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聖谛智,他已達到涅槃目標,體會到只有漏盡無余才會生起的內心安穩。
解釋如法、如利的修行
在龐大的《增支部》最後,我們又發現一篇和《中部》叁經相同型態的經典。此經(AN 10:172)由佛陀的「略說」開始:
比庫們!應了解非法,也應了解法;應了解弊,也應了解利。了解這一切之後,就應該如法與如利修行。
說完之後,世尊就起身進入住處。
比庫們於是去請求馬哈咖吒亞那尊者解釋。在一貫的聲明與強調後,馬哈咖吒亞那舉十不善與十善業诠釋佛陀的教導:殺生是非法,不殺生是法。許多惡都是因殺生而引起,這是弊;許多善都是修習圓滿不殺生而引起,這是利。同理可類推到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與绮語。最後,貪、嗔、癡是非法,從它們引起的惡是弊;不貪、不嗔與不癡是法,藉由修習圓滿它們而引起的善是利。
原注:
①參見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1)《佛法大將沙利子(Sariputta).神通大師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頁123-126。
②同上注,頁132-134。
③對於《蜜丸經》詳細與深入的討論,請見喜智比庫(Bhikkhu nanananda)所撰《早期佛教思想中的概念與實相》(Concept and Reality in Early Buddhist Thoughts,BPS.1971),PP.2-9。
④《中部》有四經,編號131-34,是和bhaddekaratta詩有關。題名本身就是個謎:髻智(nanamoli)比庫將它譯爲「一次幸福的貪著」,而喜智(nanananda)比庫則譯爲「獨居的理想愛人」。兩人都將ratta當作rajjati的過去分詞,意思是「貪著」或「喜愛」。但在此的ratta似乎更像是ratti的同義詞,即「夜晚」,因此bhaddekaratta的意思是「賢善一夜」,是指(如詩中陳述)完善禅修的一晝夜。以下對詩文的翻譯即采取最後這個解釋。
⑤四識住(vinnanatthiti)在DN 33(3:228)中被提到。另外請見SN 22:53,54。(譯按:四識住即指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爲識所依所住,所以稱爲「識住」。衆生的情識,在色、情緒、意志上起貪著——住,執持「我」或「我的」,所以系縛而流轉於生死。)
⑥DN 21(2:283)。見《沙咖天帝之問》(Sakka”s Quest,BPS,Wheel No. 10)。《長部》並無「天、人中之第一者」(settha devamanussanam)之語,它是出現在《相應部》的引文之中。
⑦見《清淨道論》,第四、五章。(譯按:在《清淨道論》中,有列舉地、水、火、風遍處等十遍處,作爲十種修定的業處。會稱之爲「遍」,是因修習這十種業處時,必須將其似相擴大至十方無邊之處。)
⑧錫蘭文與巴利原典協會的版本這裏都是寫爲adi(初),但緬甸文版則寫爲assada(味)。後者較罕見,可能是源自於標准叁字一組assada,adlnava nissarana(味、患、離)寫法的同化。
譯注:
①部(經)(Nikaya):Nikaya音譯「尼柯耶」,即經藏的四部:《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
②六入處:有六內入處與六外入處。六內入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它們是生識的所依處;六外入處是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兩者是産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的因緣。
③根律儀:即防護感官的戒,例如當眼見色時,以正念防護眼根,不讓貪等煩惱入侵而受到系縛,即是「眼根律儀」。其他五根的防護亦然。
④魔羅(Mara):即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或魔羅(mara)。一切煩惱、疑惑、迷戀等,能擾亂衆生者,均稱爲「魔羅」。
⑤喜、樂、一心與舍:在禅定中時的心所法,又稱爲「禅支」,諸禅即由舍棄較粗的禅支,提升較微細的禅支而區別。「喜」是喜歡或對所緣有興趣,對治嗔恚蓋;「樂」是心的樂受,對治掉舉與惡作蓋;「一心」是心的專一(心一境性),能密切觀察所緣,對治貪欲蓋;「舍」是對所有的心采取中立的態度,即對第叁禅的最上之樂也不生好惡。
⑥愚癡無聞凡夫,因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而樂著於色,所以生起執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集等,不樂著於色,所以止息愛樂,執取因而止息,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等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⑦智與見:洞察四聖谛的智慧與洞見。
⑧有愛(bhava tanha):叁種渴受(欲愛、有愛、無有愛)之一。欲愛是對感官欲望的強烈執取。有愛即對「有」(存在)的渴愛,以各種的盼望、想像來渴望生命的永恒,是推動生命輪回的力量,其合理化的形式表現是「常見」。無有愛即對「無有」(不存在)的渴愛,是對存在全然絕望的結果,這種渴愛的表現是「斷見」。
⑨八正道與八邪道:八正道是成就聖果的正道,也是能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門,有八種不可缺少的要素: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與之相反的是八邪道:邪見、邪思惟、邪業、邪語、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有了八邪道,一定墮落惡趣。
《第六部 論議第一 馬哈咖吒亞那 第五章 佛陀”略說“的闡述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