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各宗派源流▪P6

  ..續本文上一頁之言曰顯教,唯影像假智诠。義密之言曰密教,爲本質真智境,故亦名真言也。複次,顯教是依佛之教聲以彰學理者,密教是依佛之果德以軌觀行者。由教理而進于行果,既爲適當之程序;而胎藏界之教理依般若,金剛界之教理依唯識,顯教之二宗與密教之二界相應一貫,尤顯然可見。故印度之大乘佛教,在吾華盛唐之際,由顯教進轉爲密教,其迹可依來吾華傳教者得之。自唐善無畏至宋法天等所譯多爲密教,即其明證也。然印度于小乘教根習較深,雖幾經大乘掩抑,而俱舍、成實、順正理等論,皆盛行于佛寂千載間,有部、經部等,卒未嘗衰息焉。今印度佛教所僅存之余喘,亦唯小乘。故大乘之化,在印度似至密教而寢滅。

  第二節 傳證之大乘宗派

  此派相傳,釋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人天罔措,獨摩诃迦葉破顔微笑,佛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密法門,今付于汝,汝善護持”雲雲。于是由迦葉傳阿難,由阿難遞傳至馬鳴爲十二代,龍猛爲十四代,世親爲二十一代,菩提達摩爲二十八代即傳入吾華,于印度無複傳者。菩提達摩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爲此派宗旨。蓋不依教理知解,唯悟心者印證相傳,故別于傳教而曰傳證焉。然在印度只一代一代密爲傳證而已,其顯于言行者,仍不外小大乘之經律。故其二十八代相傳承者,即是小大乘統法諸祖,而別無宗派可雲也。

  第六章 中華之大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大乘經論之傳譯

  佛教自傳入吾華,迨後漢西晉間,支謙、竺法護、支婁迦谶等,始稍稍翻譯般若、法華等經,而未能盛宏也,大乘論則猶無傳譯之者。逮鸠摩羅什始廣譯大小乘經律論,且宏講之。嗣後佛陀跋陀羅、昙無谶、菩提流支輩,翻傳涅槃、華嚴、地持、十地等經論,流通頗盛。至真谛漸譯講唯識諸經論,入唐初,玄奘譯傳最富,義淨所譯亦間及唯識。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專從事譯密教。實叉難陀重譯華嚴。趙宋初,施護、法天等所譯,大乘密部居多,此皆其表表可知者。今綜合觀之,童壽爲法性經論之大譯師,玄奘爲法相經論大譯師,不空爲密部經論大譯師,而覺愛、真谛、善無畏,亦其次焉。

  第二節 叁論之源流

  一 此宗之名義

  叁論宗者,依叁論立宗故名。叁論者:一、中觀論,二、十二門論,此二論皆龍樹造,但中論系青目長行也。叁、百論,提婆偈頌,世親長行也。叁論皆羅什譯,若加大智度論,亦名四論宗;而叁論爲通申大小乘諸經之通論,智度爲別申大般若之別論也。或亦稱爲法性宗、破相宗、空宗。然此宗以文殊爲高祖,龍樹爲二祖。龍樹下分二派,一、龍樹、龍智、清辨、智光、師子光之傳。二、龍樹、提婆、羅侯羅多、沙車王子、羅什之傳。羅什叁藏爲吾國此宗之高祖,叁藏既譯叁論,高弟各敷講之,其中道生、昙濟(或僧肇)、道朗、僧诠、法朗、吉藏諸師,次第傳承。吉藏即嘉祥大師也,于隋朝盛宏叁論,製作繁多,難以具舉,叁論之盛者,由此師也。然其宗義至嘉祥略變,于是嘉祥以前名古叁論,亦名北地叁論;嘉祥以後名新叁論,亦名南地叁論。唐惠遠、智拔、惠喻、法影諸德,皆盛汲其流者也。唐後竟成絕學,今欲複興,當于嘉祥之學求之。故余以尊祖之義,曩者曾名此宗曰嘉祥宗。複按叁論或四論,皆依能诠之言教立名,法性、破相、空,皆依所崇之義旨立名。第余意依所崇之義旨立名,當名以般若宗,或法性空慧宗雲。

