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部 女弟子們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瑪瓦帝皇後▪P2

  ..續本文上一頁養女;然後她成爲國王的妻子;她的侍女帶給她佛法;她成爲佛弟子與入流者。接著,她將佛法傳給宮中所有女人,然後是摳沙伽,最後則是國王。實相多麼不可思議啊!如此思惟之後,她對一切衆生散發慈念,希望他們快樂與平安。

  國王下定決心要練習控製自己的火爆脾氣,並降伏貪與嗔。他和沙瑪瓦帝談話在這方面對他很有幫助。事情逐漸發展成當他和沙瑪瓦帝在一起時,變得完全沒有性欲。他了解她深邃的心靈,並視她爲姐妹與朋友,而非愛人。雖然他對其他妻子仍有性欲,但他願意成全沙瑪瓦帝在解脫道上的修行。她很快就證得一來果,並愈來愈接近不來果,那是那個時代許多在家人可能達到的目標。

  沙瑪瓦帝遭到火噬的前因

  摩犍提暫停她的攻擊一段時間,但仍持續構思如何報複沙瑪瓦帝。在深思熟慮後,她和一些提供狡詐與毀謗意見的親戚們想出一個計劃。她打算放火燒掉整個後宮,並假裝成是一場意外。這個計謀經過精心策劃,摩犍提事發前就先出城,如此她才不會成爲嫌犯。

  結果這場大火烈焰沖天,將整座木造宮殿燒個精光。所有住在裏面的女人都被燒死,包括沙瑪瓦帝在內。這個不幸的消息很快就傳遍全城,所有人都議論紛紛。幾個出家不久的比庫也受到不安情緒的影響,在托缽結束後去找佛陀,詢問這些以沙瑪瓦帝爲首的在家女弟子會轉生何處。

  佛陀安撫他們激動的心,並以一個簡短的回答來轉移他們的好奇心:

  比庫們!在這些女人當中,有些人是入流者,有些人是一來者,有些人則是不來者,她們當中沒有人在去世時,是未證得聖果的。(Ud.7:10)

  佛陀在此提到「法」的前叁果——入流、一來與不來,這些弟子都不會轉生到人界以下,且都會安穩地趨入完全解脫的最後目標。這是她們生死輪回的關鍵,佛陀並未詳述。

  稍晚,當比庫們在討論這些虔誠弟子竟然遭此橫死,實在太不公平時,佛陀向他們解釋,這些女人會經曆此事,是因爲她們多生以前犯下的共業。有一世,沙瑪瓦帝身爲巴拉納西國的皇後,她和侍女們一起去洗澡,由于感到寒冷,因此她下令焚燒一片樹林以取暖。

  但起火之後,她才發現有個獨覺佛(pacceka)坐在林中寂然不動,雖然他並未受到傷害,但女人們不知道此事,她們擔心生火取暖的事曝光之後會受到指責。因此,沙瑪瓦帝竟心生歹念,將油澆在這位入定沙門的身上,想燒死他以便湮滅證據。雖然這個計劃沒有成功,但試圖謀殺的惡業已經造成,並在此世結成果報。

  慈愛之心不會爲火所燒

  佛陀說修慈的最大好處之一,是火、毒藥與武器都無法傷害修行者。這意思應該被理解爲,在慈心的籠罩下,散發這項特質者不可能受到傷害,例如沙瑪瓦帝所示現,國王的箭無法射到她。但在其他時候,修行者則是有破綻的。沙瑪瓦帝已經成爲不來者,因此沒有貪、嗔與身見(sakkhayaditthi)②,被火所燒的只是身體,而非她的內心。她柔軟而光明的心,充滿慈愛,不可能被火所燒與攻擊。

  很少看到聖弟子會被謀殺,或佛陀會受到謀殺的威脅,同樣很少看到的是,慈心圓滿與不來者會遭到橫死。無論如何,這叁種人有個共通的特點——他們的心不可能再受到這樣暴行的影響。[3]

  沙瑪瓦帝臨終的遺言是:「即使具備佛智,也不太容易確定,在無始輪回中我們的身體會被火燒幾次。因此,請勿放逸!」受到這些話的激勵,宮女們都專注于苦受的禅修,並因而獲得清淨之道與果。

