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要
太虛大師講
燈霞記
──錄自佛教日報廿五年十一月至廿六年一月份──
懸論
一 釋名題
佛說阿彌陀經,合能說之佛與所說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經的能說者──釋迦牟尼佛。故在講經之前,在會大衆須志心誠意的合掌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過去現在一切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等的,沒有等級和質量的差別。只要成就福慧二足,到究竟圓滿覺悟的地位,都堪稱曰佛。佛以大悲願力而普度衆生,使各個衆生離苦得樂,有了利他覺他和自身充分的自覺力;到了佛位,覺悟究竟,福慧亦究竟。一切佛皆具有十種德號,佛、只是十號中的一個。這十種德號,都是從修證諸功德所成就。這本經,爲什麼不標明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因爲在這時代,在這世界裏爲大衆廣說教法的,唯有釋迦牟尼佛是獨一無二之本師,故不另舉其名。而亦可通攝于其余諸佛,因爲釋迦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別,所謂佛佛道同。故舉釋迦,亦即舉十方諸佛。牟尼──法身報身功德,即諸佛功德,此經爲牟尼佛說亦即是十方佛說,十方佛說亦即牟尼佛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二無別。
佛因何而說此教法?諸法真實相性,本無可說。不可說而說法者:一方面,佛在因地中有大悲願力,要令衆生得樂離苦,出生死海;這是佛以大悲心爲本因。一方面呢,因衆生機緣成熟。有了這兩種而發生說法的作用,從無可說中而方便說。佛運用方便善巧的智慧,宣說無上妙法。機有千差,法有萬別,應種種機,說種種法。要看聞法者思想環境如何,確定說法的中心的問題。
此經的中心問題,以往生淨土得不退轉爲主旨,就是阿彌陀經的特點。無量壽佛經裏面的無量壽佛,即是此經阿彌陀佛的譯義。阿彌陀的本義,即是無量的意思。無量、包含很多的無量義:如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人民、聲聞弟子、菩薩;還有無量相好莊嚴等等。故阿彌陀所以爲阿彌陀,一方面以無量義立名;一方面包含有種種莊嚴功德成就。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經中,宣說阿彌陀佛的依報和正報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得不退轉。此爲此經所诠的中心意義。
經是佛所說的經文。梵文“素怛纜”,譯爲契經,本是“線”義,一線貫攝諸法不失不散故。所謂契經者,有契理、契機二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推及十方諸佛所說的教法,無不如此。還有許多雖非佛說而爲佛弟子等所說的,既蒙佛之印可,得到佛之同意,亦名佛說的經。
佛在印度舍衛國說此經法,以具足一切微妙音聲之言語而說,當時並無文字發表。到後來,弟子們才以印度的梵文結集記錄。至于翻譯成爲中國文字,更不是一次一人的工作了。在藏經中尚有玄奘法師等翻譯的,名稱上稍有不同,但究其經文的真理實際,並沒有什麼不同。
現在講的經,是姚秦時代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羅什的曆史,在叁藏記裏有詳細記述。鸠摩羅什,譯曰童壽。因其人雖在年事幼稚時代,而其學問道德如同老年人一樣。羅什父名鸠摩羅炎,印度中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即現在新疆庫車縣地方。婚娶國王之妹,生羅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遊西方諸國。總貫群籍,善于大乘。這時、在東晉時代。北方符堅稱秦,即中國曆史上所謂前秦。建元十九年,使呂光帶兵討伐龜茲,爲的是要得這道學俱優精通叁藏的羅什法師。果然、獲得羅什,而歸到了涼州地方。呂光聽說符堅敗了,于是自立爲王。其後、後秦姚興興師伐涼州,羅什法師才入長安。姚興事以國師之禮,出入皇家的西明閣及逍遙園,率領弟子致力于翻譯。共譯叁百八十余卷。阿彌陀經、就是在這時代翻譯的。在譯經史上作考據,極其重要。不然、釋迦以梵語說法,佛弟子以梵文結集;若無人翻譯,怎麼會變爲中國文字的經典?若佛經沒有曆史的根據,殊難令人起信。故在釋名題的範圍中,翻譯人的曆史地位不得不提出說明。
二 提教綱
甲 教