  二 此宗之相用

  此宗蓋以真俗二谛爲法相,破顯二門爲法用者也。中論正破小乘,傍破外道等顯大乘義,百論正破外道,傍破其余顯大乘義,十二門論並破小乘外道,正顯大乘深義。由破邪顯正之妙門,成下救上弘之大用,故此亦名破顯妙宗。然破邪者,總破一切有所得見,約之爲四:一、破外道實我之邪見,二、遣毗昙實有之執見,叁、斥成實偏空之情見,四、摧大乘有所得見。內外盡破,大小遍斥,故莫不被責也。言顯正者,破邪既盡,無有所得,所得既無,言慮無寄,無別顯正,然對破邪,強言顯正。一源不窮則戲論不滅,毫理不盡則至道不顯;無源不窮故戲論斯滅,無理不盡故玄道是通。寄言談正,莫不顯明,直至離四句絕百非而強名顯正耳。或謂言慮俱絕,有無齊遣,即是空義,何關顯正?不知既遣有無,甯複住空,湛湛寥寥,無寄無得而已。

  複次、有無無寄,諸法緣生,緣生諸法即是假有,假有即無所得,真俗二谛依之以立。以俗谛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以真谛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也。二谛唯是教文,不關事理,以機緣故立二谛,以理實故泯二谛。有是空之有,故言有非有,空是有之空,故言空非空。非有談空,非空說有。諸佛說法,常依二谛,故此宗所顯,即無得正觀而已。無得正觀,即是空慧,即是般若,即是宗之真宗旨也。然此宗依中論則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也。依嘉祥師別立四重二谛,以對破外道、毗昙、成實有得之執見。茲表于下。

  ┌有 俗谛

  一┤

  └空 真谛

  ┌有空 俗谛

  二┤

  └非空非有 真谛

  ┌空有非空非有 俗谛

  叁┤

  └非非空非非有 真谛

  ┌前叁重之二谛 俗谛

  四┤

  └非非不空非非不有 真谛

  八不亦可有此四重。即如生滅一重、不生不滅二重,非不生非不滅叁重,非非不生非非不滅四重,爲此宗建法之大綱。

  叁 此宗之判攝

  中土開立教宗,皆注重評判統攝一大藏教法。此宗依大智度論立二藏:一、聲聞藏,攝諸小乘法盡。二、菩薩藏,攝諸大乘法盡。依法華立叁轉*輪:一、根本*輪,是華嚴;二、枝末*輪,是阿含以至般若;叁、攝末歸本*輪,是法華。依此以攝盡釋尊一代之時教,複從而融會之。大小二乘,顯理同一,隨機故教異。諸大乘經,顯道無二,對緣故有別。評判諸大乘經,各立等勝劣叁,爲此宗判教之大綱。

  四 此宗之行果

  此宗既以無所得爲本旨,故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自寂滅,無迷無悟,有何行因證果可論。故論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假名耳。依假名門,人根有利鈍,成佛有遲速。一念頓起是短,叁祇成佛是長,一念不礙叁祇,叁祇不妨一念,一念即叁祇,叁祇即一念。如一夕眠夢百年事,事雖百年眠只一夕。經叁祇故萬行積成,在一念故佛果速疾。而叁祇積行之菩薩,經五十一位而至于妙覺,故此宗立五十二位,以統括大乘行果也。但此宗以覺即本體,由迷故有生死,返本還源,拂除客塵,本有覺體宛爾即顯。對迷立悟,對悟有迷,悟發則無迷,無迷亦無悟,無迷無悟,迷悟本無,染淨諸法,本來寂滅。無得正觀,即至極妙道也。

