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P2

  ..续本文上一页行将可长续久住。」在开示结束时,他宣布「从现在起三个月,如来将般涅槃。」他并给予比库们一些思维的偈:

  余日无多吾寿尽,

  离开汝等自依止。

  精进正念持净戒!

  坚定守护汝自心!

  于此正法律中人,

  安住正念与正知,

  应断生死之轮回,

  并能抵达苦灭边。

  准达(Cunda,古译:纯陀)的供养

  此经的第四节记载,在雨安居结束后,佛陀继续旅程,并宣布不会再返回吠舍离。

  以律或经印证佛法

  途中,佛陀对比库们开示之前说过的相同主题,他说他们会轮回生死,是因为并未洞见四法——圣者的戒、定、慧与解脱,并再次如他在最后旅程中经常说的,强调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在下一个休息处,他向比库们解释,如果有人意图引用他的话时应如何做。佛陀说,他们应记住这些句子,并在律或经中寻求印证,如果在其中无法找到,那么就可以断定它们是那人误学来的,便应拒绝它。

  这项告诫,对于忠实传递佛陀的话,是非常重要的,直至今日,它仍是人们分辩是否为佛陀所说,或是新编、伪造经典的根据。

  佛陀严重腹泻

  之后,佛陀游行的喜马拉雅山旁刹帝利族的所在地——马喇国。这段期间,他可能也到过沙瓦提国,因为他就是在那里听到沙利子的死讯。

  在释迦族的邻居马喇国境内,金匠准达邀请他和比库们应供,主食是一盘旃檀树耳(Sukara-maddava)㈥,佛陀要求准达,这盘食物只供养他,而比库大众则供养其他食物。然后,他要求将剩余的旃檀树耳埋起来,「因为除了如来一人之外,我没有看过其他能吃完它而完全消化的人。」

  在这顿饭后,佛陀便罹患严重的腹泻,但他平静地忍受它,并未因此中断行程。沿途他都吩咐阿难达摊开他的僧袍,因为他已筋疲力尽想要休息。他请阿难达到附近溪流取水,但阿难达说宁可到河边取水,因为溪水已被许多马车搅动而浑浊了。在佛陀三度要求下,顺从的阿难达便前往溪流,此时溪水竟奇迹似地变清澈了。

  福贵供养金色衣

  在路上,佛陀遇见马喇族人福贵(pukkusa),他是阿罗逻迦兰(Alara Kalama)⑩的弟子,佛陀以禅定力赢得福贵的信任,使他皈依,而成为佛陀生前最后一位在家弟子。

  福贵供养佛陀两套金色衣,佛陀收下一件,另一件请福贵供养阿难达,在此情况下,阿难达并未拒绝礼物。

  阿难达说,衣服的金色和佛陀皮肤的光泽相比暗淡许多,于是世尊说有两种情况,如来的肤色会变得分外明亮,那就是在他觉悟与般涅槃的那天。在当晚的最后几个小时,他就会般涅槃。

  最好的供养

  沐浴后,佛陀告诉阿难达,任何人都不得因为佛陀吃了金匠准达供养的食物后死亡,而责备他。

  世上有两种最后的供养——供养之后,菩萨获得觉悟;供养之后,佛陀般涅槃。准达会从他的供养中得到很大的福报:长寿、健康、权势、名声与转生天界。

  娑罗树林间的最后法音

  此经的第五节一开始,佛陀要求阿难达陪他去古西那拉(Kusinara,古译:拘尸那罗),到马喇族的娑罗树林。

  最高的礼敬是安住于法

  当他们抵达时,阿难达为他在两颗大娑罗树之间,安排了一张头朝北方的卧榻。虽然并非开花时节,但满树花开,并散落在世尊身上。天上的曼陀罗花也飘落下来,并伴随着天香与天乐。佛陀接着说:

  阿难达!这样并非向如来表达最高礼敬的方式。若有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安住于法,如法生活,如法而行,这样的人才是向如来表达最高的礼敬。

  那时,尊者优波摩那(Upavana)正在为世尊摇扇。佛陀要求优波摩那站在一旁,阿难达问佛陀为何要他立即让开。佛陀解释,有无数天神从四面八方前来,想见世尊最后一面,因为这是难得一睹的。但由于杰出的优波摩那比库站在他前面,使得他们看不到他。由此可见,优波摩那内心的光明一定比诸天的洞见力更强。

  值得礼敬的四个地方

  阿难达进一步问诸天的细节,并得知有些尚未解脱烦恼者,正在哭泣、悲叹;而有些解脱烦恼者,则安定与平静。佛陀又指示阿难达:

  世间有四个地方值得礼敬,能鼓舞忠实的信众,那就是佛陀的出生地伦比尼(Lumbini)园、成道处布德嘎亚(Buddhagaya)、初转*轮处鹿野苑与般涅槃处古西那拉(Kusinara)。凡是以信心到这些地方朝圣者,命终之后将转生天界。

  如何为佛陀举办葬礼

  接着似乎有些突兀,阿难达问了前面已叙述过的问题,即应如何与女人相处。

  然后,他问如何处理世尊的遗体。佛陀的回答很直接:

  阿难达!你不应担心此事,但自思维,努力护持正法。有智慧的长者,当供养如来之身。

  然后,阿难达希望知道在家居士如何举办葬礼。佛陀对于荼毗与造塔㈦给了详细的指示。他说有四种人值得造塔:无上的佛陀、独觉佛、声闻阿拉汉与转轮圣王⑧。供养这些佛陀,也会获得很大的福报。