  針對發生在高賞比的悲劇,佛陀對比庫們說出下述這段勉勵偈(gatha):

  世間乃妄執而有,

  唯顯現其可能性。

  愚者妄執其所得,

  身陷無明黑暗中,

  它似顯現爲恒常;

  于見道者乃空無。(Ud.7:10)

  摩犍提被淩遲處死

  伍達亞那(Udayana)對于沙瑪瓦帝之死傷心欲絕,並且一直推想犯下這項滔天大罪的主謀者可能是誰,最後研判這人一定是摩犍提。他不想直接質問她,因爲他知道她一定會否認。因此想了一個計策。

  他對大臣們說:「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憂慮,因爲沙瑪瓦帝一直想找機會殺死我,如今我終于可以高枕無憂了。」大臣們問國王,誰可能做這件事。「只有真正愛我的人。」國王回答。摩犍提當時就站在附近,聽到這句話時,她立即站出來驕傲地承認,這場火以及沙瑪瓦帝與宮女之死都是她一人所爲。國王于是說,他會爲此好好報答她與她所有的親戚。當集合她的所有親戚時,國王命令當衆燒死他們,然後挖土滅屍。他以屠殺的罪名處決摩犍提,這原本是他的職責,但忿怒卻讓他變本加厲地尋求報複。他以最殘酷的方式將她淩遲處死,然而這也只是她未來地獄果報的前戲而已,之後她必須在生死輪回中流浪很久、很久。

  「安住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伍達亞那(Udayana)很快地就後悔他殘酷的報複行爲,他一再看見沙瑪瓦帝的臉出現在面前,充滿對衆生的慈愛,即使對她的敵人也一樣。他覺得自己的暴怒,已使他們兩人離得更遠,甚至比她死亡時更糟。他開始逐步練習控製脾氣,並熱心遵從佛陀的教導。

  那時,沙瑪瓦帝已轉生到淨居天③,她將在此達到涅槃,而無須再從那個世界回來人間。這兩位皇後的生死輪回範例,讓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愛與恨的不同結果。當有一天比庫們在討論誰生與誰死時,佛陀說摩犍提雖生猶死,而沙瑪瓦帝則雖死實生。然後他說出這些偈(gatha):

  不放逸乃無死道,

  放逸爲死亡之道。

  不放逸者無死亡;

  放逸者經常死亡。

  因此智者視此爲:

  不放逸之差別處,

  于不放逸得喜樂,

  住于聖者境界中。

  持續安住正念中,

  精進修習不放逸,

  發願達到涅槃果,

  最勝解脫安穩處。(Dhp. 21-23)

  佛陀宣布沙瑪瓦帝是在家女弟子中「安住慈心第一」者。

  原注

  [1]以下的記述主要是根據《法句經注》(針對第21-23頌)與《增支部.是第一品》的注釋。見BL, 1:266-293。

  [2]《如是語經》(The Itivuttaka: The Buddha”s Sayings, BPS, 1991),由約翰.愛爾蘭(John D. Ireland)翻譯。

  [3]請見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之死的故事,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1)《佛法大將沙利子(Sariputta).神通大師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

  譯注

  ①不壞淨信:指作爲預流者的四項必要條件,即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戒不壞淨。也就是正確地認識並信仰佛、法、僧叁寶,無條件地皈依,並完全、確實地具備聖者所愛的戒。

  ②身見(sakkhayaditthi):音譯爲「有身見(sakkaya-ditthi)」,即認爲有個實在堅實不變的「我」的錯誤見解,一切煩惱即出自于這「我」與「我所有」的邪見,如果看清自我是無常法,就能斷除煩惱。破除身見的人,只是破除這錯誤的觀念,證得初果,但要到證得阿拉漢果,才會完全沒有自我感。

  ③淨居天:色界的第四禅天,是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其處共有五天——無煩天(無一切的煩雜)、無熱天(無一切的熱惱)、善現天(能現一切的勝法)、善見天(能見一切的勝法)、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

  

《第九部 女弟子們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瑪瓦帝皇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