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教导,对闡那比库实施默摈(brahmadanda,直译为「梵罚」)。阿难达问这应如何理解,佛陀解释,不应对闡那说话、劝告或教戒,除非他忏悔。

  询问有疑者

  在交代完这些有待阿难达去完成的根本外在指示之后,佛陀再次转向与会僧众,问他们对佛、法、僧与修行之道是否有任何疑问。他们应趁佛陀尚未寂灭之前,赶紧提出问题。但连问三次,都没有人回应。于是阿难达说这真是令人惊讶,竟然无人有任何疑问。

  佛陀再度更正他,因为阿难达并不确知所有的人真的毫无疑问,该比库可能只是不希望将它说出来,或在这最后的时刻并未察觉到它,只有拥有一切知者才能以这种方式说话。

  但其实当时的情况正如阿难达所说,而佛陀会如此说,只是为了显示阿难达的信心与正觉者的真实洞见不同。在场的五百名比库至少都是入流者,因为这个成就的表征之一,正是断除疑结。

  世尊再度转向与会僧众,给他们临终的遗言:

  现在,比库们!我对你们宣说此事:一切有为法的本质终归于灭,应朝解脱目标精进不放逸!

  佛陀于第四禅般涅槃

  在世尊说完这些遗言之后,他便进入四种禅与无色定,最后进入灭尽定。当阿难达见到佛陀入灭尽定时,便对阿奴卢塔说:「尊者!世尊已般涅槃。」他不再称呼他为「朋友」,而是视之为瓦萨(vassa)长的比库,虽然两人是在同一天出家。

  然而,阿奴卢塔具有天眼通,于是纠正他:「佛陀是在灭尽定中,他尚未般涅槃。」只有像阿奴卢塔这样的阿拉汉,才能认出这最后微细心境的差别。随后佛陀便反向进入九次第定,回到初禅。然后再从初禅逐步进入第四禅,最后就在第四禅中般涅槃。

  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刻,大地震动,雷声隆隆,如他所曾预言的一样。曾请佛陀转*轮,本身也是个不来者的梵天娑婆主(Sahampati),说了一首偈,指出即使连佛陀的金刚身也是无常的。身为入流者的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也说了一首偈,重复佛陀自己说过的名言;「诸行实无常」。阿奴卢塔平静地说了两首偈。但阿难达则悲叹:

  其时甚恐怖,身毛皆竖立;

  具一切慈悲,此等正觉者。

  阿奴卢塔安慰大众与阿难达

  尚未达到究竟解脱的五百位比库,也和阿难达一样悲泣。阿奴卢塔尊者则安慰全体大众,为他们指出永远不变的无常法则,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在场的无形诸天上,他们之中也有悲戚者与解脱烦恼者。

  阿奴卢塔彻夜都和阿难达谈论佛法,在他们四十三年的出家生活中,这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兄弟之间,似乎未曾有过一次佛法对谈。但如今阿奴卢塔全心全意地投入照顾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是如此地需要安慰。

  到了早上,自然被视为亲近弟子间指导者的阿奴卢塔,请阿难达通知马喇族(Malla)人佛陀般涅槃的消息。

  佛陀荼毗与立塔供养舍利

  阿难达传达讯息之后,马喇族人筹集盛大葬礼所需的一切用品,如花、香等,然后便前往娑罗树林。他们持续七日,打偶以庆祝的舞蹈、歌唱与音乐,以及旗、帜与花、香,礼敬佛陀的遗体。

  人们可能会质疑他们怎么会在此时想到庆祝,但他们为何应该哀悼呢?那并无法改变什么。他们以歌声与舞蹈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庆祝佛陀已出现于世,庆祝自己已听闻佛陀的法,庆祝佛陀长久以来已走遍印度教导了许多人,以及庆祝他已建立守护佛法的僧团。

  第七天,他们搭起荼毗的柴堆。当马喇人想要点燃柴堆时,却总是点不着。阿奴卢塔解释那是天神在阻止,因为他们想等到马哈咖沙巴尊者抵达,他在佛陀最后的日子里并不在场,如今和一群比库正在赶来古西那拉(Kusinara)的途中。当马哈咖沙巴抵达时,他和同伙比库一起绕佛三匝,表达对世尊最后的敬意。然后,柴堆自行点燃,遗体烧到只剩骨头,没有任何灰烬。

  当邻族听到佛陀逝世的消息时,纷纷派遣使者来迎请舍利,以便为它们建塔。但马喇族人欲说舍利是他们的,因为佛陀是在他们的土地上入灭。最后,一个聪明的婆罗门劝他们,别为这最伟大和平缔造者的遗骨而争吵,并建议他们将所有舍利等分成八份,这才平息了纷争。这位婆罗门要求拥有装舍利的容器,最后赶到的另一族人则得到煤灰,如此就建立起十个纪念塔。

  原注

  ㈠见瓦吉拉(Vajira Story)所著,《佛陀最后的日子》(Last Days of the Buddha,BPS,1988)。

  ㈡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页138-139.