古來的佛教大德,對于佛的教法或開或合,其見解各有不同。在施設教法之能诠的方面,除有經、律、論叁藏之外,還另有雜藏。溯此教法之源流,推觀流傳轉變種種差別之分判,可作如下的觀察。這教法源泉,是釋迦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菩提樹下覺悟證得的證法。因有利他覺他本願之心力,故以所證的法應衆生機宜,方便善巧而說。然法性無差別,諸佛所以出現于世現身說法者,無非開示諸衆生令入佛之知見;覺佛之覺,證佛之證,以顯現諸法實相。故雖所說法有千差萬別,從佛的立場上看,無非令衆生輾轉得無上菩提的妙法。但從衆生立場上看,卻有大小、頓漸、顯密的差別了。再從教法原則方面去探討,都是以佛智所證諸法相性爲本質。如是教法,因爲衆生根性及時地因緣之不同,故在流傳上有轉變差別的形態,遂成了佛教中分宗判教的風尚。
在佛滅度後不久,有迦葉、阿難、優波離、富樓那等,結集經、律、論叁藏聖典,爲宏揚教法之中心人物。在此初期五百年的教法大勢上看,一切大乘顯密的教法,都隱含其中。此時爲叁乘共法的時期。第二五百年,有馬鳴、龍樹、無著、天親,他們都是主張大乘,對破二乘。故叁乘共法,有附屬大乘法的形勢。到了第叁五百年,在教法本質上愈形發達。對于教理研究得已很精細,信佛者和佛弟子趨求實驗修行,乃有龍智等以真言密咒的行法昌明于世。整個佛法,完全在真言密咒中生活著,大乘、叁乘都附在密法中。到此密法發達時代,大乘尚可同時流傳,而叁乘共教卻完全隱沒了。此爲佛滅度後在教法的本質上、外表上有這叁階段的分別,這是印度佛教的史乘。
第一時期的叁乘共法,流傳在錫蘭、暹羅、緬甸。現在整個國家政教之設施,仍多以佛教爲標准,而國民與佛教徒有同一之步驟。第二時期的大乘性相法,流傳到中國,而朝鮮,而日本,而安南,現在也還有蓬勃的氣象。第叁時期的真言密咒的教法,傳入西藏、蒙古、西康、青海,也都能發揮種種的特征。所以、這叁個時期的教法,可考之于以上叁處的流布區域。
由流以溯源,西藏、中國、錫蘭叁處的教法根源,都是佛運用善巧方便應機而說的。判定這是什麼教,那是什麼宗,是沒有絕對性的。因爲在佛法流行的時代和區域上,雖有大小、顯密之不同,而教理都是互相關聯的。
乙 理
佛法中最普遍共同之理,就是五乘共法。破邪因果,明正因果,世出世間人天四聖善因果,皆從此建立。于此先要明白人天十善法,以二乘賢聖、菩薩、佛果,均由此法做起。此人天乘法,講明善惡因果之俗谛理,教人止惡行善;由此以建立真谛理的基礎。故明白了五乘共法破邪因果、明正因果的人天善法,然後才可以此爲根基而建立出世聖人之叁乘共法。叁乘共法是什麼?即知叁界有漏因界皆是變遷無常,皆是苦,一切法無造作者、亦無受者,畢竟是空的、無我的。有漏法是苦,有爲法是無常,一切法空無我。以解脫生死煩惱的涅槃寂靜爲究竟。這、比較前面的五乘共法是進了一步。
再進一步說,大乘教理明一切法不離一法,一法不離一切法。衆生與一切衆生亦然,平等同體不二。故以一切衆生皆得離苦得樂爲原則之大慈大悲心爲根本,起正信解,發大誓願,同證究竟真如。這就是所謂大悲菩提心。不以個人超出世間、脫離生死爲滿足,這是大乘學佛人對于佛法之根本觀點。如能于諸法如理如量普遍覺悟,隨順法性,斷除煩惱;修行菩薩六波羅密,四無量心,修到所謂“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滿足。因此、諸佛之所以能成佛,我等之所以要學佛,不爲自求個己解脫,是要度盡一切衆生。大乘教理就是如此。
丙 行
在佛法裏所謂修行,有種種底型態和種種底方法,可歸納爲數種如下:
1.戒律行,或曰律儀行:包括叁皈、五戒、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和真言密戒。普通人都知道佛教要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叁皈依由師傳授。既受叁皈,進而受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短期加受八關齋戒。或進至沙彌等出家戒,再增上爲通于在家出家之菩薩戒。真言密戒,是密宗特殊底戒條。比丘戒爲具足戒,依此戒行而生定發慧證果,爲錫蘭等處佛教徒修行之特色。
2.禅定行:由四禅、八定、五停心,以至如來禅、祖師禅,總名禅定行。修五停心觀,爲聲聞乘入道之最初法門。一、不淨觀:觀身不淨之相,對治貪欲而心得停止。二、慈悲觀:對治嗔恚而心得停止。叁、因緣觀:觀十二因緣叁世因果相續之理,對治愚癡而心得停止。四、數息觀:應用計數呼吸,對治散亂而心得停止。五、念佛觀:念佛功德,對治業障而心得停止。由心得停止,而發色界之四根本禅,或無色界之四空定,則爲修習禅定的過程。更有叁乘大乘所修之種種叁昧。至于如來禅,如楞伽經裏說:“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圭峰在禅源都诠序也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此以如來禅爲至極之禅法,即是達摩所傳的宗旨。到了唐末,仰山更于如來禅之上立祖師禅的名目,以祖師禅爲達摩所傳的心印。祖師禅又是什麼?不立文字,心心相印,祖祖相傳。以如來禅爲教內所傳之禅,別以祖師禅爲教外別傳之禅。傳燈錄仰山章雲:“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說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祖師禅,是中國佛教徒修行之特色。
3.密咒行…
《佛說阿彌陀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