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目标,它随推度心之后生起;在推度心检查该目标之后,它再鉴别之。在意门心路过程里,此心则实行另一种作用,即转向呈现于意门的目标。当它扮演这角色时则名为意门转向心。
眼识:眼识依靠眼净色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与立刻地看及识知颜色。五识的其他四识也依靠各别的净色而生起;它们的作用也只是纯粹识知各自的目标,即听声音、嗅气味、尝味道、感受触觉。领受心:当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例如颜色撞击眼根时,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转向该目标的转向心,随后生起的是看该颜色的眼识;这看的动作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紧接而起的,是领受眼识刚看过的目标之心,这即是领受心;它是由产生该眼识的同一个业所产生。
推度心:这是另一个无因果报心;它紧随领受心之后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检查刚受到五识之一识与领受心识知的目标。领受心与推度心只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而且都是属于过去业的果报。确定心:此心即是意门转向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它的作用是确定目标。
速行心:直译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这是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个同样的心)执行,快速地跑向目标以识知它。在道德的角度,这速行阶段最为重要,因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这阶段生起。
彼所缘心:直译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缘,而代表缘取之前速行已识知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当五门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或意门的目标是清晰所缘时,这种作用即会在速行的阶段之后,实行两个心识刹那。但当目标并不明显或不清晰,以及当心路过程并不属于欲界时,这种作用即完全不会产生。在彼所缘之后,或当彼所缘没发生时即是在速行之后,心流即会再度沉入有分。
离心路过程心:心路过程是心流活跃的一面,而离心路过程心则是不活跃的心,它包括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结生心: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刹那。
有分心:巴利文意是生命(有)的成份或因素,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有分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的空隙里,出现无数次。
死亡心: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个心,是一世的终结。此心与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种心,也同样是离心路过程心,属于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它与后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作用不同,即执行死亡。
涅槃:在巴利文词源学方面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是完全出世间的,而且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涅槃被称为空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欲界心:欲的意义包含(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乐;(二)所欲,即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五欲的对象。欲地是欲生存地;包括十一界,即四恶道、人间与六欲界天。欲界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现于欲地之心,尽管它们也能够在其他地里生起。色界心:是与色界地相关之心或属于名为色禅的禅那心。在色地并没有粗显的色法,而只有极其微细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须证得禅那,一种从修定中获得的高等成就。一般上色禅是通过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如地遍、身体的部份等等。依靠这类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即称为色界心。无色界心:是与无色界地相关之心,或属于名为无色禅的禅那心。在修习禅定以获得超越色禅的无色禅时,禅修者必须弃除一切与色法有关的目标,而专注于无色法目标,如无边虚空等等。依靠这类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即称为无色界心。
出世间心:出世间心是超越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及证入涅槃:苦的止息、烦恼的灭尽。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拉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与果心。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槃。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诸烦恼;果心的作用是体验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须陀洹道心: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河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间八圣道分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槃。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断除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二)对三宝的怀疑;(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趣向解脱(戒禁取)。它也断除了一切足以导致投生四恶道的贪嗔痴,而且永远地根除了其他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贪欲和嗔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道心: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四果阿拉汉,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嗔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嗔根心。
阿拉汉道心: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烦恼敌。阿拉汉道心是令人直接证得阿拉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骄慢、掉举、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相应贪根心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圣果心:每一个圣道心都会令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其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圣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是出世间圣道之果。
对于阐释任何究竟法,巴利论师采用四种鉴别法以区别之:一、相,它的特相;二、作用(亦作味),它所执行的任务或所获得的成就;三、现起,它呈现于禅修者体验的方式;四、近因,它直接依靠的近缘。
心的特相是识知目标。其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因为它领导诸心所,也时常由它们陪伴。其现起是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里,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其近因是名色(精神与物质),因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与色法地单独生起。诸心有多种呈现方式,但都有同一个相:识知目标(所缘)。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意识,实际上是一连串刹那生灭的心,极迅速地相续生灭,以致我们不能察觉它们是个别不同的心。
因/根:在经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达广义的原因。它与缘是同义词,且常连成一词;它代表任何作为其他事物的因之法。
善心:是与善因──无贪、无嗔;或无贪、无嗔、无痴(慧)──相应的心。这类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以及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不善心:是与不善因──痴;或贪与痴;或嗔与痴──相应的心。这类心称为不善是因为它们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果报心: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唯作心:这类心非业、亦非果报。它虽涉及心识活动,但此活动并没有造业,因此不能产生果报。
心:诸论师以三方面诠释心:造作者、工具、活动。(一)作为造作者,心是识知目标者。(二)作为工具,与心相应的心所通过心而得以识知目标。(三)作为活动,心纯粹只是识知的过程。心所: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係就有如国王与大臣。一切心所共有之相如下:(一)与心同生;(二)与心同灭;(三)与心缘取同一目标;(四)与心拥有同一依处。
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
4波罗夷、13僧残、30偷兰遮、92波逸提、4应悔波罗提提舍尼、75恶作、7恶说。28色法: 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女根、男根、心所依处、命根、段食、空界、身表、语表、色轻快、色柔软、色适业、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52心所: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喜、欲、胜解、精进、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慢、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心轻快、身柔软、心柔软、身适业、心适业、身练达、心练达、身正直、心正直、正语、正业、正命、悲、(随)喜、慧根。89心: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果报心三六,唯作心二十。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无色界十二,出世间心八。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这八类心名为贪俱。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忧俱嗔恚相应有行。舍俱疑相应;舍俱掉举相应;这两种心名为纯粹涉及痴。如是总结有十二不善心。眼识与舍俱行,耳识、鼻识、舌识亦如是;身识与苦俱行;领受、推度与舍俱行。此七心名为不善果报心。眼识与舍俱行,耳识、鼻识、舌识亦如是;身识与乐俱行;领受、推度与舍俱行;推度与悦俱行;此八心名为善果报无因心。舍俱五门转向心和意门转向心;悦俱阿拉汉生笑心。这三种名为无因唯作心。
《巴利名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