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九章 佛陀最後的日子▪P2

  ..續本文上一頁行將可長續久住。」在開示結束時,他宣布「從現在起叁個月,如來將般涅槃。」他並給予比庫們一些思維的偈:

  余日無多吾壽盡,

  離開汝等自依止。

  精進正念持淨戒!

  堅定守護汝自心!

  于此正法律中人,

  安住正念與正知,

  應斷生死之輪回,

  並能抵達苦滅邊。

  准達(Cunda,古譯:純陀)的供養

  此經的第四節記載,在雨安居結束後,佛陀繼續旅程,並宣布不會再返回吠舍離。

  以律或經印證佛法

  途中,佛陀對比庫們開示之前說過的相同主題,他說他們會輪回生死,是因爲並未洞見四法——聖者的戒、定、慧與解脫,並再次如他在最後旅程中經常說的,強調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在下一個休息處,他向比庫們解釋,如果有人意圖引用他的話時應如何做。佛陀說,他們應記住這些句子,並在律或經中尋求印證,如果在其中無法找到,那麼就可以斷定它們是那人誤學來的,便應拒絕它。

  這項告誡,對于忠實傳遞佛陀的話,是非常重要的,直至今日,它仍是人們分辯是否爲佛陀所說,或是新編、僞造經典的根據。

  佛陀嚴重腹瀉

  之後,佛陀遊行的喜馬拉雅山旁刹帝利族的所在地——馬喇國。這段期間,他可能也到過沙瓦提國,因爲他就是在那裏聽到沙利子的死訊。

  在釋迦族的鄰居馬喇國境內,金匠准達邀請他和比庫們應供,主食是一盤旃檀樹耳(Sukara-maddava)㈥,佛陀要求准達,這盤食物只供養他,而比庫大衆則供養其他食物。然後,他要求將剩余的旃檀樹耳埋起來,「因爲除了如來一人之外,我沒有看過其他能吃完它而完全消化的人。」

  在這頓飯後,佛陀便罹患嚴重的腹瀉,但他平靜地忍受它,並未因此中斷行程。沿途他都吩咐阿難達攤開他的僧袍,因爲他已筋疲力盡想要休息。他請阿難達到附近溪流取水,但阿難達說甯可到河邊取水,因爲溪水已被許多馬車攪動而渾濁了。在佛陀叁度要求下,順從的阿難達便前往溪流,此時溪水竟奇迹似地變清澈了。

  福貴供養金色衣

  在路上,佛陀遇見馬喇族人福貴(pukkusa),他是阿羅邏迦蘭(Alara Kalama)⑩的弟子,佛陀以禅定力贏得福貴的信任,使他皈依,而成爲佛陀生前最後一位在家弟子。

  福貴供養佛陀兩套金色衣,佛陀收下一件,另一件請福貴供養阿難達,在此情況下,阿難達並未拒絕禮物。

  阿難達說,衣服的金色和佛陀皮膚的光澤相比暗淡許多,于是世尊說有兩種情況,如來的膚色會變得分外明亮,那就是在他覺悟與般涅槃的那天。在當晚的最後幾個小時,他就會般涅槃。

  最好的供養

  沐浴後,佛陀告訴阿難達,任何人都不得因爲佛陀吃了金匠准達供養的食物後死亡,而責備他。

  世上有兩種最後的供養——供養之後,菩薩獲得覺悟;供養之後,佛陀般涅槃。准達會從他的供養中得到很大的福報:長壽、健康、權勢、名聲與轉生天界。

  娑羅樹林間的最後法音

  此經的第五節一開始,佛陀要求阿難達陪他去古西那拉(Kusinara,古譯:拘屍那羅),到馬喇族的娑羅樹林。

  最高的禮敬是安住于法

  當他們抵達時,阿難達爲他在兩顆大娑羅樹之間,安排了一張頭朝北方的臥榻。雖然並非開花時節,但滿樹花開,並散落在世尊身上。天上的曼陀羅花也飄落下來,並伴隨著天香與天樂。佛陀接著說:

  阿難達!這樣並非向如來表達最高禮敬的方式。若有比庫,比庫尼、近事男、近事女,安住于法,如法生活,如法而行,這樣的人才是向如來表達最高的禮敬。

  那時,尊者優波摩那(Upavana)正在爲世尊搖扇。佛陀要求優波摩那站在一旁,阿難達問佛陀爲何要他立即讓開。佛陀解釋,有無數天神從四面八方前來,想見世尊最後一面,因爲這是難得一睹的。但由于傑出的優波摩那比庫站在他前面,使得他們看不到他。由此可見,優波摩那內心的光明一定比諸天的洞見力更強。

  值得禮敬的四個地方

  阿難達進一步問諸天的細節,並得知有些尚未解脫煩惱者,正在哭泣、悲歎;而有些解脫煩惱者,則安定與平靜。佛陀又指示阿難達:

  世間有四個地方值得禮敬,能鼓舞忠實的信衆,那就是佛陀的出生地倫比尼(Lumbini)園、成道處布德嘎亞(Buddhagaya)、初轉*輪處鹿野苑與般涅槃處古西那拉(Kusinara)。凡是以信心到這些地方朝聖者,命終之後將轉生天界。

  如何爲佛陀舉辦葬禮

  接著似乎有些突兀,阿難達問了前面已敘述過的問題,即應如何與女人相處。

  然後,他問如何處理世尊的遺體。佛陀的回答很直接:

  阿難達!你不應擔心此事,但自思維,努力護持正法。有智慧的長者,當供養如來之身。

  然後,阿難達希望知道在家居士如何舉辦葬禮。佛陀對于荼毗與造塔㈦給了詳細的指示。他說有四種人值得造塔:無上的佛陀、獨覺佛、聲聞阿拉漢與轉輪聖王⑧。供養這些佛陀,也會獲得很大的福報。

