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九章 佛陀最後的日子▪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教導,對闡那比庫實施默擯(brahmadanda,直譯爲「梵罰」)。阿難達問這應如何理解,佛陀解釋,不應對闡那說話、勸告或教戒,除非他忏悔。

  詢問有疑者

  在交代完這些有待阿難達去完成的根本外在指示之後,佛陀再次轉向與會僧衆,問他們對佛、法、僧與修行之道是否有任何疑問。他們應趁佛陀尚未寂滅之前,趕緊提出問題。但連問叁次,都沒有人回應。于是阿難達說這真是令人驚訝,竟然無人有任何疑問。

  佛陀再度更正他,因爲阿難達並不確知所有的人真的毫無疑問,該比庫可能只是不希望將它說出來,或在這最後的時刻並未察覺到它,只有擁有一切知者才能以這種方式說話。

  但其實當時的情況正如阿難達所說,而佛陀會如此說,只是爲了顯示阿難達的信心與正覺者的真實洞見不同。在場的五百名比庫至少都是入流者,因爲這個成就的表征之一,正是斷除疑結。

  世尊再度轉向與會僧衆,給他們臨終的遺言:

  現在,比庫們!我對你們宣說此事:一切有爲法的本質終歸于滅,應朝解脫目標精進不放逸!

  佛陀于第四禅般涅槃

  在世尊說完這些遺言之後,他便進入四種禅與無色定,最後進入滅盡定。當阿難達見到佛陀入滅盡定時,便對阿奴盧塔說:「尊者!世尊已般涅槃。」他不再稱呼他爲「朋友」,而是視之爲瓦薩(vassa)長的比庫,雖然兩人是在同一天出家。

  然而,阿奴盧塔具有天眼通,于是糾正他:「佛陀是在滅盡定中,他尚未般涅槃。」只有像阿奴盧塔這樣的阿拉漢,才能認出這最後微細心境的差別。隨後佛陀便反向進入九次第定,回到初禅。然後再從初禅逐步進入第四禅,最後就在第四禅中般涅槃。

  在他生命結束的時刻,大地震動,雷聲隆隆,如他所曾預言的一樣。曾請佛陀轉*輪,本身也是個不來者的梵天娑婆主(Sahampati),說了一首偈,指出即使連佛陀的金剛身也是無常的。身爲入流者的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也說了一首偈,重複佛陀自己說過的名言;「諸行實無常」。阿奴盧塔平靜地說了兩首偈。但阿難達則悲歎:

  其時甚恐怖,身毛皆豎立;

  具一切慈悲,此等正覺者。

  阿奴盧塔安慰大衆與阿難達

  尚未達到究竟解脫的五百位比庫,也和阿難達一樣悲泣。阿奴盧塔尊者則安慰全體大衆,爲他們指出永遠不變的無常法則,並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在場的無形諸天上,他們之中也有悲戚者與解脫煩惱者。

  阿奴盧塔徹夜都和阿難達談論佛法,在他們四十叁年的出家生活中,這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兄弟之間,似乎未曾有過一次佛法對談。但如今阿奴盧塔全心全意地投入照顧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因爲他是如此地需要安慰。

  到了早上,自然被視爲親近弟子間指導者的阿奴盧塔,請阿難達通知馬喇族(Malla)人佛陀般涅槃的消息。

  佛陀荼毗與立塔供養舍利

  阿難達傳達訊息之後,馬喇族人籌集盛大葬禮所需的一切用品,如花、香等,然後便前往娑羅樹林。他們持續七日,打偶以慶祝的舞蹈、歌唱與音樂,以及旗、幟與花、香,禮敬佛陀的遺體。

  人們可能會質疑他們怎麼會在此時想到慶祝,但他們爲何應該哀悼呢?那並無法改變什麼。他們以歌聲與舞蹈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慶祝佛陀已出現于世,慶祝自己已聽聞佛陀的法,慶祝佛陀長久以來已走遍印度教導了許多人,以及慶祝他已建立守護佛法的僧團。

  第七天,他們搭起荼毗的柴堆。當馬喇人想要點燃柴堆時,卻總是點不著。阿奴盧塔解釋那是天神在阻止,因爲他們想等到馬哈咖沙巴尊者抵達,他在佛陀最後的日子裏並不在場,如今和一群比庫正在趕來古西那拉(Kusinara)的途中。當馬哈咖沙巴抵達時,他和同夥比庫一起繞佛叁匝,表達對世尊最後的敬意。然後,柴堆自行點燃,遺體燒到只剩骨頭,沒有任何灰燼。

  當鄰族聽到佛陀逝世的消息時,紛紛派遣使者來迎請舍利,以便爲它們建塔。但馬喇族人欲說舍利是他們的,因爲佛陀是在他們的土地上入滅。最後,一個聰明的婆羅門勸他們,別爲這最偉大和平締造者的遺骨而爭吵,並建議他們將所有舍利等分成八份,這才平息了紛爭。這位婆羅門要求擁有裝舍利的容器,最後趕到的另一族人則得到煤灰,如此就建立起十個紀念塔。

  原注

  ㈠見瓦吉拉(Vajira Story)所著,《佛陀最後的日子》(Last Days of the Buddha,BPS,1988)。

  ㈡見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1)《佛法大將沙利子·神通大師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頁138-139.

