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
在盎嘎国(Anga,古译:鸳伽)的跋提亚城(Bhaddiya),住着一位富人面达咖(Mendaka,古译:面托迦)。他曾在前世的一次饥荒中,将自己和家人所拥有的最后食物布施给一位独觉佛(pacceka)①。因为这次施舍、这次战胜自我,他于此世获得大福报:家中的食物永不匮乏,无论如何消耗或布施,天地总是丰收不断。
发愿成为「布施第一」的女弟子
不是只有面达咖(Mendaka)拥有大福报,他的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也都参与前世那次无我的布施,因此在此世都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清净善行带着他们一起穿过轮回转世。
他的儿子名字叫檀那阇耶(Dhananjaya),与其妻子须摩那戴斐(Sumanadevi)有个年轻的女儿维沙卡(Visakha,古译:毘舍佉、吠舍佉、鹿子母),她也是往昔福德的宝库。在十万劫前的一个前世中,她曾在莲华上佛(Padumuttara)前,发愿要成为佛陀与其僧团「布施第一」的女施主。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在之前许多佛陀座下广行善事,积聚了成为大弟子所需圆满的心灵资粮。如今那些福德善缘已经成熟,即将结出果来。[1]
有一天,维沙卡(Visakha)七岁时,佛陀在大群比库陪伴下抵达跋提城。当面达咖(Mendaka)听到佛陀到来时,他派出最钟爱的孙女,并对她说:「亲爱的女孩,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快乐的日子,因为大师已抵达我们的城市。召集你所有的侍女,去拜见他。」
维沙卡遵照吩咐去找世尊,礼敬他之后便站在一旁。之后佛陀对她与她的随从说法,开示结束后,维沙卡与五百名侍女都证得入流果。面达咖也和妻子、儿子、媳妇与奴仆一起闻法,且也都达到入流果。
成长与婚嫁
那时盎嘎国(Anga)隶属于虔诚的宾比萨拉王(Bimbisara)所统治的马嘎塔国(Magadha)。当高沙喇国(Kosala)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听到五个非凡的大福德者就住在邻国时,他请求好友兼连襟——宾比萨拉王,派遣其中一人到高沙喇来,好让他的臣民有机会见识行善范例。因此,面达咖的儿子檀那阇耶,便和他的家人一起搬到高沙喇国,并且在首都沙瓦提城(Savatthi)附近盖了一座漂亮的沙枳多城(Saketa)。维沙卡就在这个品德高尚的家庭之中成长,世尊在此受到高度尊敬,随行的比库们经常受邀到此接受供养,并宣说正法。
在高沙喇国的首都沙瓦提城,住着一位富有的居士弥迦罗(Migara),他有个儿子本那瓦达那(Punnavaddhana,古译:富楼那瓦达那),当这儿子成年时,双亲催他结婚,但本那瓦达那(Punnavaddhana)坚持只有在找到具有「五美」——发美、肉美、齿美、肤美与年轻之美的女孩时,才愿意娶她。
于是双亲雇请一队婆罗门,到全国各地寻找符合这些严格条件的女孩。这些婆罗门到各大城镇去积极寻找,但都找不到一个具备这「五美」的女孩。在回程途中,当他们到达沙枳多城时,看见才十五、或十六岁的维沙卡,立即被她的美貌所打动,她有四项符合他们少主的要求,唯一看不到的一项是她的牙齿。为了看她的牙齿,他们决定和她交谈。
他们找到她时,维沙卡和同伴正要去河边洗澡。那时正好下起一阵大雷雨,其他女孩都仓皇跑开,以免被雨淋湿,但维沙卡却继续平静而高雅地行走。这些婆罗门趋前问她,为什么她不像其他人一样赶忙躲雨。她回答:「就像国王不会像普通人跑去躲雨一样,好家庭的女孩也不会跑去躲雨。此外,由于身为未婚少女,我必须像照顾待价而沽的商品一样照顾好自己,以免受伤而变成无用之人。」[2]
这些婆罗门对女孩的这段谈话印象深刻,于是便去找女孩的父亲,为他们的少主求婚。檀那阇耶同意提亲,不久之后,弥迦罗与他的儿子本那瓦达那(Punnavaddhana)和全家便来迎娶新娘。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听到此事后,也和宫中上下一起加入迎娶的行列。
这些人全都在沙枳多城(Saketa)受到新娘父亲热情与丰盛的款待,在此同时金匠们则忙着为新娘打造珠宝。三个月之后珠宝尚未完成,但柴火却已在为众多宾客煮饭的过程中用尽。之后持续两周,他们拆掉旧屋,取下木头作为煮饭的柴火;但珠宝还是未完成。于是沙枳多的人们取出衣橱里的衣服,浸油之后,拿它们来点火煮饭。两周之后珠宝终于完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于是展开归程。
