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通第一
在早期西方学者的眼中,许多人视佛教为基督教教条主义之外,另一个理性的选择,基本上,佛教是无宗教传统包袱的心理伦理学的实用法则。在他们的理解中,佛教的超理智面是非必要的,而在藏经与注释中,奇迹与异事是如此醒目,若不是遭到忽视,就总是被解释成是后来所添补。
佛教的超自然力
早期的佛教,确实不像基督教一样那么重视超自然事件,而坚持将奇迹从佛教中排除,则不啻是调整佛法以符合外在的标准,而非以它特有的名相来接受它。事实上,在巴利经典的经中,常提到佛陀与阿拉汉(arahant)弟子的神通,若说这些段落是后世添加的,除了个人偏见之外,很难有足够的证据。
虽然佛陀只是将神通奇迹比喻为「教导的奇迹」,但如此做并非要压抑实相,而是为了凸显它们的价值有限。然而当这些经典被整体考量时,结论就清楚地浮现,获得超自然力被视为一件正面好事,有助于提升心灵成就者的境界与完整性。
出世间神通
经典经常提到六种神通,许多阿拉汉(arahant)都拥有它们。
其中第六种的漏尽通,是出世间的证悟,烦恼永息,再也不会生起。所有的阿拉汉都有漏尽通,它是究竟解脱的保证。
世间神通
其它五种神通则都是世间的,它们包括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以及能知众生死亡与再生的天眼通。这五种神通,在佛陀教法以外精通禅定的神秘主义者与瑜伽士之间也能证到,但并不保证拥有这些成就者已达到真实清净的程度。它们不是解脱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解脱的指标。在佛经中,甚至如迭瓦达答(Devadatta)这最邪恶的比库,在修行生涯的早期就拥有这些能力,一直到他想利用它们来对付佛陀时,才失去它们。
佛陀非常了解沉迷神通者会被误导的危险,因为他们的心仍燃烧着私欲之火,潜藏着恐怖的危险,会加深我见与支配欲。但对那些已洞见「我」与「我所」的不真实,且内心充满慈悲的人而言,这些力量在弘法上则可能是有利的工具。
因此,佛陀才将这五种世间神通纳入他修行系统的「沙门果」中(DN 2),他也将它们列入持戒的利益中(MN 6)。他宣称自己完全精通这些神通,如果他愿意,便能一直活到劫末(DN 2;SN 51:10)。在佛陀般涅槃后,第一代比库弟子仍很重视五神通,将它们纳入「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中,世尊入灭后顿失依怙的僧团,即以此为选择心灵导师的标准(MN 108)。
开发心的本具光明
第六神通的漏尽通,是智慧的结果,而五种世间神通则是来自禅定的结果。在经典中,佛陀通常只在解释完四种禅定后,才介绍它们。
禅定使心净化
禅定是获得神通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透过打通气脉,转化意识的色调与清晰度,使得神通成为可能。
心在未开发的情况下,被杂染的思想与情绪所染污,本具的光明遭到遮蔽,力量也被耗尽,变得坚硬且无法工作。但借由有系统地修习四种禅定,就能使心洁白与净化。当它变得「光明、无垢、无瑕、柔软、适业①、稳固与不动摇」(DN 2)时,它就能成为强大的工具,能揭开平常被障蔽住的知识领域。如佛陀与马哈摩嘎喇那等,那些深入幽微领域的人,对时空经验的领悟会大幅提升。他们的视野会变得广大无边,超越一切边界与限制。
佛陀特别强调「四神足」(iddhipada)的修法,作为获得神通的方法。在经中它们通常有一套描述准则:
如是,比库们!有比库修习欲三摩地与胜行神足;他修习勤三摩地与胜行神足;他修习心三摩地与胜行神足;他修习观三摩地与胜行神足。
这里指出四种心理要素——欲、勤、心、观(chanda,viriya,citta,vimamsa),作为修定的主要媒介。为了确保达到禅定不只是进入平静的状态,且能做为能量储藏所,因此每一支都伴随有「胜行」(padhanasankhara,即精进)。这些力量大幅提升心灵的能量,并在适当的决心下,随时都可修习神通。
超越感官的限制
要想正确地评价神通的传统价值,必须掌握我们是透过感官在认知物质世界的事实,今日物理学家称其为能量表现,那其实只是实相经验的一小部分。在坚实可被感觉的物体对象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波动的层面,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遑论理解。
昧于这个广大的实相,偶尔有些事超出我们的理性与一致的世界图像,对我们来说,就成了神通或「奇迹」与「异象」。因为自然秩序的规律形态很少瓦解,所以我们就理所当然地将这些熟悉的形态,视为牢不可破的法则,于是坚持忽略一切超出感官限制的事物,即使当这些力量的证据清晰可辨时,也是如此。