  ㈢無相心解脫(Animitta-cetocimutti)甚深禅定,超越有爲法的象征或符號。

  ㈣同注㈡,頁120.

  ㈤《長部注》與《彌林達(Milinda)王問經》141頁解釋,在此的「劫」(kappa)意指「命劫」(Ayukappa),人類自然壽命完整長度的一百二十幾歲【見《佛陀最後的日子》(Last Days of the Buddha,p.106,n.21)】。然而在藏經中,總是使用指宇宙一劫的kappa_一個世界的完整持續時間,而且似乎沒有理由賦予它其他的意義,但那並不符合本段的上下文意。佛陀精通四神足,當然有可能延長壽命遠超過短短的四十年。

  ㈥有關這盤食物性質的討論,見《佛陀最後的日子》(p.109,n38)。

  ㈦塔(stuoa):舍利紀念塔,裏面放置佛陀或傑出比庫的聖骨。在佛教國家,幾乎所有寺院都可以發現它們,被當作人們尊敬的對象。它們也被稱爲「支提」(caitua),在斯裏蘭卡則稱爲「達歌巴斯」(dagobas)。

  ㈧轉輪聖王(cakkavatti-raja)是佛教典籍中的理想君王,他的統治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上。

  譯注

  ①「漏」的原意是指膿瘡流出的膿,或已發酵許久的酒,將煩惱被稱爲漏,既是指它們如膿、如酒。欲漏是對欲樂(欲界)的貪;有漏是對存在(色界、無色界)的貪;見漏是邪見;無明漏是指對叁界的無明。斷除諸漏就稱爲無漏,既是阿拉漢的境界。

  ②有關沙利子向佛陀道別的詳細情形,請見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1)《佛法大將沙利子·神通大師馬哈摩嘎喇那》,頁139-143.

  ③那時,佛陀如此思維:「若我不告弟子,不教示諸比庫而入滅者,與我不相應。我今依堅強之精進,忍耐此病,以留住彼壽命。」世尊依堅強精進,忍耐此病,于是病愈。

  ④佛陀告訴阿難達:「此大地止立于水上,水止立于風,風止立于空。阿難達!空中起吹大風時,風起則水動,此爲大地震出現之第一因、緣。」

  ⑤謹以「地」爲所緣而修地想,但少以「水」爲所緣而修水想時,此地則大震動。

  ⑥八衆:既指刹帝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四天王、叁十叁天(Tavatimsa)衆、魔衆、梵天衆。佛陀說,他以與者八種衆生相同的容貌與聲音,爲他們宣說教士,而令其歡喜。

  ⑦八勝處:八種能引發勝知勝見,以舍棄貪愛的禅定,因它是引發勝知勝見的依處,所以稱爲「勝處」,即:(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前四勝處是不淨觀,後四勝處是淨觀。

  ⑧八解脫:八種舍棄叁界煩惱束縛的禅定,即(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處解脫;(八)滅受想解脫。定力極深具足叁明六通的大阿拉漢能獲得八解脫。

  ⑨每次都在不同的地方,例如,王舍城的靈鹫山、拘律樹園、盜賊谷、以及迦藍陀竹林等處。

  ⑩阿羅邏迦蘭(Alara Kalama):當時著名的數論派先驅,教示以苦行或修定爲主,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爲解脫,最終以生天爲目的。佛陀曾依阿羅邏迦蘭學習禅定,達到無所有處定。

  佛陀告訴阿難達要「勿見婦女」;若見到了,則「勿與交談」;若婦女來攀談,則「時當自警戒」,以這些原則來自處。

  人只要思念這些塔,就能使內心清淨,于身壞命終之後,生于善趣、天界。

  漢譯《大般涅槃經》說,即使阿難達保持沈默,對方也很喜歡,只有在告退時,他們才戀戀不舍,與此略有出入。「聞其說法及見默然,亦複欣悅。辭別而退,戀德情深,不能有已。二者比庫尼,叁者近事男,四者近事女,亦複如是。汝等當知,阿難達有此四奇事。」(《大正藏》卷一,頁200c)

  闡那比庫:(Channa)或古譯「車匿」,是佛陀身爲王子時代的侍從,在律中是位惡口比庫。他曾做錯事,比庫們勸他改正,他反而惡口相向,不加理會。佛陀因此製戒,若比庫犯惡行,經比庫們勸告叁次,仍不舍惡行,即犯桑喀地謝沙(sanghadisesa,古譯:僧殘)罪。

  漢譯《大般涅槃經》提到佛陀入滅前說了一首著名的偈,經文如下:「于是如來即便說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爾時如來,說此偈已,告諸比庫:汝等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複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爲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我般涅槃,其時已至。」(《大正藏》卷一,頁204c)

  這首偈是:「一切諸有情,皆舍世諸蘊;大力正覺者,如來般涅槃。」

  這首偈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這兩首偈分別是:

  「淨滅諸貪欲,心安救濟者,得證般涅槃,牟尼寂滅時。」

  「決定心不動,善忍諸痛苦,猶如燈火滅,心解脫亦然。」

  

《第四部 佛法司庫 阿難達 第九章 佛陀最後的日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