  佛陀鼓勵阿難達解脫煩惱

  然後,阿難達悲不可抑,悄悄地離開而入于精舍,闩鎖門栓,暗自飲泣。他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對他慈悲有加的世尊很快就會不在了。他二十五年的服侍結果還剩下些什麼呢?這個著名的場景在佛教藝術中經常被描繪,讓人不禁想起在十字架背後哭泣的基督徒。

  當佛陀見不到阿難達時,便詢問他在哪裏,並召喚安陀前來,佛陀對他說:

  阿難達!不要悲傷,難道我不曾多次告訴你,一切都會變化消失嗎?諸法怎麼可能有生而不滅呢?阿難達!長久以來,你一直以慈悲的身、語、意,愉快、敏銳、認真而毫無保留地照顧如來,你已積聚了大福德。阿難達!繼續努力,你很快就能解脫一切煩惱!

  然後,他說了一件很久以前的事,在過去世阿難達也曾服侍過他,並獲得許多世間福報(Jat .307)。

  佛陀贊歎阿難達的特質

  在佛陀第二次預言阿難達很快就會證得阿拉漢果之後,他便轉向比庫大衆,再次贊歎阿難達:

  過去一切諸佛都曾有過如此優秀的侍者,未來諸佛也是如此。他待人處事的方法令人欽佩,如果有比庫同伴去見阿難達,見已皆心生歡喜;如果他對他們談論佛法,他們對他的開示也一樣歡喜;當他沈默時,他們則怅然若失。而比庫尼、近事男、近事女也都如此,他們聽到阿難達的教導總是很喜歡,每個人都想再進一步聆聽。

  阿難達就是具有這些卓越非凡的吸引人的特質,這種特質除了他之外,只有在轉輪聖王身上才能看得到。

  經典中經常出現這種方式,我們在這裏也可見到,佛陀對阿難達說話的兩種互補方式:一方面盛贊他,並告知比庫其未到之處;另一方面,則提醒他要克服最後的煩惱。

  于古西那拉(Kusinara)舉行葬禮

  在這贊歎之後,阿難達轉移話題到另一個主題上。他建議佛陀最好不要在這荒野山林,而是在沙瓦提城、王舍城、高賞比或巴拉納西等大城裏般涅槃。

  值得注意的是,他並未提議回佛陀的家鄉咖畢喇瓦土(Kapilavatthu)城,因爲它最近才遭巴謝那地王之子劫掠與破壞,所以阿難達未曾提到它,就如他也未提到吠舍離,因爲佛陀已說過他不會再回去那裏。

  阿難達認爲葬禮在大城裏舉行,可以由住在該城的在家信衆辦好一點,但佛陀躺在臨終的病床上,詳細解釋爲何古西那拉(Kusinara)並非泛泛之地。佛陀很久以前曾在此作過轉輪聖王大善見(Maha Sudassana),且曾在此以轉輪聖王的身份留下遺骨不下六次,這次是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那個王國的顯赫與莊嚴都已遭到破壞,消失而不複存在。這確實足以讓人對世間的有爲法,生起厭離之心。

  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比庫

  佛陀關于大善見的開示,是他所給最後的偉大教法。隨後他就吩咐阿難達召集古西那拉(Kusinara)的馬喇族人,好讓他們可以向他道別。那時遊方行者須跋陀(Subhadda)正好在古西那拉,聽到佛陀即將般涅槃的消息。他想到佛陀出現于世是多麼難得,便想把握最後機會請他釋疑。

  他懇請阿難達讓他接近佛陀,但遭到阿難達拒絕,他說臨終病床上的大師不應受到打擾。出于對佛陀的關愛,阿難達叁次拒絕他。但佛陀無意中聽到他們的談話,便告訴阿難達讓他進來:「他前來問法是爲了求知,而非製造麻煩。」

  于是須跋陀提出一個問題:「現在所有老師都聲稱已覺悟,但他們的教法卻相互矛盾。到底哪些人是真的覺悟呢?」佛陀不回答這個問題,並說:

  哪裏能找得到八正道,那裏就有真正的清淨梵行,並能得到沙門四果。如果比庫們活在正道中,這世間就不會缺少阿拉漢或真正的聖者。我出家與說法已超過五十年,只有親近正法,才有清淨梵行。

  這個簡短的開示,就足以讓須跋陀了解佛法的各種觀點,並皈依佛陀。當須跋陀請求准許加入僧團時,佛陀告訴他,根據規定,其他教派的沙門必須先通過四個月的見習期。須跋陀隨即表示,即使得等上四年的見習,他也願意。

  于是佛陀立即接受他,做了最後一次破例,在幾分鍾內,這位佛陀最後的比庫弟子,便證得了阿拉漢果。

  佛陀般涅槃

  此經的第六節從佛陀的最後教導開始。

  最後的教導

  首先,佛陀建議比庫們永遠不要認爲他死後就不再有老師,「因爲我去世之後,法與律就是你們的老師。」即使到今天,對他的信徒來說,佛陀在經中的這番話仍具有關鍵性。

  其次,在他死後,比庫們不應再無區分地稱呼彼此爲「朋友」(avuso),瓦薩(vassa,戒齡,古譯:戒臘)較長的比庫可稱呼短戒齡者爲「朋友」或直呼其名,而短戒齡者則應使用「尊者」(bhante)。這規定確認德望是根據僧團中的瓦薩(vassa,戒齡),而非比庫或比庫尼個人的身分。

  第叁,同意比庫們根據自己的判斷,舍棄微細戒與相關規定。

  第四,同時也是最後…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九章 佛陀最後的日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