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酷相对。喜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态度及协助去除对他人成就的妒嫉与不满。舍:属于梵住的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与偏爱及反感相对。
七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戒清净/四种遍清净戒: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这是依比丘之戒而说的。别解脱律仪戒:别解脱是比丘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轻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条戒。完全遵守别解脱则被称为「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是指以正念防护诸根,在遇到外缘时,不让心执取可喜所缘,也不让心排斥不可喜所缘。活命遍净戒:是有关比丘获取生活必须品的方式。他不应以不适合比丘的方式获取必须品。资具依止戒:是指比丘必须在用衣、食、住、药四种资具或必须品之前、当时与之后适当地省察运用它们的正确, 目的。心清净:包含了两种定,即近行定与安止定。见清净:依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辨识名色。见清净因为能协助人们清除「永恆之我」的邪见而得其名。通过辨识所谓的人只是在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组合,在它们之内或背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即会达到这阶段的清净。这阶段也名为「名色分别智」,因为是依名色法的特相等分别它们。
度疑清净:辨识那些名色法的诸缘。通过缘起之智,禅修者辨识现在的名色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万能之神所造或因灵魂而有,而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而生起。他也运用相同的法则辨识过去与未来名色法的诸缘。这阶段也名为缘摄受智。道非道智见清淨:通过辨识光明等观之染为进展的障碍而得以分辨道与非道之特相。思惟智:即以观照名色法三相修观的阶段。首先禅修者必须把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色法都归纳于色蕴,同样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与识归纳于各自的蕴,即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然后观照归纳为五蕴等的行法之三相。一切行法都有以下三相:一、「坏灭而无常」,因为它们在生起之处即遭受坏灭,而没有转变为其他法或有所遗留;二、「可畏而苦」,因为一切无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三、「无实质而无我」,因为它们没有我、实质或主宰者。
生灭随观智:观照诸行法生灭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时;灭是指变易、毁坏与消失之时。依缘修习生灭智是指禅修者观照诸行如何由于它们的诸缘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们的诸缘灭尽而灭尽。依刹那修习生灭智是指观照诸行法的刹那生灭。生灭智有两个阶段。在未成熟的生灭智阶段,当观照力提昇时,十种观之染即可能会生起于禅修者。他可能会看到从其身发射出极亮的光明。他也可能会体验到从所未有极强的喜、轻安与乐。其胜解与策励增长、智趋向成熟、念变得稳定及舍变得不受动摇。他也可能会对这些体验生起了微细的欲,即享受与执着这些体验。分辨道与非道之特相:当禅修者体验上述首九种殊胜的经验时,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达到出世间道果,也就可能会停止进展,而只是享受那些体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执着它们。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将会知道这些体验只是成熟的观智的副产品,会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继续提昇其观禅之修习,而不会执着它们。分辨十种观之染为非道,观禅是道的能力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当他如此脱离那些进展的障碍而继续修行时,证得了有关三相的一系列观智,即从生灭智直至随顺智,这九种观智名为行道智见清淨。以下是这九种观智:生灭智(成熟阶段):这与观之染生起之前的观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观之染以后,它变得成熟、更强及敏锐。坏灭智:当禅修者的观智变得敏锐时,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观照它们的坏灭,这即是坏灭智。怖畏智:当禅修者观照三世行法的坏灭时,觉知在一切生存地裡不断坏灭的这些行法是可畏的。
过患智:通过觉知一切行法为可畏,禅修者照见它们为毫无实质、不圆满、毫无可取而只有过患,也明瞭只有无生无灭的无为法才是安全的。厌离智:当知见一切行法的过患之后,他对它们感到厌离,不再乐于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欲解脱智:这是在观照时生起欲脱离一切行法之愿。审察智:为了脱离诸行法,禅修者再以种种方法观照那些行法的三相。当他清晰地审察诸行法的三相时,那即是审察智。
行舍智:在审察之后,禅修者照见诸行法当中无一物可执取为「我」及「我的」,因此舍弃了怖畏与取乐两者,而对一切行法感到中舍,如是生起了行舍智。随顺智:这是在出世间道心路过程裡,于种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称为随顺是因为它顺着之前八种观智的作用以及顺着之后道智的作用。当他如此观照时,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将生起。」于是在有分断之后生起了意门转向;随着生起的是两个或三个缘取目标的无常等任何一相的观智心,它们被称为遍作、近行与随顺。当行舍智与随顺智圆满时也被称为「导向出起之观」。
