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离世间品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能证得无恐怖法一节,说在家之人不能究竟离去恐怖,因他常为世俗之所牵攀,昼夜分扰其心,虽善心亦终不能免欲染之所缠缚,所以不能离恐怖。第二、从过去菩萨至得无恐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节,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之诸大菩萨,能断除种种恐怖;其所以能断除种种恐怖者,即是能远离五欲之家而处于清净阿兰若地,以收束其心而求于佛果菩提。第三、从汝等当知至究竟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文,说明今智光菩萨等修学三世菩萨住阿兰若离恐怖之法,即是调伏身心,使五根不发生六识,攀缘六尘以流转生死。必要调摄其心,使此万念纷纭之心而归为一念,如是一念相续不断,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渐次离去三界有漏生死之法,以至于究竟离去一切恐怖,究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不究竟成佛,则终是堕落于生死恐怖之中而不能出离。唯有出家菩萨,远离尘俗而处于清静兰若,息诸妄想分别而究竟成佛,始能离一切恐怖,否则终不能远离恐怖者也。

  丑三 出恐怖本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一切恐怖著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

  上面指出远离恐怖之处所,现在指出恐怖之根本。因恐怖无量,必须穷其根本,若根本除则枝末自易断除。故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处,即应常观察。思维下,举出恐怖之根本。此中世间一切恐怖皆从我生者,即是总举一切恐怖皆以我为根本,假使我空则便能远离一切恐怖。所谓我者,不过是五蕴之假体,但众生不知妄认为我,既妄认为我,便执著为我及生我爱与妄想分别,乃至生出一切烦恼,此中所举恐怖之根本,有十余种之数,约其性质相同者而归纳之,即便是以我为根本。由有我故便生执著,则有我见发生;既由我见,又生出我爱以为上首,及我之妄想分别。兹为明了起见,列表如下:

  一切恐怖皆从我生─────────我

  一切恐怖著我我故─────────我见、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我

  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想生故─────────我想

  一切恐怖我见生故─────────我见

  一切恐怖我为住处─────────我

  一切恐怖因我生故─────────我

  一切恐怖分别生故─────────我见、我想

  一切恐怖烦恼生故─────────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爱(贪)

  上所明即是一切烦恼由爱而生,以爱为上首,以我见、我想为副助;而我爱、我见、我想,又以我为根本。若能明此,即知一切恐怖之本胥在于我,我无则恐怖亦无。仔细思之,的确如是。平常胆大而对于生死不生惧畏之人,不过是意识所熏成之习气,而他之根本仍是有所恐怖;如打仗遇危险而不惧,不过习惯之养成,并不是离去恐怖。若果真离去恐怖,不特一切凡夫不能,即是三果之圣人于入灭定时、遇到忽击大雷之时,尚不能免去惊骇而生我之恐怖,若要离去此恐怖,即是成唯识论所谓阿罗汉与八地以上之菩萨,第七末那不执为我,始能无有恐怖。否则、皆在恐怖我执之中。由此、则知一切恐怖皆由于有我也。

  丑四 结应离执

  “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舍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何以故?若有我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依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

  上明世间一切恐怖,皆由于我我所执;今于明得一切恐怖不外乎我我所执之后,要于此阿兰若中离去我我所执,此中大略可以四种意义明之。第一、总明我法二执,谓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清静之处,尚不能离去我法二执,则便与住阿兰若之本旨相违。盖住阿兰若之本旨,即是求证佛果菩提,求佛果菩提即要离去我我所执。今既不能离去我我所执,则便同于山中之野兽,不如还住白衣之屋舍,何必出家修行耶?第二、即正明我执。此中所云我相者,即是五蕴身和合之假相,即是我之总名,为有情虚妄分别而计执者。补特伽罗相者,即是“数取趣相”,数数取得六道之相,从此趣而趋于他趣,即是从此一身而到他身,若人、若畜生、若天等。虽数转变而忽此忽彼,但有此忽此忽彼之自体,即以此忽此忽彼之自体而分别计执为补特伽罗,即是我相之别名。此经但举二种我相,在他经论有知者、见者、士夫等种种我相之不同,后当明之。第三、结上之我执而起下之法执。此中之我执,即成唯识论所谓:“有情、命者、预流、一来等”。我所与法见,即成唯识论所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然此中是说若有我法二执,则不应住于阿兰若处也。第四、别明法执,此中所云四颠倒执者,即凡夫于无常之法而执为常,于无乐、无我、无净之法,而执为乐、为我、为净,所以名之为四颠倒执。涅槃相者,即说修学之人,执著有涅槃所依及涅槃证得,即是涅槃之相。烦恼相者,即是执著我我所相,由执我我所相故而生诸烦恼。要之,此中是说有四颠倒执,固不能住于阿兰若,即是有涅槃相之执,尚不能住于阿兰若,何况于阿兰若而起诸烦恼相耶!

