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五章 佛陀”略说“的阐述者▪P3

  ..续本文上一页—四圣谛智,他已达到涅槃目标,体会到只有漏尽无余才会生起的内心安稳。

  解释如法、如利的修行

  在庞大的《增支部》最后,我们又发现一篇和《中部》三经相同型态的经典。此经(AN 10:172)由佛陀的「略说」开始:

  比库们!应了解非法,也应了解法;应了解弊,也应了解利。了解这一切之后,就应该如法与如利修行。

  说完之后,世尊就起身进入住处。

  比库们於是去请求马哈咖吒亚那尊者解释。在一贯的声明与强调后,马哈咖吒亚那举十不善与十善业诠释佛陀的教导:杀生是非法,不杀生是法。许多恶都是因杀生而引起,这是弊;许多善都是修习圆满不杀生而引起,这是利。同理可类推到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最后,贪、嗔、痴是非法,从它们引起的恶是弊;不贪、不嗔与不痴是法,藉由修习圆满它们而引起的善是利。

  原注:

  ①参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Sariputta).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页123-126。

  ②同上注,页132-134。

  ③对於《蜜丸经》详细与深入的讨论,请见喜智比库(Bhikkhu nanananda)所撰《早期佛教思想中的概念与实相》(Concept and Reality in Early Buddhist Thoughts,BPS.1971),PP.2-9。

  ④《中部》有四经,编号131-34,是和bhaddekaratta诗有关。题名本身就是个谜:髻智(nanamoli)比库将它译为「一次幸福的贪著」,而喜智(nanananda)比库则译为「独居的理想爱人」。两人都将ratta当作rajjati的过去分词,意思是「贪著」或「喜爱」。但在此的ratta似乎更像是ratti的同义词,即「夜晚」,因此bhaddekaratta的意思是「贤善一夜」,是指(如诗中陈述)完善禅修的一昼夜。以下对诗文的翻译即采取最后这个解释。

  ⑤四识住(vinnanatthiti)在DN 33(3:228)中被提到。另外请见SN 22:53,54。(译按:四识住即指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所以称为「识住」。众生的情识,在色、情绪、意志上起贪著——住,执持「我」或「我的」,所以系缚而流转於生死。)

  ⑥DN 21(2:283)。见《沙咖天帝之问》(Sakka”s Quest,BPS,Wheel No. 10)。《长部》并无「天、人中之第一者」(settha devamanussanam)之语,它是出现在《相应部》的引文之中。

  ⑦见《清净道论》,第四、五章。(译按:在《清净道论》中,有列举地、水、火、风遍处等十遍处,作为十种修定的业处。会称之为「遍」,是因修习这十种业处时,必须将其似相扩大至十方无边之处。)

  ⑧锡兰文与巴利原典协会的版本这里都是写为adi(初),但缅甸文版则写为assada(味)。后者较罕见,可能是源自於标准三字一组assada,adlnava nissarana(味、患、离)写法的同化。

  译注:

  ①部(经)(Nikaya):Nikaya音译「尼柯耶」,即经藏的四部:《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

  ②六入处:有六内入处与六外入处。六内入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它们是生识的所依处;六外入处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两者是产生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的因缘。

  ③根律仪:即防护感官的戒,例如当眼见色时,以正念防护眼根,不让贪等烦恼入侵而受到系缚,即是「眼根律仪」。其他五根的防护亦然。

  ④魔罗(Mara):即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或魔罗(mara)。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罗」。

  ⑤喜、乐、一心与舍:在禅定中时的心所法,又称为「禅支」,诸禅即由舍弃较粗的禅支,提升较微细的禅支而区别。「喜」是喜欢或对所缘有兴趣,对治嗔恚盖;「乐」是心的乐受,对治掉举与恶作盖;「一心」是心的专一(心一境性),能密切观察所缘,对治贪欲盖;「舍」是对所有的心采取中立的态度,即对第三禅的最上之乐也不生好恶。

  ⑥愚痴无闻凡夫,因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而乐著於色,所以生起执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集等,不乐著於色,所以止息爱乐,执取因而止息,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等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⑦智与见:洞察四圣谛的智慧与洞见。

  ⑧有爱(bhava tanha):三种渴受(欲爱、有爱、无有爱)之一。欲爱是对感官欲望的强烈执取。有爱即对「有」(存在)的渴爱,以各种的盼望、想像来渴望生命的永恒,是推动生命轮回的力量,其合理化的形式表现是「常见」。无有爱即对「无有」(不存在)的渴爱,是对存在全然绝望的结果,这种渴爱的表现是「断见」。

  ⑨八正道与八邪道:八正道是成就圣果的正道,也是能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门,有八种不可缺少的要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与之相反的是八邪道:邪见、邪思惟、邪业、邪语、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有了八邪道,一定堕落恶趣。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五章 佛陀”略说“的阐述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