  佛陀鼓励阿难达解脱烦恼

  然后,阿难达悲不可抑,悄悄地离开而入于精舍,闩锁门栓,暗自饮泣。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他慈悲有加的世尊很快就会不在了。他二十五年的服侍结果还剩下些什么呢?这个著名的场景在佛教艺术中经常被描绘,让人不禁想起在十字架背后哭泣的基督徒。

  当佛陀见不到阿难达时,便询问他在哪里,并召唤安陀前来,佛陀对他说:

  阿难达!不要悲伤,难道我不曾多次告诉你,一切都会变化消失吗?诸法怎么可能有生而不灭呢?阿难达!长久以来,你一直以慈悲的身、语、意,愉快、敏锐、认真而毫无保留地照顾如来,你已积聚了大福德。阿难达!继续努力,你很快就能解脱一切烦恼!

  然后,他说了一件很久以前的事,在过去世阿难达也曾服侍过他,并获得许多世间福报(Jat .307)。

  佛陀赞叹阿难达的特质

  在佛陀第二次预言阿难达很快就会证得阿拉汉果之后,他便转向比库大众,再次赞叹阿难达:

  过去一切诸佛都曾有过如此优秀的侍者,未来诸佛也是如此。他待人处事的方法令人钦佩,如果有比库同伴去见阿难达,见已皆心生欢喜;如果他对他们谈论佛法,他们对他的开示也一样欢喜;当他沉默时,他们则怅然若失。而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也都如此,他们听到阿难达的教导总是很喜欢,每个人都想再进一步聆听。

  阿难达就是具有这些卓越非凡的吸引人的特质,这种特质除了他之外,只有在转轮圣王身上才能看得到。

  经典中经常出现这种方式,我们在这里也可见到,佛陀对阿难达说话的两种互补方式:一方面盛赞他,并告知比库其未到之处;另一方面,则提醒他要克服最后的烦恼。

  于古西那拉(Kusinara)举行葬礼

  在这赞叹之后,阿难达转移话题到另一个主题上。他建议佛陀最好不要在这荒野山林,而是在沙瓦提城、王舍城、高赏比或巴拉纳西等大城里般涅槃。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提议回佛陀的家乡咖毕喇瓦土(Kapilavatthu)城,因为它最近才遭巴谢那地王之子劫掠与破坏,所以阿难达未曾提到它,就如他也未提到吠舍离,因为佛陀已说过他不会再回去那里。

  阿难达认为葬礼在大城里举行,可以由住在该城的在家信众办好一点,但佛陀躺在临终的病床上,详细解释为何古西那拉(Kusinara)并非泛泛之地。佛陀很久以前曾在此作过转轮圣王大善见(Maha Sudassana),且曾在此以转轮圣王的身份留下遗骨不下六次,这次是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那个王国的显赫与庄严都已遭到破坏,消失而不复存在。这确实足以让人对世间的有为法,生起厌离之心。

  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比库

  佛陀关于大善见的开示,是他所给最后的伟大教法。随后他就吩咐阿难达召集古西那拉(Kusinara)的马喇族人,好让他们可以向他道别。那时游方行者须跋陀(Subhadda)正好在古西那拉,听到佛陀即将般涅槃的消息。他想到佛陀出现于世是多么难得,便想把握最后机会请他释疑。

  他恳请阿难达让他接近佛陀,但遭到阿难达拒绝,他说临终病床上的大师不应受到打扰。出于对佛陀的关爱,阿难达三次拒绝他。但佛陀无意中听到他们的谈话,便告诉阿难达让他进来:「他前来问法是为了求知,而非制造麻烦。」

  于是须跋陀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所有老师都声称已觉悟,但他们的教法却相互矛盾。到底哪些人是真的觉悟呢?」佛陀不回答这个问题,并说:

  哪里能找得到八正道,那里就有真正的清净梵行,并能得到沙门四果。如果比库们活在正道中,这世间就不会缺少阿拉汉或真正的圣者。我出家与说法已超过五十年,只有亲近正法,才有清净梵行。

  这个简短的开示,就足以让须跋陀了解佛法的各种观点,并皈依佛陀。当须跋陀请求准许加入僧团时,佛陀告诉他,根据规定,其他教派的沙门必须先通过四个月的见习期。须跋陀随即表示,即使得等上四年的见习,他也愿意。

  于是佛陀立即接受他,做了最后一次破例,在几分钟内,这位佛陀最后的比库弟子,便证得了阿拉汉果。

  佛陀般涅槃

  此经的第六节从佛陀的最后教导开始。

  最后的教导

  首先,佛陀建议比库们永远不要认为他死后就不再有老师,「因为我去世之后,法与律就是你们的老师。」即使到今天,对他的信徒来说,佛陀在经中的这番话仍具有关键性。

  其次,在他死后,比库们不应再无区分地称呼彼此为「朋友」(avuso),瓦萨(vassa,戒龄,古译:戒腊)较长的比库可称呼短戒龄者为「朋友」或直呼其名,而短戒龄者则应使用「尊者」(bhante)。这规定确认德望是根据僧团中的瓦萨(vassa,戒龄),而非比库或比库尼个人的身分。

  第三,同意比库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舍弃微细戒与相关规定。

  第四,同时也是最后…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