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要▪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真言秘密之法。中日所傳的以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等爲依,立十住心統攝諸法,建立曼荼羅;以修到叁密、叁業相應,即身成佛爲旨。但西藏所傳則于此之上,更立無上瑜伽之五大金剛,而統以金剛大持爲究竟。故密咒行爲西藏佛徒修行之特色。

  4.淨土行:普通一般人,認爲淨土,必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然這不過是十方淨土中之一種淨土。凡十方諸佛、諸大聖菩薩都有攝化有緣之淨土,故有西方彌陀淨土,東方藥師淨土,乃至兜率內院彌勒淨土等。依諸佛菩薩依正莊嚴而起信發願修行者,皆名淨土行。于彌陀淨土行弘盛修習者,遍于中國、朝鮮、日本,而尤爲日本佛徒修行之特色。

  丁 果

  由行到果,依上面的教理行可有四種:──

  1.信果:“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而且、信爲十一善心所之首。我們修學佛法,首先生起的就是決定究竟堅固的信心。由信心故而一心皈命佛法僧叁寶爲佛弟子,這是成爲佛徒的共同基本。通于在家出家七衆。

  2.戒果:學佛人先具信心皈依叁寶,進而依法實行,必須受持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比丘僧戒。嚴淨毗尼,淨修梵行,實踐躬行;而以比丘僧爲能具足戒德,故由前面信果有了信佛的徒衆;由此持戒果,才有了住持佛法的僧寶。

  3.定果:學佛法不是有了信心和戒行就算完成了,還要有禅定。由散心而定心,要修習禅定。由天乘禅定而叁乘、大乘種種止觀,故成就定果之叁賢、七賢行位。此爲成就出世聖果的必經階段。

  4.慧果,一名智果:再進一步說,出世聖人不是平凡的,要有特殊的超人的智慧發明才行。所謂由加行無分別慧,進而成就叁乘共般若慧、大乘不共般若之聖智;證得初果以上及初地以上的果位,乃至成佛一切智智果。

  綜合以上所述的教、理、行、果,可以知道一切佛法的綱要。故大覺世尊一代言教,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無所不盡。

  叁 顯經宗

  從各種佛經的意義,來觀察彌陀經的宗旨。特從天臺宗、賢首宗中所謂體宗用叁方面,提出其重要的意義爲證。

  甲、彌陀佛土爲體:在古來大德門,多以真如實相爲經體,然這等于是通明一切法之體;實在不能表現出此經特殊精神來!此經應以阿彌陀佛所成就正報依報功德莊嚴爲主體。或曰彌陀佛土爲體。

  乙、往生不退爲宗:根據此體而顯示一種趨向的目標,那就以往生西方得不退轉爲宗。因往生西方,永斷生死,滅除煩惱,得到不退轉位。蓋以彼土的環境增上、人事殊勝故也。淨土法門的真實不可思議,就在此。

  丙、信願行爲用:再從用的方面講,即信願行叁個字,完全顯出淨土法門的重要事行。若沒有信心,則不與彌陀佛土發生關系,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淨土法門,先從“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須要發願,沒有堅決的志願,則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時還要有行。這行,即是惡止善行,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則可以達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願之事。

  蓋從印度流傳到中國的第二時期大乘佛法中之彌陀淨土法門,稱爲難信之法。若無信心與志願,任憑如何行持,亦與西方彌陀本願無關。故總合信願行,以表明此經之最究竟的功用。

  釋經

  甲一 敘證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一般經典的體裁,在前有證信,有緣起。這彌陀經,只有證信,卻無緣起。然這于經典內容的真理,無關緊要。凡經典前的敘證分,特列五種證信。此敘證分,古來菩薩造論,有二種解釋法不同;龍樹大智度論說有六種成就,親光論師佛地經論說五種證信。如是,不是一獨立名詞,是結集經典之佛弟子阿難指如此的一部經言。以如此的佛說阿彌陀經,是我阿難親自聽聞到的。佛說法談經,非對阿難一人講說,同時還有文殊、彌勒諸大菩薩,及諸聲聞、人、天大衆,都亦在座,都有見、聞、覺、知的機會。而欲謀佛所說法永久的流通于世,起信于世,非要記錄的人來證明是親聞不可。故結集此經的佛弟子,在經前加上如是我聞一句。什麼是我聞呢?聞是耳根對聲境、發耳識的作用。所以說我聞者,是顯親聞;表示親切確實聞到,非道聽途說。這是第一種的親聞證信。

  一時,這是列舉說法的時間。爲什麼在佛經裏沒有一定的時日呢?這因爲佛的說法,遍在天上、人間,天上、人間的時間都不一樣──天上一晝夜,人間千百年。而且、人世間的曆法也不同樣:佛在印度說法,印度自有他們的曆法。比方我們中國,從前是用陰曆,現在是用陽曆。今天是陰曆四月初八,但陽曆已經到了五月十號。在我們東方亞洲,剛剛天黑是夜晚,在西方美洲才將天亮是早晨。地球是行動的,時間的距離得這麼遠,差別這麼多,故祗好籠統的說個“一時”了。況且、佛是對機說法,這一時,也即是機教相印之時;此一經說聽俱畢之時。這是第二種的說時證信。