但智者所经验到的宇宙,则比一般人所知道的大多了,他们能感知其他人无法想像的实相维度,且他们对于心法与色法根本关系的洞见,让他们能控制诸法,打破我们习以为常世界观的限制。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是最勤于修习四神足的比库,因此佛陀称他是诸弟子中神通第一(An 1:14)。当然还有其他著名的弟子拥有很高的神通技巧,但他们通常只专精一、两个领域。如阿奴卢塔(Anuruddha)比库与奢拘梨(Sakula)比库尼拥有天眼通;苏毘多(Sobhita)比库与跋陀迦比罗(Bhadda Kapilani,咖沙巴(Kassapa)之妻)比库尼拥有宿命通;娑竭陀(Sagala)比库则精通火大业处;朱腊般他嘎(Cula Panthaka)善于示现各种形象;毕陵伽婆磋(Pilindavaccha)最善于和天人沟通。然而,马哈摩嘎喇那的神通力是全面性的,其他弟子无人能及,即使连比库尼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Uppalavanna),也比不上他。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佛教典籍里所说马哈摩嘎喇那的神通。我们并不依照大家所熟悉的五神通顺序,而是指出在经典记载的插曲与轶事中,马哈摩嘎喇那展现何种神通。
他心通(读心)
有一次,在伍波萨他日(Uposatha)⑴,佛陀静静地坐在比库大众前。在每个夜间时辰,阿难达都祈请佛陀诵别解脱戒,但他一直保持沉默。最后,当黎明来临时,他只说:「这个集会是不清净的。」
于是马哈摩嘎喇那运用他的心检视所有参会大众,并看见有个坐在那里的比库是「不道德、邪恶、行为不净与可疑……内心腐败、好色与堕落。」他走向他,三度请他离开。当该名比库在第三次请求仍不离开时,马哈摩嘎喇那便抓住他的手臂,将他拖出室外,并关上门。然后他祈请世尊诵别解脱戒,因为如今大众已经再度清净。
有一次,世尊与五百名阿拉汉比库同住。当马哈摩嘎喇那加入他们时,他运用自己的心搜寻他们的心,并看见他们都是阿拉汉,已断除与解脱一切烦恼。然后僧团中的第一诗人——汪积撒(Vangisa,古译:婆耆沙、鹏耆舍)尊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便从座起,在佛陀面前以偈颂(gatha)赞叹马哈摩嘎喇那:
圣者安坐山坡上,
超越痛苦之彼岸,
侍彼弟子坐于旁,
已达涅槃三明者。
具大神通马哈摩嘎喇那,
以自心含容彼等,
并察明彼等之心,
究竟解脱无所得!⑵
还有一次,当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在独自坐禅时,他正思维如何借由四念处②而使苦灭圣道能够圆满。那时,马哈摩嘎喇那以自己的心洞见阿奴卢塔的心,便以神通出现在他面前,并请他详细描述这个修行方法(SN 52:1-2)。
天耳通(特别敏锐的听力)
有一晚,沙利子去找马哈摩嘎喇那,发现他的外表极为安详,深受感动,便问马哈摩嘎喇那此时是否住于禅境中。马哈摩嘎喇那回答他只是住在粗浅的禅境中,但他正在参与法的讨论。当被问到与谁对谈时,他回答是与世尊对谈。沙利子想起世尊此时正在遥远的沙瓦提(Savatthi)城,而他们则在王舍城。
到底是马哈摩嘎喇那以神通去佛陀那里,或佛陀来他这里呢?马哈摩嘎喇那回答都不是,他们是各自运用天眼与天耳,而以心灵的能量进行对谈。于是沙利子便赞叹马哈摩嘎喇那,拥有如此伟大的神通,如果他愿意,将能与佛陀同样活一整劫(SN 21:3)。
马哈摩嘎喇那也能以天耳听到非人、天神与阿苏罗(asura)等的声音,并从他们那里收到讯息。例如,有个阿苏罗便曾警告他要提防迭瓦达答,因为迭瓦达答正阴谋要伤害佛陀(Vin.2:185)。
天眼通(特别敏锐的透视力)
如前所述,马哈摩嘎喇那也能以天眼和远距外的佛陀接触。经典中还提到另外几次长老运用这种神通的场合。
有次沙利子正在坐禅,一个亚卡(yakkha)重击他的头部。马哈摩嘎喇那目睹这件事,他问沙利子感觉如何,沙利子并未看到这个亚卡(yakkha),他说觉得还好,只是有点头痛。于是马哈摩嘎喇那便称赞他的定力,而沙利子则称赞马哈摩嘎喇那能看到那个亚卡,而他则不能(Ud.4:4)。③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以天眼看见巴谢那地王(Pasenadi)在战场上被离车子族(Licchavi)打败,以及如何重整部队并征服他们。当马哈摩嘎喇那说出此事时,有些比库指控他吹嘘神通是犯戒的,要被逐出僧团。然而佛陀解释,马哈摩嘎喇那只是说出他所看到的事实(Vin. 3:108-9)。
最重要的是,马哈摩嘎喇那以天眼观察业报法则的运作。他一次次看见人们如何造恶业伤害自己的同胞,转生饿鬼道,并在那里承受更多痛苦,而修善与正直的人则转生到天界。他经常揭发这些事,以阐明业报法则。这些报告都收集在巴利藏经中的两部经中,一部是《饿鬼事经》(Petavattbu,共五十一则),另一本则是《天宫事经》(Vimanavattbu,共八十五则)。
由此便不难了解,…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六章 神通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