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二章经讲录▪P7

  ..续本文上一页财、色、名、食、睡五欲缘之以起,故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如今人忧人口之增加,又忧生活之不安定,由此即生大恐怖,故须远离我爱即无忧怖矣。

  己二、披甲精进相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笫三十三章)

  此章正言披甲精进,前自第二十七章以下明披甲精进行,此明披甲精进相。

  吾人学道之正觉心,要战胜无明烦恼之心,其用力之猛,亦须如一人与万人战。苟无坚固信心,则把持不定,易为恶意所转,故举此喻明之。半路而退,喻中途转念。格斗而死,喻修行人不能奋勉,为烦恼所战胜失其菩提心。得胜而还,喻得道果。故沙门学道,应坚持其心。坚持其心者,发大愿力,坚持其菩提心也。余文易知。

  戊二、摄善精进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 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 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第三十四章)

  此明摄善精进,共二章。前披甲精进祗能除恶,此专明精进行中所成善法。明学道当以调和安适为主,急固不可,缓亦不可,如炊饭火猛缓得中,如草木荣雨露均适,学道亦然。此中迦叶佛遗教经者,依佛法言,每佛出世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期,末法之末经典全灭,故迦叶佛经本来不传,然释迦牟尼佛以大智能了知之,故传此遗教经以教沙门,亦如前偈也。迦叶、此云饮光,其光普照可吞饮日月之光故。释迦在迦叶佛时为护明菩萨,及迦叶灭度释迦成佛,故迦叶佛遗教经,释迦能传之。

  沙门夜诵经者,依沙门法上午乞食,下午听法,前半夜读诵经典,中夜养息,后夜修禅定,依是程序故曰夜诵。其声悲紧者,以佛法难修,沙门行繁,恐遂不成,以是悲切。佛本有他心通,故因其读诵而问之。此问亦不必是当夜,或是次日聚众说法时,以使自述其心容易了解,故设此问。

  依佛法出家修行,与今人离家入校无二。当求学时,可不必问家事而过学校生活,出家修行亦然,不过其目的在得圣果。一生不得圣果,则不宣停息,及至既证圣果则入世度生,如观音三十二应无所不有,无所不作,亦非必尽拘出家人迹相。然在今有在家出家之分者,以证圣果之事业远大,故出家人作为终身事业。比丘如正科生,居士如旁听生,正科生必遵学校规则,而旁听生可不必全遵正科生规则。证初果者如小学毕业,证二果者如中学毕业,证阿罗汉果者如大学毕业。此经专为沙门说法,故每云沙门也。问答寓意,随文可知。

  其行既退罪必加者,以由自退故,于佛法便生毁谤,他人见其谤法更不精进,故其过比未学人加增一等。

  身离疲劳,意离悲恼,心即调适。急则由反动而退,缓则由怠惰而退,故须调适也。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第三十五章)

  此亦言摄善精进。滓喻五阴,由凡夫至菩萨皆五阴诸法;众生五阴诸法是垢染五阴诸法,佛菩萨五阴诸法是清净五阴诸法。如铁之精粗不同,故以为喻。学道者,以了解佛法为主,由解生观,由观生行;解行之心能将众生垢染五阴之心,锻炼使成清净五阴之心,即如炼矿技师能锻炼铁成器也。

  戊三、利乐精进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第三十六章)

  此章明利乐精进。三界众生种类极多,以人数较众生仍在少数,再通三恶趣则人更居少数,是故离恶道得为人难。同生为人,依业报关系分为男女,男子能作种种事业而女子不能,故去女即男难。既生为男,眼耳鼻舌身意皆复完全,此又福报殊胜。此中中国者,表有圣贤教法之国,然不必是世出世间兼具之法。佛世者,亦不必是释迦住世之时,凡正法、像法、末法三期有佛法流通于世者,皆是佛世。道者,通佛菩萨之证道者而言。兴信心难者,未生信心,语以佛法如水浇石;生信心者,如水遇土,故曰兴信心难。兴信心者,以受三归五戒为主,即确定信心之表示。发菩提心者,即发心度无量之众生,断无尽之烦恼,学无量之法门,证无上之菩提,此时即得入菩萨地;及至现证佛果,则更无可修,更无可证,是即圆满涅槃,故曰无修无证难也。

  丙三、明急戒乘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第三十七章)

  此中戒者,戒行;乘者,定慧。乘戒齐进,大乘行始能成就。通常天资高明之人,每以持戒为愚夫愚妇之事,然不持戒,则七支恶业不能除尽,故必以持戒为主也。

  戒即佛之法身,能持戒者则自身即是佛身,故曰忆念吾戒,必得道果。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第三十八章)

  前言无常观无我观,二者中无常观尤切,故佛以此问于沙门。此答者已闻佛说无常法,故答数日间,然由此即证明其于无常观尚未明了。答饭食间者,似进一步矣,仍未能观察细微,故佛皆不许。出气为呼,入气为吸,一息不入便成隔世,以此证明人生无常;故须时时观照,能观照则可常契于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亦即此义。

  乙四、信教解理修行

  丙一、信教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第三十九章)