  佛,雖遍通十方諸佛,但此時此地說法的佛,唯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法,以釋迦佛爲根本師。而此極爲難信之法之西方淨土法門,確是從教主釋迦佛親口宣說,釋迦爲此法能說之主。此爲第叁種說主成就。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釋迦佛說法處。是佛在世時,印度中天竺而近于北天竺之一國。舍衛國的釋義是豐德,以此國王及太子、百官、長者、居士等,德風名聞于世。故佛常在此舍衛國說法。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源,在各種經典都有很詳細的解說,由只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愛護佛法的心殷情切,施金購地,建築偉大莊嚴的說法場。故此園之立名,爲紀念二位施主的德風。

  有了說法的時間和地點,又有了說法的人,則應有聽法的大衆,所謂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這表示佛說法時,非是結集者一人聽法,故特列出與同聞法的大衆來證明。如我們普通開會記錄一樣,有月日時間、地點、主席、記錄、出席人數。有了五種條件,方可憑信,方可啓示後人的信仰。故今日開會議的條例,在二千多年前,佛經上早已實行到很完備了。

  比丘者,意謂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資慧命,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命。而且比丘常隨佛學,所以比丘還有破惡、怖魔等義。常隨佛同住此園中的比丘僧,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僧者,僧伽之略稱。梵雲僧伽,此釋曰和合衆。智度論雲:“僧伽、秦言衆。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故僧伽即和合衆。所謂六和合僧,完全以戒律爲規範,內外悉皆和合。阿羅漢有多義:一、殺煩惱賊,二、應受人天供養,叁、不再受生死等。然以應字爲本義。所謂應已不受生死等,法華論說十九應義是也。

  衆所知識,是人天大衆、一切四衆、八部等衆無不知道。在這爲群衆所知識的大阿羅漢中的首領,都是年德俱長,爲衆所尊的佛教耆老。十六位大弟子,各有其特殊的能力與形相,現在略述如下:一、舍利弗,譯鹙子,智慧第一。二、目犍連,譯采菽氏,神通第一。叁、迦葉,譯大龜氏,頭陀第一。四、迦旃延,譯文飾,論義第一。五、俱絺羅,譯(大)膝。六、離婆多,是二十八宿中的室宿之名,父母因祈此星而生故。或譯曰假和合,因爲他遇到兩個鬼爭屍,即悟人身假和合之理,爲出家得道的因緣。七、周利槃陀伽,譯曰繼道。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長子、曰槃特,後又于路上生一子,曰周利槃特。槃特爲路之義,周利槃特乃小路之義,兄聰明,弟愚鈍。慈恩阿彌陀經疏雲:“周利槃陀迦者,不思議經翻爲繼道....以兄弟相繼于路邊生,兄名路邊,弟名繼道”。八、難陀,是善歡喜的意思。又名牧牛難陀,與佛之親弟孫陀羅難陀有分別。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獲阿羅漢果。

  九、阿難陀,譯慶喜,多聞第一。他和迦葉爲佛左古侍者,站在上首的是迦葉,站在下首的是阿難。佛在涅槃時,遺囑他結集經典,先說“如是我聞”等。十、羅侯羅,譯覆障。在母胎六年,這是給他夙生填塞老鼠洞六天的果報。但他能知他人不知道的佛意,故稱他密行第一。十一、憍梵波提,譯曰牛齝。他以夙業,吃飯作牛齝,因此佛令在天上應供,免在人間受人譏笑。十二、賓頭盧頗羅墮,永住于世,現白頭長眉相貌者是。賓頭盧是不動,頗羅墮是捷疾。此人原爲拘舍彌城優陀延王之臣。王以其精進,使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而對于白衣妄弄神通,爲佛呵責,不得住于閻浮提此人間界,使他往化西瞿耶尼洲。後來閻浮提信佛之四衆弟子,思欲見他,佛許之,而不許其入于涅槃,使永住于南天之摩梨山,度佛滅後的衆生。在法住記、雜阿含經,都有講到。十叁、迦留陀夷,譯黑曜、黑光。因爲身雖黑而有光。婆羅門種,悉達太子在宮時之時。出家爲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其身極黑,夜行乞食,孕婦于黑電光中,見謂黑鬼,怖而墮胎。乃謂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昙弟子,今來乞食,彼女人發聲惡罵。如來知之,敕比丘:從今而後不得過中食,不得預乞食。十四、劫賓那,譯曰房宿。憍薩羅國人,解知星宿第一。十五、薄拘羅,譯曰善容。佛弟子中容貌最好。薄拘羅經雲:“我于此正法律中學道以來,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诃梨勒(果名)”。十六、阿冕樓馱,譯如意無貧。爲佛之從弟;在過去曾以庵摩羅果供養佛,得多生無貧,故名。

  如上面列舉的十六位大比丘僧,阿羅漢中之最有德望的代表,爲大衆都知道者。在下面再把在會共同聞法的諸大菩薩,列出幾位代表來。

  菩薩,是覺有情的意思。一…

《佛說阿彌陀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