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有浅深二义:浅者,观身四大──地水火风──合成,分之四大各自有名,如执我是我,则我是四大合成;如曰四大是我,则无处无四大,亦即无处非我,既无处非我则我与非我亦不能成立,此专就生空义言。深者,实则法空义已包括其中,盖法即是物,无论何物都无自性,以皆依他起故,依众缘生依唯识现,地水火风亦复如是。四大假合之我固无有,而四大依众缘生亦无自体,无自体故其性亦空。又依唯识现者,诸法皆以不同之识而发现,此识由无始来积成亦是依他起性,了无实体。此诸法无我观,即法空观也。是故佛之说法,举一隅而反三隅,使由近推远。小乘智慧浅短,只能观身无我而不能观四大诸法无我,故法执不除。能尽明一切诸法皆是无我,则为大乘观,如地是众缘合成并无自体,则是地空观等是。
上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观成立,则二执都空,人生世界一切如幻。大乘唯识讲诸法唯识如幻,诸法如幻唯识。上无常即心观,即无常即识观;下诸法无我观,即无我如幻观。由无常即识观中可了无常即常,无我如幻观中即悟无我即我,以我者即自由义,随心运转而无障碍义,得无障碍者,以一法摄一切法,一法入一切法,互摄互入,互应互遍,以唯心识现故无障碍,于是无常即常即成常乐,无我即我即成我净,得大自在。故最深观,即自在无障碍之无我观,此妙观通初发心至成佛,人由此得达如来所证。
己三、通观五欲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第二十一章)
通观财、色、名、食、睡五欲中,此先破求名欲。世人遗名后世者,或以有大善,或以有大恶,取为鉴戒以此知名。后人专意求名,或且专积恶名,故下文以烧香为喻。盖凡夫不能明此生死,盲生盲死,尚求虚名,愚甚可怜!余文易知。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第二十二章)
此章专言财色,财色是人最贪著之物,故举喻以明之。本为五欲,此二章惟举名财色者,举三以概其余故。
己四、别诃色欲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一章、二十二章通诃五欲,此二十三章以下四章,别诃色欲,即色欲观。欲达无我观,必先离色欲,始得出家而证道果。平常所谓出家有二义:一、家财,二、家属。人心系属多半在家属家财,其束缚之固如系牢狱,故佛以此晓之。此中妻子包一切家属,舍宅包一切财产,以有三层束缚,故有三层解脱。妻子之来源起于色欲,色欲根深故妻子无远离之念。投泥自溺,喻色欲之苦,以佛说法时有狂象投泥自陷之事,此喻愈转而深也。
透得此门者,即超出第三果得第四果。盖前二果未离欲界,仍有色欲,而色界天皆是化身,始得脱离色欲,是即第三果也。但欲界中虽未能断色欲,然能时时存远离之念,即是种罗汉果,终有超出之日。通常言色界之色,并非色欲之义,是有形之义。至无色界始无形体,但依流行不断之业识,由定心执持为境。故色界已超出阴阳二性,不与欲界同量矣。然此中依佛法修行而离色欲者,可证第三果,未证第三果者仍可转世为人。在家能遵五戒戒法,至证出世果时,或出家而守比丘戒,则可进至离欲地,故曰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色欲于诸欲中为害最烈,故曰其大无外。赖有一者,言此最烈之欲,幸赖惟有一种,若尚有他欲同于色欲者,则无能为道,为道、即为出离生死之道。今人学佛而解脱甚难者,亦唯色欲,以较财欲重故,是故依佛法求出世行者,不可不加意诃之。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第二十五章)
此亦别诃色欲,随文可知。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第二十六章)
依释迦应化事迹,佛将成道时有欲界第六天天魔扰佛,欲界第六天者即他化自在天,为受用最微细胜妙五欲乐之天,有天主曰波旬,亦即主持欲界最胜妙五欲者,凡欲界众生求最胜五欲者,皆崇奉之。佛法专在出离欲界,故魔嫉之,以是献玉女于佛,然此中不必是初成佛时遇魔之事,或成佛后所遇之事。下文,即佛诃魔之辞。革囊众秽,喻人身不净。佛典中记有人已证第二果,未离妻欲,后又证第三果离于色欲,此时其妻求色欲,此人因取最美花瓶内盛众秽,语其妻曰:汝能执此瓶者则可复共欲爱;其后瓶碎秽出其妻远避,此人因晓以人身不净之意。此中经文亦复如是。因问道意者,问成道之意。得须陀洹果不必离色欲,以未出欲界天故。
