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

  凸显阿难达与佛陀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部经是《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 Sutta,DN 16)——佛陀最后那段日子与般涅槃的记录。㈠

  这些记录传达了一种特殊的分离情感,那对阿难达来说尤其痛苦。那也是佛法衰弱的第一个小征兆,随着距离佛陀的年代愈来愈远,它会逐渐消失,直到一位新的佛陀出世为止。

  这整部经的主旨,是劝人要把握时机,修行佛法。它再度反应了阿难达的完整性格,因此我们将跟着它的脚步前进,强调以阿难达为主的那些段落。

  佛陀拯救瓦基族

  这部经的第一节是从马嘎塔国的首都王舍城开始,七年前迭瓦达答(Devadatta)试图分裂僧团,结果失败。阿迦答沙都王仍统治着马嘎塔国,巴谢那地王(Pasenadi)刚被推翻,释迦族面临悲惨的结局,阿难达的许多近亲都被杀害。

  那时,三个著名的刹帝利族——拘利族(Koliyas)、马喇族(Mallas)与瓦基族(Vajjians),住在靠近喜马拉雅山区的恒河北方,他们都独立于阿迦答沙都王之外。阿迦答沙都王想要灭掉瓦基族,将其土地并入日益茁壮的帝国中。

  佛陀无法阻止那些未进入僧团的释迦族人被消灭,他们有自己的业报要偿还,但他帮助了瓦基族,后来也间接帮助了马喇族。这是佛陀晚年时,外部的「政治」背景。此事的细节,详述如下。

  瓦基族能继续存在的七项特质

  阿迦答沙都王命令大臣禹舍(Vassakara)去找佛陀,宣布想入侵瓦基族的企图。禹舍来传达讯息时,阿难达尊者就站在佛陀背后为他摇扇。佛陀转向阿难达,问了他七个关于瓦基族生活方式与情况的问题。

  阿难达回答,瓦基族经常召开集会并和谐地商议;不会毁弃制定的国法;遵从长老的训言;不会强奸妇女;尊敬寺庙与圣地;不会撤回对道场的布施;对于一切阿拉汉与沙门都给予保护与护持。

  佛陀说,以这七项特质,人们可以预期瓦基族会兴盛,而非衰亡。佛陀先前曾给他们这七项规定。禹舍回答,这七个特质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确保此族的继续存在,只要瓦基族能继续遵守,国王就不可能征服他们,除非透过内部失和或背叛。

  禹舍信服地离开,并向国王报告,若贸然对瓦基族开战不会成功。那时的印度人对具有心灵力量者有很大的信心,因此道德优越的暗示就足以阻止一场战争。一直到后来,在佛陀入灭后,国王才可能侵入瓦基族,因为那时他们已背弃了完善的道德。

  使僧团兴盛的七项告诫

  佛陀曾以这高度政治性的讨论作为教育的机会,他请阿难达召集当地所有比库,给他们能使僧团兴盛的七项告诫:

  比库们应经常聚会;并和合地尽力于僧团的职务;他们不应制定新的律法,而应遵守已制定的律法;他们应尊敬赞叹的长老,并听受其忠告;他们应抗拒渴爱;乐住林野(aranna);并随时保持正念。那么,志同道合者就会被吸引前来,那些已在过清净生活者也能安住。

  在佛陀对比库们说完这些话之后,以如下精简的教法总结,它在这个故事中重复出现了许多次:

  有关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习戒成就,则定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定成就,则慧有大利益、大果报;修习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①等之诸漏解脱。

  佛陀教导阿难达自作皈依

  在这番告诫后,佛陀便展开最后的旅程。他总是前往那些想要了解佛法,或需要澄清误解,或可以阻止暴力的地方。

  在这段最后的旅程,他先朝恒河方向走到那烂陀(Nalanda),它后来成为佛教著名的教育中心。它靠近沙利子的出生地,沙利子就在出生地离开佛陀,因为他想在般涅槃前,待在此处教导母亲佛法。㈡在道别时,沙利子再次赞叹佛陀:「世尊!我对世尊有如此的信心:没有任何人拥有比世尊更高深的智慧。」②

  然后,佛陀便和比库们前往瓦基国的首都吠舍离,他曾称赞过该族的美德,而阻止阿迦答沙都王入侵。他在那里罹患重病,完全以意志力压抑疾病,因为他不想在未再次召集弟子之前辞世。③佛陀会生病,是因肉体的不圆满,但能以意志力控制疾病,则是因心灵的圆满。

  阿难达为佛陀生病而沮丧,情绪低落到无法正确地思考。他对佛陀说,只有想到佛陀不会在未给比库们一些僧团规定就般涅槃时,才稍感安慰。但佛陀却反驳他:

  阿难达!僧团还能期待从我这里多得到什么吗?我教导佛法从无内、外区别,如来绝无任何藏私。只有自认为应该领导比库僧团者,或比库僧团得依靠他者,这样的人才必须给予弟子最后的指导。但如来并无这种想法,因此他必须给予比库僧团什么指导呢?

