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各宗派源流▪P6

  ..续本文上一页之言曰显教,唯影像假智诠。义密之言曰密教,为本质真智境,故亦名真言也。复次,显教是依佛之教声以彰学理者,密教是依佛之果德以轨观行者。由教理而进于行果,既为适当之程序;而胎藏界之教理依般若,金刚界之教理依唯识,显教之二宗与密教之二界相应一贯,尤显然可见。故印度之大乘佛教,在吾华盛唐之际,由显教进转为密教,其迹可依来吾华传教者得之。自唐善无畏至宋法天等所译多为密教,即其明证也。然印度于小乘教根习较深,虽几经大乘掩抑,而俱舍、成实、顺正理等论,皆盛行于佛寂千载间,有部、经部等,卒未尝衰息焉。今印度佛教所仅存之余喘,亦唯小乘。故大乘之化,在印度似至密教而寝灭。

  第二节 传证之大乘宗派

  此派相传,释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人天罔措,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密法门,今付于汝,汝善护持”云云。于是由迦叶传阿难,由阿难递传至马鸣为十二代,龙猛为十四代,世亲为二十一代,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代即传入吾华,于印度无复传者。菩提达摩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为此派宗旨。盖不依教理知解,唯悟心者印证相传,故别于传教而曰传证焉。然在印度只一代一代密为传证而已,其显于言行者,仍不外小大乘之经律。故其二十八代相传承者,即是小大乘统法诸祖,而别无宗派可云也。

  第六章 中华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一节 大乘经论之传译

  佛教自传入吾华,迨后汉西晋间,支谦、竺法护、支娄迦谶等,始稍稍翻译般若、法华等经,而未能盛宏也,大乘论则犹无传译之者。逮鸠摩罗什始广译大小乘经律论,且宏讲之。嗣后佛陀跋陀罗、昙无谶、菩提流支辈,翻传涅槃、华严、地持、十地等经论,流通颇盛。至真谛渐译讲唯识诸经论,入唐初,玄奘译传最富,义净所译亦间及唯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专从事译密教。实叉难陀重译华严。赵宋初,施护、法天等所译,大乘密部居多,此皆其表表可知者。今综合观之,童寿为法性经论之大译师,玄奘为法相经论大译师,不空为密部经论大译师,而觉爱、真谛、善无畏,亦其次焉。

  第二节 三论之源流

  一 此宗之名义

  三论宗者,依三论立宗故名。三论者:一、中观论,二、十二门论,此二论皆龙树造,但中论系青目长行也。三、百论,提婆偈颂,世亲长行也。三论皆罗什译,若加大智度论,亦名四论宗;而三论为通申大小乘诸经之通论,智度为别申大般若之别论也。或亦称为法性宗、破相宗、空宗。然此宗以文殊为高祖,龙树为二祖。龙树下分二派,一、龙树、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之传。二、龙树、提婆、罗侯罗多、沙车王子、罗什之传。罗什三藏为吾国此宗之高祖,三藏既译三论,高弟各敷讲之,其中道生、昙济(或僧肇)、道朗、僧诠、法朗、吉藏诸师,次第传承。吉藏即嘉祥大师也,于隋朝盛宏三论,制作繁多,难以具举,三论之盛者,由此师也。然其宗义至嘉祥略变,于是嘉祥以前名古三论,亦名北地三论;嘉祥以后名新三论,亦名南地三论。唐惠远、智拔、惠喻、法影诸德,皆盛汲其流者也。唐后竟成绝学,今欲复兴,当于嘉祥之学求之。故余以尊祖之义,曩者曾名此宗曰嘉祥宗。复按三论或四论,皆依能诠之言教立名,法性、破相、空,皆依所崇之义旨立名。第余意依所崇之义旨立名,当名以般若宗,或法性空慧宗云。

  二 此宗之相用

  此宗盖以真俗二谛为法相,破显二门为法用者也。中论正破小乘,傍破外道等显大乘义,百论正破外道,傍破其余显大乘义,十二门论并破小乘外道,正显大乘深义。由破邪显正之妙门,成下救上弘之大用,故此亦名破显妙宗。然破邪者,总破一切有所得见,约之为四:一、破外道实我之邪见,二、遣毗昙实有之执见,三、斥成实偏空之情见,四、摧大乘有所得见。内外尽破,大小遍斥,故莫不被责也。言显正者,破邪既尽,无有所得,所得既无,言虑无寄,无别显正,然对破邪,强言显正。一源不穷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显;无源不穷故戏论斯灭,无理不尽故玄道是通。寄言谈正,莫不显明,直至离四句绝百非而强名显正耳。或谓言虑俱绝,有无齐遣,即是空义,何关显正?不知既遣有无,宁复住空,湛湛寥寥,无寄无得而已。

  复次、有无无寄,诸法缘生,缘生诸法即是假有,假有即无所得,真俗二谛依之以立。以俗谛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以真谛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也。二谛唯是教文,不关事理,以机缘故立二谛,以理实故泯二谛。有是空之有,故言有非有,空是有之空,故言空非空。非有谈空,非空说有。诸佛说法,常依二谛,故此宗所显,即无得正观而已。无得正观,即是空慧,即是般若,即是宗之真宗旨也。然此宗依中论则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也。依嘉祥师别立四重二谛,以对破外道、毗昙、成实有得之执见。兹表于下。

