu vineyya gedha§, na hi jàtuggabbhaseyya puna retãti.
10. 不执持邪见,拥有戒行,具足智见,
及已经去除对欲乐的贪爱之后,他肯定不会再投胎。
(so=已证得慈心禅那的禅修者)
anupaggamma=不执持
diññhi¤ca=我见(atta diññhi)
sãlavà=具备出世间戒的人
sampanno=具足
dassanena=智见,即入流道智
vineyya=完全去除了
gedha§=贪欲
kàmesu=欲乐目标
jàtu=肯定
na eti=永远不来
gabbhaseyya=投生入胎
puna=再次
详细解释偈10
从禅那至道果
至此教导了修习慈心禅直到证得安止定。修习慈心禅只能证得安止定,单只是修习它并不能证悟道果。由于佛陀教导(法)是为了让所有听众证悟道果,因此他以“不执持邪见……”这首偈来结束他的教导,教导人们从慈爱再提升修行到成为圣者。
我见(atta diññhi)
根据“不执持”(anupaggamma不接近)这一词,应该去除“见”(diññhi),因此应该理解在这里“见”就是指“邪见”(micchà diññhi)。再者,根据“具足智见”(dassanena sampanno)这一词,必须透过证悟(入流)道来去除邪见,所以在这里的邪见是指“我见”。由于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若人还有我见便不能说他已经断除了邪见。
如果要证悟道,很重要的是必须去除我见。这是因为拥有我见的人不能够如实地了知名色法(nàma-råpa),而且只有在了知名色法后才可能证悟涅槃。因此,可以正确地说在此“见”(diññhi)是指我见。而且慈心禅是取众生这个概念为目标,所以它接近我见。因此在教导慈心禅后,接着就教导“不执持邪见”以去除我见。所以很明显的,在此“见”(diññhi)是指我见。
教导观禅
“不接近邪见(即不执持邪见)”(diññhi¤ca anupaggamma)这一句的意思是邪见需要透过观禅(vipassanà)来断除。已经证得慈心禅那的禅修者从该禅那出定后,他观照:(1)名法(nàma),例如禅那中的“寻”(vitakka)与“伺”(vicàra);(2)色法(råpa),例如那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hadaya vatthu)。当观照名色法的观智变得强大时,由于他拥有正确的了知,在身体中找不到有“有情”或“我”的存在,只是见到一组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名色法,他不接近(即不执持)我见。以同样的方式,他也观照不是依靠慈心禅那而生起的名色法。
中间有二道
“拥有戒行,具足智见”(拥有出世间戒,具足智见──入流道智──的人sãlavà dassanena sampanno)这一句显示证悟入流道成为入流圣者。入流圣者是透过修行同样的禅修业处(即修观)而证悟一来道(sakadàgàmi magga)。在这时候,入流道所不能去除的欲爱(kàma-taõhà)被减弱。从这里再提升,他不断地修行而证悟了不来道(anàgàmi magga)。这时候欲爱完全被断除。因此“已经去除对欲乐的贪爱之后”(kàmesu vineyya gedha§)是指已经各别证悟一来道与不来道的一来圣者与不来圣者。
解释
证悟不来道而断除了欲爱之后,他不会再投生到任何欲界,包括人间。由于他不会再投生到人间,所以教导“肯定不会再投入母胎”(na hi jàtuggabbhaseyya puna reti)。根据这一句,在人间逝世,投生到净居天(suddhavasa)之后,他将会在那里证悟阿拉汉道果(arahatta magga-phala),以及在那里死亡,证得般涅槃(parinibbàn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蕴护经
蕴护经的缘起
一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沙瓦提城里,某位比库被蛇咬死了。当时,许多比库来见世尊,恭敬地礼敬他后坐在一旁。如此坐着时,他们向世尊说:“师尊,在这沙瓦提城里,某位比库被蛇咬死了。”
“诸比库,该比库确实没有散播慈爱给四种蛇王族。诸比库,假如该比库散播慈爱给四种蛇王族,他就不会被蛇咬死。是哪四种蛇王族?威卢巴卡蛇王族(Viråpakkha)、伊拉巴他蛇王族(Eràpatha)、差比阿子蛇王族(Chabyàputta)及黑苟答马蛇王族(Kaõhàgotamaka)
……诸比库,我准许你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的护卫、为了自己的保护,而散播慈爱给这四种蛇王族。”
(说完后,佛陀便教导《蕴护经》。)
偈1的解释
1. Viråpakkhehi me metta§,
metta§ eràpathehi me;
chabyàputtehi me metta§,
metta§ kaõhàgatamakehi ca.
