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人买得起这个贵重的珠宝。

  因此,她用其她的财产买回它,并且以卖珠宝的钱在沙瓦提城门前的东园(Pubbarama)盖了一座道场——「弥迦罗母讲堂」(Migaramatu-pasada,即「鹿母讲堂」),这座讲堂经常在许多佛教经典的前言中被提起,因为佛陀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时常待在这里,就像他在另一个大施主盖的揭达林精舍③所作一般。

  生平的几件事

  巴利藏经中提到维沙卡(Visakha)生平的几件事。有一次,一些圣弟子请她带他们的妻子来见世尊。她如此做后,有些女人因喝醉了而表现不得体的行为。她问世尊麻醉性饮料的罪恶如何生起,于是他对她说《鸠槃本生》(Kumbha Jataka,Jat. 512):森林中有个人发现树洞中水果发酵的汁液,尝过之后,感觉很亢奋,他便一再享用,很快就上瘾了。他还引诱亲友们来喝,而他们又辗转将这个恶习传染给别人。如果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未出面制止,整个印度很快就会沉迷于酒精中;他出现在人间,向他们解释饮酒的恶果。

  另一次,维沙卡送一些珍贵的礼物给盎嘎国的亲戚时,边界的守卫想向他们强索一笔高额的关税。她向国王报告此事,但他因为政务繁忙而未加以处理。于是维沙卡去找世尊,请他建议。佛陀只说了几句简短的偈(gatha),就解除了她的忧虑与愤怒:

  心随境转皆是苦,

  心能转境方为乐;

  世人皆被世事烦,

  难得跳出此束缚。(Ud.2:9)

  还有一次,她白天顶着烈日去见世尊,因为总是帮她配发布施食物的心爱孙子达陀(Datta),突然去世了。当她向世尊诉说悲伤时,他问她是否想要拥有如沙瓦提城人民一样多的子孙,她愉快地同意。「但沙瓦提城每天有多少人死亡呢?」世尊问。她想了一下后说:「世尊,在沙瓦提城每天有九、十个,三、五个,或两个,至少会有一个人死亡。沙瓦提城没有一天不死人。」世尊问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会不悲伤吗?她说她必须承认,这样她每一天都会感到悲伤。世尊说:

  有一百个心爱的人,就会有一百个悲伤,那些有九十……五……四……三……二……一个心爱者的人,就会有一个悲伤,而那些没有心爱者的人,则没有悲伤。我说只有这样,才会没有忧、悲、苦、恼。(Ud.8:8)

  佛陀回答维沙卡提出的问题

  持守斋戒的方式

  在《增支部》的三部经典之中,世尊回答维沙卡(Visakha)提出的问题。在一个满月日,她来到鹿母讲堂,受到佛陀欢迎。佛陀问她为何前来,她说自己正在持守伍波萨他(Uposatha,或译「斋戒」)④。

  世尊对于这个未说出口的指导请求,给了一个长篇的开示(AN 3:70),说明持守斋戒的两种错误方式,与一种正确方式。牧牛者与一般居士的斋戒是,今日守戒却一直想着明日的享受。圣者的真实斋戒是,持守八关斋戒,并忆念佛、法、僧、天与戒的伟大。[4]佛陀接着描述诸天乃至梵界的快乐与生活,并以「人间的乐事和天界的喜悦相比是苦」作为总结。

  如何转生为「可意众天」

  维沙卡所问的另一个问题是,女人具备何种特质,才能转生为「可意众天」(manapakayika deva)⑤。佛陀回答有八个条件(AN 8:47):

  对丈夫而言,无论他的表现如何,她始终是个令人愉快与欢喜的伴侣;

  她尊敬与照顾她丈夫敬爱的人——他的父母与受他敬仰的智者;

  她勤劳与仔细地做家事;

  她妥善监督仆人并真诚地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健康与食物;

  她守护丈夫的资产,不会浪费他的财富;

  她皈依佛、法、僧;

  她遵守五戒;

  她乐于布施与出离。

  如何战胜此世与来世

  第三个问题是:女性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战胜此世与来世?世尊回答:她藉由勤勉、照顾仆人、敬爱丈夫与守护他的财产而战胜此世;藉由正信、持戒、布施与智慧而战胜来世(AN 8:49)。

  与维沙卡有关而制定的戒律

  雨季期间可为人剃度

  有一些僧团戒律的制定都和维沙卡有关。

  例如,她有个侄子决定出家为僧,但当他向沙瓦提城的僧团提出请求时,他们却告诉他僧团有共识,在三个月的雨安居期间不为人剃度,因此他必须等到雨安居结束。

  但雨季过去之后,他已放弃出家的想法。维沙卡(Visakha)知道此事之后,便找世尊并说:「法是没有时间性的,没有什么时间不能依法而行。」于是世尊规定雨季期间不能拒绝为人剃度(Vin 1:153)。

  供养僧团的八种方式

  有一次当世尊与僧团在维沙卡家作客时,她请世尊答应她的八种恩惠(Vin. 1:290-294)。世尊回答说:佛陀并不承诺恩惠,维沙卡说不是希求有过的事,而是正当的事。世尊让她说出她的愿望,于是她请求以八种方式供养僧团:

  为比库提供雨衣;

  为抵达的比库提供食物;

  为出发游方的比库提供食物;

  为生病的比库提供医药;

  为生病的比库提供食物;

  为照顾病者的比库提供食物;

  定时配发米粥;

