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名相▪P13

  ..續本文上一頁的目標,它隨推度心之後生起;在推度心檢查該目標之後,它再鑒別之。在意門心路過程裏,此心則實行另一種作用,即轉向呈現于意門的目標。當它扮演這角色時則名爲意門轉向心。

  眼識:眼識依靠眼淨色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與立刻地看及識知顔色。五識的其他四識也依靠各別的淨色而生起;它們的作用也只是純粹識知各自的目標,即聽聲音、嗅氣味、嘗味道、感受觸覺。領受心:當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例如顔色撞擊眼根時,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轉向該目標的轉向心,隨後生起的是看該顔色的眼識;這看的動作只維持一個心識刹那,緊接而起的,是領受眼識剛看過的目標之心,這即是領受心;它是由産生該眼識的同一個業所産生。

  推度心:這是另一個無因果報心;它緊隨領受心之後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檢查剛受到五識之一識與領受心識知的目標。領受心與推度心只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生起,而且都是屬于過去業的果報。確定心:此心即是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裏它的作用是確定目標。

  速行心:直譯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過程裏,這是確定之後的心識作用,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個同樣的心)執行,快速地跑向目標以識知它。在道德的角度,這速行階段最爲重要,因爲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這階段生起。

  彼所緣心:直譯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緣,而代表緣取之前速行已識知的目標爲自己的目標。在欲界心路過程裏,當五門的目標是極大所緣或意門的目標是清晰所緣時,這種作用即會在速行的階段之後,實行兩個心識刹那。但當目標並不明顯或不清晰,以及當心路過程並不屬于欲界時,這種作用即完全不會産生。在彼所緣之後,或當彼所緣沒發生時即是在速行之後,心流即會再度沈入有分。

  離心路過程心:心路過程是心流活躍的一面,而離心路過程心則是不活躍的心,它包括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結生心:在投生那一刻執行的作用名爲結生,因爲它把新一生與前世連接起來。執行這作用的結生心在每一世裏都只出現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刹那。

  有分心:巴利文意是生命(有)的成份或因素,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于每一刹那中生滅,最爲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有分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的空隙裏,出現無數次。

  死亡心: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後一個心,是一世的終結。此心與結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種心,也同樣是離心路過程心,屬于心路過程之外的心。它與後兩者的差別只在于作用不同,即執行死亡。

  涅槃:在巴利文詞源學方面意爲「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是完全出世間的,而且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爲世間的無爲不死界。涅槃被稱爲空是因爲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爲它毫無一切有爲法;被稱爲無相是因爲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爲它毫無一切有爲法之相;被稱爲無願是因爲它毫無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爲它毫無渴愛之欲。

  欲界心:欲的意義包含(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樂;(二)所欲,即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五欲的對象。欲地是欲生存地;包括十一界,即四惡道、人間與六欲界天。欲界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現于欲地之心,盡管它們也能夠在其他地裏生起。色界心:是與色界地相關之心或屬于名爲色禅的禅那心。在色地並沒有粗顯的色法,而只有極其微細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須證得禅那,一種從修定中獲得的高等成就。一般上色禅是通過專注于色法目標而得,如地遍、身體的部份等等。依靠這類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即稱爲色界心。無色界心:是與無色界地相關之心,或屬于名爲無色禅的禅那心。在修習禅定以獲得超越色禅的無色禅時,禅修者必須棄除一切與色法有關的目標,而專注于無色法目標,如無邊虛空等等。依靠這類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即稱爲無色界心。

  出世間心:出世間心是超越由五取蘊組成的世間之心。此心導向脫離生死輪回及證入涅槃:苦的止息、煩惱的滅盡。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這些心屬于證悟的四個層次:一、須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還);叁、阿那含(不還);四、阿拉漢。每一層次皆有兩種心:道心與果心。一切出世間心所緣取的目標,都是無爲究竟界,即涅槃。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別爲道心與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斷除(或永遠地減弱)諸煩惱;果心的作用是體驗相符的道心所帶來的某種程度解脫。道心是善心;果心則是果報心。

  須陀洹道心:進入趣向解脫的不退轉之道是爲入流,而體驗此道之心則名爲入流道心或須陀洹道心。「流」(音譯:須陀)即是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河河之水不斷地從喜瑪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間八聖道分亦從正見之生起,不斷地流向證悟涅槃。須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斷除首叁結:(一)身見或我見;(二)對叁寶的懷疑;(叁)執著地相信實行儀式能趣向解脫(戒禁取)。它也斷除了一切足以導致投生四惡道的貪嗔癡,而且永遠地根除了其他五心,即四個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以及與疑相應的癡根心。已證得入流者肯定會在最多七世的時間內證得最終的解脫,而且肯定不會投生至任何惡道。