  前来明三乘共教行果,五乘善恶通义,大乘不共胜行,皆别明其行果。此下三章,总明证果之法,言能信此教,能解此理,能修此行,则可得阿罗汉果乃至佛果,否则无所受益。此第三十九章即明佛所开示之教法。此中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者,以学佛者于佛所言说必真确信任,能信任则能顺之而行,故曰信顺。佛所言说所以应信顺者,以佛说即是圆满无上智所明一切法之真实相故,此一义也。复次、佛于世界一无所求,其说法非欲得世间之恭敬,亦非为名利,为哀愍众生之大悲心而说此法,故均可信。依此教法可开大智慧,成大福德。食蜜中边皆甜者,喻无粗无细,无浅无深,无高无低,无广无略,无非妙义,能依之修行皆可得无上佛果,如一盂之蜜,中边皆为甜味。即此四十二章中之一章一句,苟能信受即受用无穷,以佛所言说皆实义故。

  丙二、解理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第四十章)

  此章明解理。修行首重明理,以正当理解而起之修行始为正行。此中身者,包身口二者而言。今人修行,或礼拜、或打坐,此即身行道。或念佛、或诵经,此即口行道。然但身口有行,心不相应皆同虚设。故此章明修行以心道为主,否则如彼磨牛,以布幂眼,身虽行道茫不知其所之。若是则身行礼拜,仅若米碓之低昂;口诵经文,俨同风林之虚籁,大不可也。故礼拜时须作观想,诵经时亦应随文入观;即或布施亦必尽泯人我之见,观照自他皆由诸法因缘所生,皆唯识变。明此理解,行此观照,则行道所依皆已了解,至真能明理行心道时,即安坐不动已是行道。然此解理观照非由外求,即依前信教所生,以佛理不离圣教故。佛教中无论何宗,莫不以明理为主,尤在禅宗,不以得定为本而以开悟为归,则以欲得正见须由妙悟故也。

  丙三、修行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古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第四十一章)

  此章明修行。此中为道者,为出世道。如牛负重,喻义三重:一、为道者未解脱生死烦恼之前,则所负为烦恼;二、已发菩提心而未能普度众生,则所负是众生;三、如未解圣理,未证圣行,则所负是圣教。深泥、喻烦恼生死海,在未断烦恼,未度众生,未证圣智之前,虽极疲劳不敢耽于安逸。已出淤泥,喻已得度,以此时自身智力已足退无明烦恼故。苏息,喻安乐,言学佛者能信教明理精进修行,则可得大觉悟证大涅槃。而害此大觉之心者,厥维爱欲,故沙门当作如是观。直心者,即不敢左右顾视,一心念道,如是可以免苦。此中苦者,是劳而不安之意。恒人每作一劳永逸之想,但不可能;即令造福升天暂得安乐,然而业终报尽仍入苦涂。是故苦有二义:一、三界分段生死苦;二、三乘变易生死苦。以是义故,未证佛果总须直道而行,圆觉现前始脱苦耳。

  甲三、统结分

  佛言:吾视侯王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第四十二章)

  此章总结全经。前第一章以佛成道起,此末一章即以佛智观察法界归结。于中分二:一、自佛言如涂足油,明以佛智观世间法;二、自视方便门至如四时木,明以佛智观出世间法。

  初以佛智观世间法: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乃至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者,以佛智已无一切分别相,无所爱著故。诃子,即芥子,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者,以一切大小唯是假相故。阿耨池,是雪山上之池,为众水之源。涂足油者,古天竺蛇虫蕃殖,人往往为所伤,故涂油于足以御之。此亦言大小本无实相。

  次以佛智观出世间法:方便门者,方便利生法门,此法门虽如宝聚,然是幻化,至究竟涅槃始是真实。但在佛智,无论幻法真法一切圆满,了无所用,故观一切世间法如是。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者,以佛已得无上道,究竟无所得故,如梦金帛醒即空无。视佛道如眼前花者,以佛道本无可说,今尚有所说者,不过假为方便说无所说,所谓度梦中之众生,作空花之佛事,即是此义。须弥、此云妙高,是世界中心之山,不易动摇,故以为喻。视涅槃如昼夕寤者,如夕寐而昼寤,乃由黑暗转现光明,故佛悟涅槃如大梦觉,如莲花开,亦即此意。六龙舞者,首尾倒正了无可指,无时不正,即无时不倒,众生以妄心分别计度故有倒正,佛智观之实无可指。视平等如一真地者,不平亦由分别生,然以佛法视外道,固佛法是正见,外道是邪见;即以大乘视小乘,小乘亦是我见;即进至菩萨,未证佛果仍不免存少分我见;然以佛智观之。一切法本无邪正,故以真平等心遇之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者,四时木喻荣枯代谢,佛法本应众生心念而生,随世所需遇缘兴显,如四时木荣谢有时,而传衍无尽。即如今番所讲四十二章经固已圆满,而在此圆满中即已种来日之缘。法会大众果能以此四十二章经为钥,进叩三藏十二部经典之门,则由信生解,由解起行,佛法流传永世不尽矣。

  

  

《四十二章经讲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