智见清净:通过修习六清净而次第地证得的四圣道名为智见清净。在随顺心之后生起了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种姓而达到圣者的种姓。在这之后即刻生起了须陀洹道;该道心彻知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及开展道谛而证入了出世间安止心路过程。之后有两个或三个果心生灭,然后再沉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后,生起了省察智。智者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更改种姓心:这是第一个转向涅槃之心,也是出世间道的无间缘。它被称为「更改种姓」,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虽然此智与道智一样缘取涅槃为目标,但它并不能像道智一样驱除覆盖四圣谛的烦恼。在趋向第二及更高的道心时,它被称为「淨化」,而不是「更改种姓」,因为那时禅修者已属于圣者的种姓。
在经文中,有时佛陀只说受为两种:乐与苦。这是一种隐喻式的分析法,把无可指责的舍受包括在乐受之内,以及把应受指责的舍受包括在苦受之内。佛陀又在《相应部》说道:“所感受的都是苦。”这句话里的苦,并不是指狭义的苦受,而是指广义的苦,即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无常则苦。受共分为五种:乐受的特相是体验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增长相应法;现起是身体之愉乐;近因是身根(即身净色)。苦受的特相是体验不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减弱相应法;现起是身体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悦受的特相是体验自性可喜,或者造作至可喜的所缘;作用是体验所缘之可喜;现起是内心愉悦之状态;近因是轻安。忧受的特相是体验自性不可喜,或者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作用是体验所缘之不可喜;现起是内心遭受痛苦;近因是心所依处。舍受的特相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法;现起是平静的状态;近因是没有喜的心。
道:道心同时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在此所提及的这四种作用是遍知苦、断除渴爱(苦之因)、证悟涅槃(苦之灭尽)及开展八圣道。于利根者没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后有三个果心生起;于钝根者则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后只有两个果心生起。省察智:在四出世间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但并不一定会省察已断除及还剩下的烦恼。如是最多有十九种省察智:首三道每一者都有五种(即省察道、果、涅槃、已断之烦恼、未断之烦恼),而第四道则只有四种。这是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拉汉已没有剩下的烦恼。
六门心路过程:直译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眼、耳、鼻、舌、身五根门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或对象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心接着一个心地生起,这种次序名为“心之定法”。
门:在《阿毗达摩藏》里,门用以譬喻心与所缘境(目标)交往的管道。六个识知之门即六门。通过此六门,心与心所得以接触目标;亦通过此六门,目标得以前来呈现于心和心所。首五门是色法,即五种感官里的净色。每一种净色皆是一门,通过它,生起于心路过程的心与心所得以缘取它们的目标;亦是通过它,目标才能被心与心所缘取。眼净色是眼门心路过程诸心之门,使它们能通过眼睛识知颜色。对于其他根门的净色和各自的目标亦是如此。
有分称为意门:有别于首五门,意门并非色法,而是名法,即有分心。对于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该心路过程里的诸心只是通过意门缘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净色。依处: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首五依处与五净色相符,但依处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通过门而得以和目标接触;依处则是支持心与心所生起的色法。
转向:当目标撞击任何一个根门或意门时,即会有一个名为有分波动的心识刹那发生,有分于此波动了一个心识刹那。继之而来的心识刹那名为有分断,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断。紧接而生起的心即转向五门或意门的目标。这转向于目标的作用名为转向。五门转向心:当外在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在相符的五识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须先生起,该心即是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转向呈现于五根门之一的目标。此心并没有看、听、嗅、尝、触该目标;它纯粹只是转向该目标,以使五识之一能够随后生起。
意门转向心:这种心能够生起于五门心路过程或意门心路过程。在这两种心路过程里,它实行个别不同的作用。当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生起时,称为确定心;其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识之一刚识知…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