檀那阇耶给女儿数百车满载的丝绸、金、银与侍女作为嫁妆,他还给她一群牲口,数量多到塞满城中的所有街道。当这些牲口离开畜栏时,剩下的牛只也扯断绳索,加入行进中的行列。来自属于檀那阇耶的十四个村落人民,都想追随维沙卡去她的新家,她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维沙卡所获得的庞大财富与随从,都是源于过去多世累积的善行,从她在无量劫前服侍莲华上佛开始。
父亲的十项叮咛
当维沙卡向她的父亲告辞时,他以隐喻的形式给她十个建议箴言,劝她始终都要重视布施。他也任命八位可靠的顾问详细检视女儿是否引起如何抱怨。父亲所给她的十个建议箴言如下:
不要将室内的火拿到外面;
不要将室外的火拿到里面;
只给那些会给者;
不给那些不给者;
给那些既给又不给者;
快乐地坐;
快乐地吃;
快乐地睡;
注意火;
尊敬在家神祇。
它们涵意如下:
妻子不应对别人说丈夫和公婆的坏话,且不应在别处说他们的缺点或家庭不和;
妻子不应听其他家庭的流言或故事;
东西只借给会归还的人;
东西不应借给不会归还的人;
应帮助贫穷的亲戚与朋友,即使他们不会回报;
妻子应以适宜的方式坐着,看到她的公婆或丈夫时,她应站立不坐;
妻子在吃饭之前,应先看公婆与丈夫是否已受到服侍,且应看她的仆人是否被妥善照顾;
在晚上就寝之前,妻子应巡视所有的门是否关好,家具是否安全,仆人是否善尽职责,并看公婆是否已休息。按照规定,妻子应在黎明即起,且除非身体不适,否则不应在白天睡觉;
应将公婆与丈夫视为火,她应小心对待他们,就如在对待火一般;
应该视公婆与丈夫为神祇。
仁慈与慷慨的善心
在她抵达沙瓦提城夫家那天,维沙卡收到来自各阶层,根据其地位与能力,所赠予的各种礼物。但她非常仁慈与慷慨,附上贴心的感谢辞后,又将它们回赠给赠予者,并将城里所有居民都视为自己的亲属。藉由这个高贵的举动,她在来到夫家的第一天,就受到城里所有人的喜爱。
由她生命中的一件事,可以看出她对动物也很仁慈。听到她的骏马在半夜生小马,维沙卡立即与侍女手持火炬赶到马厩,给马匹一切所需的最大关心与照顾。
度化公婆,闻佛说法
她的公公弥迦罗是裸行外道的忠实信徒,虽然世尊(佛陀)经常住在附近的寺院,但他从未曾邀请佛陀到家里应供。婚礼后不久,为了获得福德,弥迦罗邀请一大群裸形沙门来家里供养,他恭敬地对待他们并献上美食。在他们抵达时,他告诉新媳妇:「来,亲爱的!礼敬阿拉汉。」
维沙卡听到「阿拉汉」很高兴,赶紧前往大厅,预期会见到佛教比库(bhikkhu)。但是她只看到傲慢无礼的裸形沙门,令这位淑女无法忍受。她责备公公并转身回房,没有招待他们。这些裸形沙门恼羞成怒,责备这位巨富将苟答马(Gotama)行者的女信徒引进家门,并且要求他立即将她赶出家门,弥迦罗只能极力安抚他们。
有一天,弥迦罗正在以金钵吃丰盛的蜂蜜米粥,一位佛教比库来他家乞食,维沙卡正在为公公摇扇。她刻意站开,好让弥迦罗能看到这位比库并供养他。虽然这位比库完全映入弥迦罗的眼帘,但他却佯装没看到而继续吃粥。
因此,维沙卡对这位比库说:「走吧,尊者!我公公正在吃不新鲜的食物。」[3]弥迦罗很生气,想要将媳妇逐出家门,但维沙卡从自己家里带来的仆人们,却拒绝执行命令。八位顾问得知弥迦罗对维沙卡的抱怨后,经过商议判定维沙卡并无过失。
此事之后,维沙卡告诉夫家她将回到父母那里。弥迦罗请她原谅,维沙卡同意留下,条件是允许她邀请佛陀与僧团到家里应供。弥迦罗勉强答应,但遵从裸形沙门的建议,并未亲自接待,只是基于礼貌,在饭后短暂地露脸,然后就退到帘幕后,聆听佛陀开示。
不过,佛陀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虽然隐身幕后,他还是洞见存在本质的究竟实相,达到入流果。他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地对维沙卡说,从此以后他会敬她如母,并因而称她为「弥迦罗母」(Migara-mata)。然后,他走向世尊,顶礼他的双足,并宣誓皈依三宝。维沙卡隔天又邀请佛陀来用餐,这次婆婆也达到入流果。从那时起,她们全家都成为佛陀和比库、比库尼僧团的忠实护持者。
护持僧团,布施第一
婚后维沙卡(Visakha)生了至少十个儿子与十个女儿,这个数目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第四代。维沙卡自己活到一百二十岁的高龄,但(根据注释)她始终维持十六岁女孩的外貌。这是由于福报与法喜的结果,她一整天都充满喜悦。据说她的身体壮得像头大象,可以操持庞大的家庭而不会感到疲累。
她每天都会找时间供养比库,拜访寺院,并确保比库与比库尼们的食物、衣服、住处与医药②无缺。最重要的是,她还会找时间一再聆听佛法。因此世尊才说:「维沙卡是护持僧团的第一女施主」(AN 1,chap.14)。
兴建「鹿母讲堂」
对于此事,律藏中特别提到一件事。有一天,维沙卡(Visakha)在闻法之后将珍贵的结婚首饰遗留在讲堂,由阿难达代为保管(Vin.4:161),她将这次遗失解释为行善的良机,并决定不再戴此珠宝,她想卖了它,将所得的钱拿来供养僧团。但整个沙瓦提城没…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