  斯陀含道心:此心是與八聖道相應而屬于一還界之心。此心沒有斷除任何「結」,但滅除了較粗的貪欲和嗔恚。已達到此境者最多只會再回到人間一次即證得最終的解脫。阿那含道心:已證得第叁道者將不會再次投生到欲界。若這類人在今世不能證得四果阿拉漢,他即會在來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證得最終的解脫。阿那含(不還)道心斷除了欲欲與嗔恚二結,也永遠地根除了兩個嗔根心。

  阿拉漢道心:已完全解脫者;他已破除煩惱敵。阿拉漢道心是令人直接證得阿拉漢果、完全解脫的心。此心徹底斷除了五個微細「結」,即對色界生命之欲求、對無色界生命之欲求、驕慢、掉舉、無明。它也斷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個邪見不相應貪根心及一個掉舉相應癡根心。

  聖果心:每一個聖道心都會令與之相符的果心,自動地緊接其後在同一心路過程裏生起。過後,當聖弟子進入果定時,聖果心即會連續地生起許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屬于果報心,是出世間聖道之果。

  對于闡釋任何究竟法,巴利論師采用四種鑒別法以區別之:一、相,它的特相;二、作用(亦作味),它所執行的任務或所獲得的成就;叁、現起,它呈現于禅修者體驗的方式;四、近因,它直接依靠的近緣。

  心的特相是識知目標。其作用是作爲諸心所的前導者,因爲它領導諸心所,也時常由它們陪伴。其現起是呈現于禅修者的體驗裏,爲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其近因是名色(精神與物質),因爲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地單獨生起。諸心有多種呈現方式,但都有同一個相:識知目標(所緣)。我們一般所認爲的意識,實際上是一連串刹那生滅的心,極迅速地相續生滅,以致我們不能察覺它們是個別不同的心。

  因/根:在經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達廣義的原因。它與緣是同義詞,且常連成一詞;它代表任何作爲其他事物的因之法。

  善心:是與善因──無貪、無嗔;或無貪、無嗔、無癡(慧)──相應的心。這類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無可指責的以及會帶來愉悅的果報。

  不善心:是與不善因──癡;或貪與癡;或嗔與癡──相應的心。這類心稱爲不善是因爲它們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應受指責以及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果報心:善心與不善心兩者是「業」。緣于業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報心;它包括善業與不善業的果報。應明白在此所指的業與果報兩者,皆是純粹屬于精神方面的。業是與善心或不善心相應的思心所;其果報是其他體驗成熟之業的心。

  唯作心:這類心非業、亦非果報。它雖涉及心識活動,但此活動並沒有造業,因此不能産生果報。

  心:諸論師以叁方面诠釋心:造作者、工具、活動。(一)作爲造作者,心是識知目標者。(二)作爲工具,與心相應的心所通過心而得以識知目標。(叁)作爲活動,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心所:諸心所是與心同時發生的名法,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來協助心全面地識知目標。心所不能不與心同時生起,心也不能脫離心所而單獨生起。雖然這兩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賴,但心是識知的主要成份。心與心所之間的關係就有如國王與大臣。一切心所共有之相如下:(一)與心同生;(二)與心同滅;(叁)與心緣取同一目標;(四)與心擁有同一依處。

  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于每一刹那中生滅;最爲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當某個目標撞擊根門時,有分心即會被中止,而活躍的心路過程也就生起,以識知該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有分心就會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發生爲止。如此,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刹那裏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于兩個心識刹那。

  4波羅夷、13僧殘、30偷蘭遮、92波逸提、4應悔波羅提提舍尼、75惡作、7惡說。28色法: 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男根、心所依處、命根、段食、空界、身表、語表、色輕快、色柔軟、色適業、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52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喜、欲、勝解、精進、癡、無慚、無愧、掉舉、貪、邪見、慢、嗔、嫉、悭、惡作、昏沈、睡眠、疑、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心輕快、身柔軟、心柔軟、身適業、心適業、身練達、心練達、身正直、心正直、正語、正業、正命、悲、(隨)喜、慧根。89心: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果報心叁六,唯作心二十。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無色界十二,出世間心八。1.悅俱邪見相應無行;2.悅俱邪見相應有行;3.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4.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5.舍俱邪見相應無行;6.舍俱邪見相應有行;7.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8.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這八類心名爲貪俱。憂俱嗔恚相應無行;憂俱嗔恚相應有行。舍俱疑相應;舍俱掉舉相應;這兩種心名爲純粹涉及癡。如是總結有十二不善心。眼識與舍俱行,耳識、鼻識、舌識亦如是;身識與苦俱行;領受、推度與舍俱行。此七心名爲不善果報心。眼識與舍俱行,耳識、鼻識、舌識亦如是;身識與樂俱行;領受、推度與舍俱行;推度與悅俱行;此八心名爲善果報無因心。舍俱五門轉向心和意門轉向心;悅俱阿拉漢生笑心。這叁種名爲無因唯作心。

  

  

《巴利名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