  第叁節 涅槃宗之源流

  一 宗名

  此宗依涅槃經立故名涅槃宗。梵語般涅槃那,略雲涅槃,或雲泥洹,或雲泥曰皆音之轉變。古譯曰滅,亦譯不生不滅,亦譯寂滅。依基師謂,具雲波利匿縛男,譯曰圓寂,乃圓滿體寂滅之義,隨俗以如來示世息化爲涅槃。此經于佛示涅槃時所說,廣談如來究竟安住之涅槃義,名涅槃經。但通于大小乘有之,今依以立宗者,屬大乘涅槃經。

  二 宗史

  此宗于印度無何淵源之可尋,故即依北涼高祖元始十年創譯此經之昙無谶叁藏爲開祖也。但此經有二譯:一、昙無谶所譯四十卷一十叁品,僅得元本叁分之一,以傳于北方,號北本涅槃。二、宋文帝時,敕道場寺惠觀,烏衣寺惠嚴及謝靈運更加補定,得叁十六卷二十五品以傳于南方,名南本涅槃。本經既譯,在宋則有惠靜、昙無成、僧莊、道汪、靜林、慧定、昙斌、超進、法瑤、道登、昙度、道成等諸師,製疏作章,敷揚甚茂。在隋則有淨影、智徽、法砺、道綽等宏講。在唐則有南山、法寶等宣講,南山、法寶雖兼宏別業,志則在于涅槃。迨及天臺宗盛,此宗遂屬于彼,別無講涅槃者矣。惠靜等古章疏,今皆無可考。續藏有隋慧遠義記,吉藏遊意殊略。正藏中唯存有天臺大師門人灌頂所著之涅槃疏,故此宗益可附歸天臺也。

  叁 宗旨

  此宗古疏既失,判攝時教等均無稽考。唯知其以佛性常住爲宗,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即不生不滅,常住不變之涅槃而已。

  第四節 地論宗之源流

  此宗依十地論立宗故名。十地論者,華嚴第六會十地品別行十地經之釋論也。是經有堅慧、金剛軍、世親諸論,傳譯來華者爲世親之十地論。此論于梁天監七年,即北朝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諸叁藏于太極殿翻譯,帝親筆受,凡經四年始譯竣。故此宗在東土即以菩提流支爲開祖,于印度則遙承世親者也。譯竟,光統律師即盛爲宣講,惠順、道慎諸師繼之。在隋有靈祐、惠藏、慧遠、智炬,在唐有道宗、法侶、靈幹、辨相,皆爲地論之哲匠。迨及中唐華嚴宗勃興,清涼澄觀國師著華嚴疏鈔,將十地論完全融納于疏內,此宗遂屬之,別無以地論名宗者矣。

  第五節 禅宗之源流

  一 印度之淵源

  粱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達摩泛海到廣州,帝迎之問法不契,遂渡江往魏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魏孝明聞之,叁召不到,九年得慧可傳以心印,于大同元年示寂,是爲吾華禅宗之開祖,即印度大乘傳證一流之二十八祖也。此宗師資傳承極嚴,故必溯其淵源于印度。

  二 支那之流派

  甲 五祖及其旁支

  禅宗自迦葉至慧能稱叁十叁祖,達摩以前皆印度之祖,達磨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自慧可以下,是爲此土之五祖。但信祖下曾旁出牛頭山懶融禅師一支,遽傳數代而絕 忍祖下旁出大通神秀禅師一支,行于北地,對能祖之宏于南,號稱南北二宗。然北宗不久亦即消息,唯南宗由南及北,盛行全國,溢及日本、高麗雲。

  乙 南宗下之二流五家七派

  達摩初授慧可,嘗傳衣表信,至能祖止不傳,以門下得法傳心印者,各爲一方師匠,非止一人故。當時若荷澤神會等,分傳甚盛,第至唐季莫不寥落,唯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二流…

《佛教各宗派源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