  癸二 观阿兰若功德

  子一 示当住阿兰若相

  “汝等谛听!若有不著一切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舍一切诸恐怖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于诸烦恼得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得成就涅槃因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善修行四无垢性,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具足多闻有智慧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修行三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永断能缚烦恼结者,应当安任阿兰若处。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所作已办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舍诸重担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住阿兰若相者,即是住于阿兰若所应持之态度。前结应离执一科,即是不应住阿兰若之态度,因他我我所执尚未舍离,则便违于住阿兰若之本旨。今是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态度,此中可以二段而明之:第一段,可说泛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条件、可有七种条件:第一,不著一切相,便有住阿兰若之资格。因不著我种种相、法种种相,则便于我法皆不可得,如是则便住无所得之心。第二、若心调柔无有诤论,调柔即是调伏烦恼之心而柔顺于出世之道,无有诤论即是安住于定心而不与六尘诸缘诤论──即不缘六尘等法,盖诤论即生烦恼之过失也。第三、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即是不著于世俗境界。第四、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即是不依止于五尘及其他法。第五、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即是于止观中观一切法无二无别。第六、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即是于行住坐卧,皆与心相应而使自心安乐。第七、能舍一切诸恐怖,即是舍离上面所举出之诸恐怖法。第二段,可说是总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条件,此中举出之条件有十一种:第一、于诸烦恼得解脱者,此就最低限度能对治烦恼言,若真解脱要在见道位,究竟解脱烦恼必须在佛果位。故今从对治言,即地前亦可方便解脱烦恼。第二、成就涅槃因者,即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者。第三、善能修行四无垢性,即是修习无垢性品中不贪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之四法。第四、少欲知足,其性质略与四无垢性相同。第五、具足多闻智慧,即是具足闻、思、修慧。第六、能修三解脱者,即是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或三空。第七、永断能缚烦恼结者,此是就渐渐对治烦恼而至于极言,与前解脱烦恼稍别,彼是直就解脱而言。第八、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即是能谛审观察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等法。第九、所作已办者,即是二乘人究竟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于免离生死所应作之事已办毕,再不流转生死故。第十、舍诸重担者,即是解脱烦恼,因烦恼未除则如重担之负于身,今烦恼既除则身心皆得轻安自在。第十一、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即是于见道位通达诸法真实如如之深妙理体。若于上之各种条件,能具足一种、二种乃至齐具,即得住于阿兰若处;否则、等于山中之野兽,或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之为愈也。

  子二 示正住阿兰若行

  丑一 不生一切分别心观

  “汝等当知!阿兰若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生阿兰若,曾无恐怖亦无分别;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亦复如是,观自身心犹如枯树、墙壁、瓦砾等无有异,于一切法无有分别。我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由善恶因随业受报。是身无常速起速灭,是身虚假终不久停。如是身中无我我所,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有见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如彼树木无有恐怖。时诸菩萨得大安乐无畏生处,是名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出家菩萨于阿兰若处修学佛道,于一切诸法不应起分别之心,即华严经所谓“不于其处起分别,是故此中最吉祥”也。此中略可以三段说明之:第一、即是乐远离行菩萨告智光等菩萨住阿兰若修观之方法,其方法谓住于阿兰若者,观本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离世间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