  ┌有 俗谛

  一┤

  └空 真谛

  ┌有空 俗谛

  二┤

  └非空非有 真谛

  ┌空有非空非有 俗谛

  三┤

  └非非空非非有 真谛

  ┌前三重之二谛 俗谛

  四┤

  └非非不空非非不有 真谛

  八不亦可有此四重。即如生灭一重、不生不灭二重,非不生非不灭三重,非非不生非非不灭四重,为此宗建法之大纲。

  三 此宗之判摄

  中土开立教宗,皆注重评判统摄一大藏教法。此宗依大智度论立二藏:一、声闻藏,摄诸小乘法尽。二、菩萨藏,摄诸大乘法尽。依法华立三转*轮:一、根本*轮,是华严;二、枝末*轮,是阿含以至般若;三、摄末归本*轮,是法华。依此以摄尽释尊一代之时教,复从而融会之。大小二乘,显理同一,随机故教异。诸大乘经,显道无二,对缘故有别。评判诸大乘经,各立等胜劣三,为此宗判教之大纲。

  四 此宗之行果

  此宗既以无所得为本旨,故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自寂灭,无迷无悟,有何行因证果可论。故论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假名耳。依假名门,人根有利钝,成佛有迟速。一念顿起是短,三祇成佛是长,一念不碍三祇,三祇不妨一念,一念即三祇,三祇即一念。如一夕眠梦百年事,事虽百年眠只一夕。经三祇故万行积成,在一念故佛果速疾。而三祇积行之菩萨,经五十一位而至于妙觉,故此宗立五十二位,以统括大乘行果也。但此宗以觉即本体,由迷故有生死,返本还源,拂除客尘,本有觉体宛尔即显。对迷立悟,对悟有迷,悟发则无迷,无迷亦无悟,无迷无悟,迷悟本无,染净诸法,本来寂灭。无得正观,即至极妙道也。

  第三节 涅槃宗之源流

  一 宗名

  此宗依涅槃经立故名涅槃宗。梵语般涅槃那,略云涅槃,或云泥洹,或云泥曰皆音之转变。古译曰灭,亦译不生不灭,亦译寂灭。依基师谓,具云波利匿缚男,译曰圆寂,乃圆满体寂灭之义,随俗以如来示世息化为涅槃。此经于佛示涅槃时所说,广谈如来究竟安住之涅槃义,名涅槃经。但通于大小乘有之,今依以立宗者,属大乘涅槃经。

  二 宗史

  此宗于印度无何渊源之可寻,故即依北凉高祖元始十年创译此经之昙无谶三藏为开祖也。但此经有二译:一、昙无谶所译四十卷一十三品,仅得元本三分之一,以传于北方,号北本涅槃。二、宋文帝时,敕道场寺惠观,乌衣寺惠严及谢灵运更加补定,得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以传于南方,名南本涅槃。本经既译,在宋则有惠静、昙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昙斌、超进、法瑶、道登、昙度、道成等诸师,制疏作章,敷扬甚茂。在隋则有净影、智徽、法砺、道绰等宏讲。在唐则有南山、法宝等宣讲,南山、法宝虽兼宏别业,志则在于涅槃。迨及天台宗盛,此宗遂属于彼,别无讲涅槃者矣。惠静等古章疏,今皆无可考。续藏有隋慧远义记,吉藏游意殊略。正藏中唯存有天台大师门人灌顶所著之涅槃疏,故此宗益可附归天台也。

  三 宗旨

  此宗古疏既失,判摄时教等均无稽考。唯知其以佛性常住为宗,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即不生不灭,常住不变之涅槃而已。

  第四节 地论宗之源流

  此宗依十地论立宗故名。十地论者,华严第六会十地品别行十地经之释论也。是经有坚慧、金刚军、世亲诸论,传译来华者为世亲之十地论。此论于梁天监七年,即北朝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诸三藏于太极殿翻译,帝亲笔受,凡经四年始译竣。故此宗在东土即以菩提流支为开祖,于印度则遥承世亲者也。译竟,光统律师即盛为宣讲,惠顺、道慎诸师继之。在隋有灵祐、惠藏、慧远、智炬,在唐有道宗、法侣、灵干、辨相,皆为地论之哲匠。迨及中唐华严宗勃兴,清凉澄观国师著华严疏钞,将十地论完全融纳于疏内,此宗遂属之,别无以地论名宗者矣。

  第五节 禅宗之源流

  一 印度之渊源

  粱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达摩泛海到广州,帝迎之问法不契,遂渡江往魏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魏孝明闻之,三召不到,九年得慧可传以心印,于大同元年示寂,是为吾华禅宗之开祖,即印度大乘传证一流之二十八祖也。此宗师资传承极严,故必溯其渊源于印度。

  二 支那之流派

  甲 五祖及其旁支

  禅宗自迦叶至慧能称三十三祖,达摩以前皆印度之祖,达磨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自慧可以下,是为此土之五祖。但信祖下曾旁出牛头山懒融禅师一支,遽传数代而绝 忍祖下旁出大通神秀禅师一支,行于北地,对能祖之宏于南,号称南北二宗。然北宗不久亦即消息,唯南宗由南及北,盛行全国,溢及日本、高丽云。

  乙 南宗下之二流五家七派

  达摩初授慧可,尝传衣表信,至能祖止不传,以门下得法传心印者,各为一方师匠,非止一人故。当时若荷泽神会等,分传甚盛,第至唐季莫不寥落,唯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流…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