未得圣果之前,以加行观慧对治烦恼,即可得解脱。此五欲观中别诃色欲观,本无须多讲;然以大乘法包二乘法,二乘法亦为大乘之初步,故不得不就凡近者谆谆教饬也。
丁六、精进度
戊一、披甲精进
己一、披甲精进行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第二十七章)
六度次序诸说不同,大乘法中有二义:一般若在后,二精进在后。华严以文殊菩萨表大乘般若智,普贤菩萨表大乘精进行,以毗卢遮那佛表大乘圆满果;由此大乘全体──境行果──圆满表现。然此大乘圆满果皆由智行二者所成,故华严中毗卢遮那无所说,而文殊普贤说法现通者义即在此。六度中般若在后者表文殊智,精进在后者表普贤行,故此中以般若精进次于最后,即华严义,谓前五度皆须精进始得也。学佛者由诵经闻法了诸法性相之诸法实相,得文字般若智;由此精进始可得普贤万行。既知此义,故学佛者以精进为主,不应贪慕轻安,宜比任何人倍加忙迫,以在自己须除烦恼,在他人须广度脱,以此同体大悲度脱众生日无暇晷,始是普贤胜行,故归结于精进度也。
精进分三,初披甲精进者,喻学佛之精进如临大敌。故法华经云:佛与众魔战,以无明烦恼皆待破除故,故曰披甲精进。即以大无畏之精神,行大勇猛之事业,所修诸行皆非躲避烦恼,乃是深入烦恼而攻破之,故曰披甲精进也。此中共七章,今初明精进行之正体。
为道者,指已发菩提心欲深入圆满觉海者而言。木喻五蕴身心报体,在水喻在六度法流水中,持此五阴之身循道而行,故曰寻流而行。两岸、喻两重障碍:一、凡夫爱物,二、外道邪见。凡夫滞物不能出离尘欲,然亦有欲脱尘修道者,以佛法难闻故,转生外道邪见;不触此岸,即触彼岸。此亦即断常二见,凡夫计断,外道计常。亦或指有空二见,凡夫情爱之见是执有,外道虚无之见是执空。故依佛法中道而行,常不触此两岸也。不为人取者,喻不落人天道。不为鬼神所遮者,言不落鬼神界。不为洄流所住者,即不堕轮回。亦不腐败者,喻精进不退。海者,喻大圆觉无上菩提海。余文依喻可知。菩萨依般若智而行精进,故华严喻文殊是童子,普贤是壮年,而毗卢是其父。此明依佛法中道而行,不落断常有空之见始得证果也。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第二十八章)
阿罗汉、离烦恼之意,通大小二乘。此中意者,通第六第七识,以皆有我法二执故。烦恼不断,是故不可信。然则何信?信圣贤所说教法,以学佛者须依佛法中道而行;一信自意,即是退堕而非精进,亦即落外道知见,触于外道知见之岸。一与色会,则触凡夫情爱之岸,皆妨道体。是故儒家云诚意,即离一切妄执之谓;依此修行,最低亦可得阿罗汉果。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第二十九章)
上章言慎勿与色会,此承其意。修菩萨行者须远离爱欲,故须作此思念,始可转恶为善。是故精进者,已成之恶当令息灭,未生之恶当令不生;已生之善助之增上,未生之善助令生长,是精进正行也。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第三十章)
此亦承上章,随文可知。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第三十一章)
此明身口意三业皆由心造,故须自心中止息,不可由身上强制。功曹者,法官,喻官若止讼,讼即不生。
偈中意者,即有我执相应恒审思量之意,是不可信之意,此意亦是由思想生。思者,即五遍行心所中之思心所。想者,即思之边际。故于此有界限分别,是由想心所生;因此边际,故想此是此法而非彼法,彼是彼法而非此法;以由思心所中活动造作,故成为恒审思量我法执之意。故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者,思心想心除我法执,不在相中直我法执,亦不由我法二执造一切业。非色亦非行者,不由想心想像故非色;不由思心造作故非行。非者、无义,即无色无行也。此章明断一切欲当由心断。
迦叶佛是释迦佛前之佛,其年代甚远,他人早已不知此偈;释迦以有三达智故,为众生说此偈。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第三十二章)
此中欲者,通一切欲。爱、即我爱,在末那识常有此爱。倘根本无我爱之爱欲,则自然无忧。有此我爱,则首忧生命之不能保存,即恒言所谓求生之欲;由此…
《四十二章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