  为去河边洗澡的比库尼提供浴衣。

  于是,世尊问她作这些请求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她如此详细解释:

  (一)为了保存衣服,有些比库被迫在滂沱大雨中半裸行走,因而被误认为裸形沙门,因此想为比库提供雨衣。

  (二)刚抵达沙瓦提城的比库还不熟悉环境,获得食物有困难,又必须不顾旅途劳顿去托钵乞食,因此想为抵达的比库提供食物。

  (三)以同样的理由,想为出发游方的比库提供食物。

  关于(四)与(五),如果生病的比库缺乏适当的医药与食物,一定会很痛苦,甚至可能会死,因此想为他们提供医药与食物;

  (六)照顾病者的比库必须同时为自己与病人托钵乞食,他很容易迟延,而两人可能都因为超过中午而无法进食,因此想为照顾病者的比库提供食物。

  (七)听说清晨吃粥有许多利益,因此想为僧团提供米粥。

  (八)比库尼不穿衣服洗澡实不适宜,如近来发生过的事⑥,因此想为去河边洗澡的比库尼,提供适当的遮掩。

  在维沙卡(Visakha)详细解释她愿望的外在利益之后,世尊问她预期的内在利益是什么。由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对外在德行与内在修心的了解有多么微细与深入:

  大师!若有比库在别处度过雨安居来到沙瓦提城见世尊。他们拜见世尊之后会问他:「大师!某某比库已经去世,他的目标是哪里?会转生何处呢?」世尊会说他已达到入流果,或一来果,或不来果,或阿拉汉果。我会去找这些比库并问:「法师!那名比库曾来过沙瓦提城吗?」如果他们回答有,我便会知道那名比库曾使用过雨衣、到访食物、游方食物、病人或照顾病者食物、病人医药或清晨米粥。当我想到此事,便会高兴;当我高兴,便会快乐;当我内心快乐,身体便会轻安;当我身体轻安,便会感到喜乐;当我感到喜乐,便会得到禅定,那会为我带来五根、五力与七觉支。[5]大师!这就是我向世尊请求八种施恩所预见的利益。

  「好,好,维沙卡!」佛陀回答:「你预见这些利益而向世尊请求这八种恩惠很好,我答应你这八惠。」

  这就是维沙卡——「弥迦罗母」(鹿母)精彩的一生,她是在家女弟子的典范,对三宝具备坚定的信心,安住在入流果上,向快乐的转世与究竟解脱痛苦迈进。

  原注

  [1]维沙卡(Visakha)前世与婚姻故事的主要来源是《法句经注》(针对第53颂)与《增支部注》(针对<是第一品>)。见BL, 2:59-84。

  [2]那时依照印度习俗,在结婚前必须给新娘父母一笔聘金。

  [3]不新鲜的剩饭是贱民、仆人与乞丐所吃的。维沙卡(Visakha)是想指出弥迦罗在消耗前世的业报,而忽略了为来世的善报积聚善业。

  [4]在伍波萨他(uposatha)日遵守八关斋戒(atthaslla),是在家佛教徒每日遵守的基本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的延伸。八戒中的第三戒,从不邪淫换成不淫。另外新增的三戒是:(六)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七)不歌舞观听与香花涂鬘;(八)不坐卧高广大床。

  [5]五根与五力是:信、进、念、定、慧。七觉支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译按:五根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也是生圣道的根本。五力是于前五根,有增长发生的力量,能破恶成善。七觉支是七种使人觉悟的因素,能引领行者到达涅槃。)

  译注

  ①独觉佛(pacceka):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而达到觉悟的人,类似无上的佛陀,但他并未像无上的佛陀一样建立教团。据说只有在无上佛陀的教法不为世人所知的时期,独觉(pacceka)佛才会出现。请参考李尔.克罗潘伯格(Ria Kloppenborg)的《独觉佛:佛教沙门》(The Paccekabuddha:A Buddhist Ascetic, BPS, Wheel No. 305/307, 1983)。

  ②这些是僧团(sangha)维持基本生存的四种生活资具。

  ③揭达林给孤独园,即「揭达林给孤独园」,由给孤独长者发心兴建。因为这场所腹地广大,便于容纳许多信众前来闻法,以及出家人住宿,有许多佛经的开头,都说明佛陀在此地点说法。所以,此精舍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详见本书第二部.第一章<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④伍波萨他(uposatha)日是特殊的宗教仪式,大伍波萨他(uposatha)是指在阴历的满月与新月日。此时比库们合诵别解脱戒,在家佛教徒则诵另外的戒,聆听开示,并修禅。小伍波萨他(uposatha)则在两个半月日举行。

  ⑤可意众天(manapakayika deva):能做的一切非凡之事的天神。例如,能瞬间变换想要的颜色,随意发出各种声音与音响,并立即得到任何欢乐。阿奴卢塔(Anuruddha)曾心中希望她们变成蓝色,果然她们能读到他的心思,全部变成蓝色,穿着蓝衣、佩戴蓝饰。详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3)《阿奴卢塔.马哈咖吒亚那.盎古利马喇.吉达比库》。

  ⑥有比库尼露身在河水、池水、渠水中洗浴,有些贼女、淫女看见,就引诱她们应趁年少,于爱欲中共相娱乐,等年老时再来修行。因此,有些年少的比库尼便不乐道而还俗。而有些居士则讥嫌她们不知惭愧,犹如贼女、淫女。所以佛陀便制戒,不许比库尼露身在河水、池水、渠水中洗浴。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全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第九部 女弟子们 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