  佛陀接着说:

  阿难达!如今我差不多八十岁了,生命已走到尽头,我只能勉强维持这个身体,就如有人维持快要瓦解的旧马车一样。我的身体只有进入安住于无相心解脱㈢时,才会自在。

  但大师随即又给了阿难达一贴良药,以对治由这些话引起的悲伤:

  因此,阿难达!要作自己的岛屿,作自己的皈依处;要以法为岛屿,以法为皈依,不要寻求其他的皈依处。

  阿难达未请佛陀继续住世

  此经的第三节是佛陀停留在吠舍离度过雨安居。

  有一天在雨后,他嘱咐阿难达拿着坐具,陪他到遮波罗(Capala)庙禅修一天。当坐在那里时,世尊看着面前的美景,提醒阿难达附近许多美丽的景点。这段乡间叙述的原因看似不明,但到后来就会变得清楚。

  阿难达受魔罗扰乱,不解佛陀的暗示

  佛陀接着说:

  任何成就四神足㈣者,都能让它们成为他的工具与基础,如果他有意愿,将能活过一劫或活满一劫。㈤如来已完成那一切,因此如果受到请求,他可以活到这劫结束。

  虽然佛陀以给予阿难达如此明显,且完全符合他期望的暗示,但阿难达并未请佛陀为了众生而慈悲住世。佛陀不只一次,而是三次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对阿难达说,但每次他都未会意。因为他的心受到魔罗蛊惑,魔王对他仍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

  过去一直都很谨慎小心的阿难达,此刻已迷失正念,这种情况先前也曾发生过,但都只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否则我们这一劫将会截然不同。是否有可能在那一刻,阿难达只沉湎于陪伴佛陀的喜悦中,因此听不进佛陀的暗示呢?也许就是贪著于陪伴佛陀,再加上诱人的黄昏与平静的森林,更加深他的贪著,以至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符合他深切期望佛陀活久一点的反应。

  如果没有魔罗的扰乱,阿难达就会请佛陀接受延长寿命的重任,而佛陀出于对世人的慈悲也会同意。但魔罗害怕无数众生会逃脱他的掌握,急于阻止此事,将历史的轨迹封存下来。这个如此戏剧化且引入联想的场景,是属于巴利经藏的神秘事件,人们可以无尽地想像它。

  魔罗提醒佛陀实践诺言

  让我们继续这件事:佛陀请阿难达离开,而开始入定,阿难达则坐在附近树下。然后魔罗出现在佛陀面前,提醒他四十年前刚觉悟后不久的一个承诺。

  当时,魔罗请佛陀般涅槃而不要传法,但佛陀回答,除非他已彻底训练与指导比库比库尼、近事男与近事女,并已妥善建立清净梵行,否则他不会般涅槃。

  然而如今,那些事都已完成,魔罗也来提醒他该是实现诺言的时候了。佛陀回答:「魔罗(mara)!你且安心,不久之后如来便会般涅槃。从现在起三个月后,如来就会般涅槃。」

  于是世尊以正念、正知,放弃继续住世的意愿,就在如此做时,大地剧烈震动,天上雷声隆隆。那是当他宣布放弃这些自然元素作为其生命基础时,它们的强烈反应。

  佛陀放弃住世的意愿

  当阿难达察觉地震与雷声时,他问佛陀这现象的原因,佛陀回答有八个原因。

  第一是当巨大力量移动的场合:④其次是当拥有神通的比库或婆罗门进入某种禅定时⑤:后六个分别是菩萨入胎、出生;如来觉悟,初转*轮,放弃继续住世意愿,以及般涅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切众生最高者的佛陀和整个宇宙之间,有多麽深的连系。

  接着,有关八众⑥、八胜处⑦与八解脱⑧的说明,似乎有些离题。表面上看来,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开示。学者们说它们会被插入经文,是因为一开始有八种地震的缘故,于是其他三个「八种」就顺势被带进来。事实上,其中有更深的连结,它们是被设计来让阿难达由浅到深逐步地深入,并让他知道佛陀正快速地趋近死亡,不会让他措手不及。

  在佛陀帮助阿难达导向觉悟之道后,他提到自己在四十五年前曾告诉魔罗,于妥善建立佛法之前,都不会般涅槃。如今魔罗出现在面前,而他也告诉魔罗只会再活三个月。因此,如今他已放弃继续住世的意愿,那就是地震的原因。

  阿难达恳求佛陀继续住世

  此时,阿难达毫不犹豫,三度恳求佛陀继续住世一整劫。但佛陀回答,最适当的请求时间已经过去。当安阿难达第三度请求时,佛陀问:「阿难达!你对如来的觉悟有信心吗?」当阿难达肯定这点时,他又问:「那么阿难达,为什么你要持续违逆如来至第三次呢?」

  然后,佛陀向阿难达说他已让机会悄悄流逝:

  这是你的过失,阿难达!你并未把握如来所给予的请佛住世的明显暗示。阿难达!如果你这么做,如来可能会两度婉拒,但第三次一定会同意。

  佛陀也提醒阿难达,不只是现在,之前已有十五次表明自己能住世一整劫,但阿难达每次都沉默不语。

  最后,佛陀又补充有关无常的告诫:

  难道从一开始我就未教导,一切我们所爱的事物都会变化、分开与离散吗?一切都会成、住、异、灭,没有任何事是不会消散的。此外,如来也不可能收回说过的话:三个月后他将会般涅槃。

  因此,他请阿难达召集当地比库前来。他劝与会大众要学习与修行觉悟之道,这他在传法期间都已教导得很清楚了,如此一来,「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快乐,出于慈悲,为了世间与人、天的良善、福祉与快乐,这个梵…

《第四部 佛法司库 阿难达 第九章 佛陀最后的日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