1. 愿我对威卢巴卡有慈爱;
愿我对伊拉巴他有慈爱;
愿我对差比阿子有慈爱;
愿我对黑苟答马有慈爱。
一种慈心禅的修法
在这首偈里,“愿我对威卢巴卡有慈爱”等等是教导向威卢巴卡、伊拉巴他、差比阿子及黑苟答马这四种蛇王族散播慈爱来修行慈心禅。
偈2的解释
2. Apàdakehi me metta§,
metta§ dvipàdakehi me.
catuppadehi me metta§,
metta§ bahuppàdahi me.
2. 愿我对无足众生有慈爱;
愿我对两足众生有慈爱;
愿我对四足众生有慈爱;
愿我对多足众生有慈爱。
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
在前面的偈子里教导仅只向众蛇散播慈爱之后,在下一个偈子里,接着教导不只是向众蛇,而是向一切众生散播慈爱,即“愿我对无足众生有慈爱”等等。
其含义
慈爱(mettà)是友善∕友谊的状态(mittassa bhàvo metta§)。它的意思是心与慈爱相应。“无足”(apàdaka)是指无足的众生,例如一切种类的蛇和鱼。“两足”(dvipàdaka)是指有两只脚的众生,例如人类和鸟。“四足”(catuppada)是指有四只脚的众生,例如象、马、牛、水牛等等。“多足”(bahuppada)是指有许多只脚的众生,例如蝎子、蜈蚣、毛虫、蜘蛛等等。
偈3的解释
3. Mà ma§ apàdako hi§si,
mà ma§ hi§si dvipàdako;
mà ma§ catuppàdo hi§si,
mà ma§ hi§si bahuppàdo.
3. 愿无足众生不伤害我;
愿两足众生不伤害我;
愿四足众生不伤害我;
愿多足众生不伤害我。
透过请求的方式来散播慈爱
前面两首偈里的“愿我对威卢巴卡有慈爱”等等是直接提到慈爱的散播慈爱方式。现在教导透过请求的方式来散播慈爱,即“愿无足众生不伤害我”等等。
这是一种散播慈爱的方式
“愿他们不伤害我”是一种透过请求来散播慈爱的方式。对众生粗野残暴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请求?由于“愿他们不伤害我”这样的话是希望众生对他友善慈爱,它本身便是对众生有慈爱,也是对众生有柔软心。
偈4的解释
4. Sabbe sattà sabbe pàõà,
sabbe bhåta ca kevalà;
sabbe bhadràni passantu,
mà ki¤ci pàpamàgamà.
4. 愿一切有情、一切息生、
一切生物都毫无遗漏地
遇见幸运的事。
愿他们不会遭遇邪恶的事。
遍满慈
前面的“愿我对威卢巴卡有慈爱”等偈子是属于“限定慈”(odissaka mettà),是向特定的有情(种类)散播慈爱。至于整体地向一切众生散播的慈爱,没有提到有情(的种类),则称为“无限定慈”(anodissaka mettà)或“遍满慈”。所教的遍满慈修行是“愿一切有情”等等。
偈5的解释
5. Appamàõo buddho, appamàõo dhammo,
appamàõo sa§gho, pam…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