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玛瓦帝皇后▪P2

  ..续本文上一页养女;然后她成为国王的妻子;她的侍女带给她佛法;她成为佛弟子与入流者。接着,她将佛法传给宫中所有女人,然后是抠沙伽,最后则是国王。实相多么不可思议啊!如此思惟之后,她对一切众生散发慈念,希望他们快乐与平安。

  国王下定决心要练习控制自己的火爆脾气,并降伏贪与嗔。他和沙玛瓦帝谈话在这方面对他很有帮助。事情逐渐发展成当他和沙玛瓦帝在一起时,变得完全没有性欲。他了解她深邃的心灵,并视她为姐妹与朋友,而非爱人。虽然他对其他妻子仍有性欲,但他愿意成全沙玛瓦帝在解脱道上的修行。她很快就证得一来果,并愈来愈接近不来果,那是那个时代许多在家人可能达到的目标。

  沙玛瓦帝遭到火噬的前因

  摩犍提暂停她的攻击一段时间,但仍持续构思如何报复沙玛瓦帝。在深思熟虑后,她和一些提供狡诈与毁谤意见的亲戚们想出一个计划。她打算放火烧掉整个后宫,并假装成是一场意外。这个计谋经过精心策划,摩犍提事发前就先出城,如此她才不会成为嫌犯。

  结果这场大火烈焰冲天,将整座木造宫殿烧个精光。所有住在里面的女人都被烧死,包括沙玛瓦帝在内。这个不幸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城,所有人都议论纷纷。几个出家不久的比库也受到不安情绪的影响,在托钵结束后去找佛陀,询问这些以沙玛瓦帝为首的在家女弟子会转生何处。

  佛陀安抚他们激动的心,并以一个简短的回答来转移他们的好奇心:

  比库们!在这些女人当中,有些人是入流者,有些人是一来者,有些人则是不来者,她们当中没有人在去世时,是未证得圣果的。(Ud.7:10)

  佛陀在此提到「法」的前三果——入流、一来与不来,这些弟子都不会转生到人界以下,且都会安稳地趋入完全解脱的最后目标。这是她们生死轮回的关键,佛陀并未详述。

  稍晚,当比库们在讨论这些虔诚弟子竟然遭此横死,实在太不公平时,佛陀向他们解释,这些女人会经历此事,是因为她们多生以前犯下的共业。有一世,沙玛瓦帝身为巴拉纳西国的皇后,她和侍女们一起去洗澡,由于感到寒冷,因此她下令焚烧一片树林以取暖。

  但起火之后,她才发现有个独觉佛(pacceka)坐在林中寂然不动,虽然他并未受到伤害,但女人们不知道此事,她们担心生火取暖的事曝光之后会受到指责。因此,沙玛瓦帝竟心生歹念,将油浇在这位入定沙门的身上,想烧死他以便湮灭证据。虽然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试图谋杀的恶业已经造成,并在此世结成果报。

  慈爱之心不会为火所烧

  佛陀说修慈的最大好处之一,是火、毒药与武器都无法伤害修行者。这意思应该被理解为,在慈心的笼罩下,散发这项特质者不可能受到伤害,例如沙玛瓦帝所示现,国王的箭无法射到她。但在其他时候,修行者则是有破绽的。沙玛瓦帝已经成为不来者,因此没有贪、嗔与身见(sakkhayaditthi)②,被火所烧的只是身体,而非她的内心。她柔软而光明的心,充满慈爱,不可能被火所烧与攻击。

  很少看到圣弟子会被谋杀,或佛陀会受到谋杀的威胁,同样很少看到的是,慈心圆满与不来者会遭到横死。无论如何,这三种人有个共通的特点——他们的心不可能再受到这样暴行的影响。[3]

  沙玛瓦帝临终的遗言是:「即使具备佛智,也不太容易确定,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的身体会被火烧几次。因此,请勿放逸!」受到这些话的激励,宫女们都专注于苦受的禅修,并因而获得清净之道与果。

  针对发生在高赏比的悲剧,佛陀对比库们说出下述这段勉励偈(gatha):

  世间乃妄执而有,

  唯显现其可能性。

  愚者妄执其所得,

  身陷无明黑暗中,

  它似显现为恒常;

  于见道者乃空无。(Ud.7:10)

  摩犍提被凌迟处死

  伍达亚那(Udayana)对于沙玛瓦帝之死伤心欲绝,并且一直推想犯下这项滔天大罪的主谋者可能是谁,最后研判这人一定是摩犍提。他不想直接质问她,因为他知道她一定会否认。因此想了一个计策。

  他对大臣们说:「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忧虑,因为沙玛瓦帝一直想找机会杀死我,如今我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大臣们问国王,谁可能做这件事。「只有真正爱我的人。」国王回答。摩犍提当时就站在附近,听到这句话时,她立即站出来骄傲地承认,这场火以及沙玛瓦帝与宫女之死都是她一人所为。国王于是说,他会为此好好报答她与她所有的亲戚。当集合她的所有亲戚时,国王命令当众烧死他们,然后挖土灭尸。他以屠杀的罪名处决摩犍提,这原本是他的职责,但忿怒却让他变本加厉地寻求报复。他以最残酷的方式将她凌迟处死,然而这也只是她未来地狱果报的前戏而已,之后她必须在生死轮回中流浪很久、很久。

  「安住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伍达亚那(Udayana)很快地就后悔他残酷的报复行为,他一再看见沙玛瓦帝的脸出现在面前,充满对众生的慈爱,即使对她的敌人也一样。他觉得自己的暴怒,已使他们两人离得更远,甚至比她死亡时更糟。他开始逐步练习控制脾气,并热心遵从佛陀的教导。

  那时,沙玛瓦帝已转生到净居天③,她将在此达到涅槃,而无须再从那个世界回来人间。这两位皇后的生死轮回范例,让我们可以清楚看见爱与恨的不同结果。当有一天比库们在讨论谁生与谁死时,佛陀说摩犍提虽生犹死,而沙玛瓦帝则虽死实生。然后他说出这些偈(gatha):

  不放逸乃无死道,

  放逸为死亡之道。

  不放逸者无死亡;

  放逸者经常死亡。

  因此智者视此为:

  不放逸之差别处,

  于不放逸得喜乐,

  住于圣者境界中。

  持续安住正念中,

  精进修习不放逸,

  发愿达到涅槃果,

  最胜解脱安稳处。(Dhp. 21-23)

  佛陀宣布沙玛瓦帝是在家女弟子中「安住慈心第一」者。

  原注

  [1]以下的记述主要是根据《法句经注》(针对第21-23颂)与《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释。见BL, 1:266-293。

  [2]《如是语经》(The Itivuttaka: The Buddha”s Sayings, BPS, 1991),由约翰.爱尔兰(John D. Ireland)翻译。

  [3]请见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之死的故事,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Sariputta).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

  译注

  ①不坏净信:指作为预流者的四项必要条件,即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也就是正确地认识并信仰佛、法、僧三宝,无条件地皈依,并完全、确实地具备圣者所爱的戒。

  ②身见(sakkhayaditthi):音译为「有身见(sakkaya-ditthi)」,即认为有个实在坚实不变的「我」的错误见解,一切烦恼即出自于这「我」与「我所有」的邪见,如果看清自我是无常法,就能断除烦恼。破除身见的人,只是破除这错误的观念,证得初果,但要到证得阿拉汉果,才会完全没有自我感。

  ③净居天:色界的第四禅天,是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玛瓦帝皇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