  ㈢无相心解脱(Animitta-cetocimutti)甚深禅定,超越有为法的象征或符号。

  ㈣同注㈡,页120.

  ㈤《长部注》与《弥林达(Milinda)王问经》141页解释,在此的「劫」(kappa)意指「命劫」(Ayukappa),人类自然寿命完整长度的一百二十几岁【见《佛陀最后的日子》(Last Days of the Buddha,p.106,n.21)】。然而在藏经中,总是使用指宇宙一劫的kappa_一个世界的完整持续时间,而且似乎没有理由赋予它其他的意义,但那并不符合本段的上下文意。佛陀精通四神足,当然有可能延长寿命远超过短短的四十年。

  ㈥有关这盘食物性质的讨论,见《佛陀最后的日子》(p.109,n38)。

  ㈦塔(stuoa):舍利纪念塔,里面放置佛陀或杰出比库的圣骨。在佛教国家,几乎所有寺院都可以发现它们,被当作人们尊敬的对象。它们也被称为「支提」(caitua),在斯里兰卡则称为「达歌巴斯」(dagobas)。

  ㈧转轮圣王(cakkavatti-raja)是佛教典籍中的理想君王,他的统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译注

  ①「漏」的原意是指脓疮流出的脓,或已发酵许久的酒,将烦恼被称为漏,既是指它们如脓、如酒。欲漏是对欲乐(欲界)的贪;有漏是对存在(色界、无色界)的贪;见漏是邪见;无明漏是指对三界的无明。断除诸漏就称为无漏,既是阿拉汉的境界。

  ②有关沙利子向佛陀道别的详细情形,请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页139-143.

  ③那时,佛陀如此思维:「若我不告弟子,不教示诸比库而入灭者,与我不相应。我今依坚强之精进,忍耐此病,以留住彼寿命。」世尊依坚强精进,忍耐此病,于是病愈。

  ④佛陀告诉阿难达:「此大地止立于水上,水止立于风,风止立于空。阿难达!空中起吹大风时,风起则水动,此为大地震出现之第一因、缘。」

  ⑤谨以「地」为所缘而修地想,但少以「水」为所缘而修水想时,此地则大震动。

  ⑥八众:既指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三十三天(Tavatimsa)众、魔众、梵天众。佛陀说,他以与者八种众生相同的容貌与声音,为他们宣说教士,而令其欢喜。

  ⑦八胜处: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称为「胜处」,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前四胜处是不净观,后四胜处是净观。

  ⑧八解脱:八种舍弃三界烦恼束缚的禅定,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处解脱;(八)灭受想解脱。定力极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拉汉能获得八解脱。

  ⑨每次都在不同的地方,例如,王舍城的灵鹫山、拘律树园、盗贼谷、以及迦蓝陀竹林等处。

  ⑩阿罗逻迦兰(Alara Kalama):当时著名的数论派先驱,教示以苦行或修定为主,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解脱,最终以生天为目的。佛陀曾依阿罗逻迦兰学习禅定,达到无所有处定。

  佛陀告诉阿难达要「勿见妇女」;若见到了,则「勿与交谈」;若妇女来攀谈,则「时当自警戒」,以这些原则来自处。

  人只要思念这些塔,就能使内心清净,于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

  汉译《大般涅槃经》说,即使阿难达保持沉默,对方也很喜欢,只有在告退时,他们才恋恋不舍,与此略有出入。「闻其说法及见默然,亦复欣悦。辞别而退,恋德情深,不能有已。二者比库尼,三者近事男,四者近事女,亦复如是。汝等当知,阿难达有此四奇事。」(《大正藏》卷一,页200c)

  闡那比库:(Channa)或古译「车匿」,是佛陀身为王子时代的侍从,在律中是位恶口比库。他曾做错事,比库们劝他改正,他反而恶口相向,不加理会。佛陀因此制戒,若比库犯恶行,经比库们劝告三次,仍不舍恶行,即犯桑喀地谢沙(sanghadisesa,古译:僧残)罪。

  汉译《大般涅槃经》提到佛陀入灭前说了一首著名的偈,经文如下:「于是如来即便说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尔时如来,说此偈已,告诸比库: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我般涅槃,其时已至。」(《大正藏》卷一,页204c)

  这首偈是:「一切诸有情,皆舍世诸蕴;大力正觉者,如来般涅槃。」

  这首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两首偈分别是:

  「净灭诸贪欲,心安救济者,得证般涅槃,牟尼寂灭时。」

  「决定心不动,善忍诸痛苦,犹如灯火灭,心解脱亦然。」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