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
四种漏:一、欲漏;二、有漏;三、邪见漏;四、无明漏。漏的意义是流出之物。该巴利文代表从脓疮流出来的脓,也代表已发酵许久的酒。列为漏的烦恼被称为流出之物是因为它们就像流出来的脓及已发酵许久的酒。在四漏当中,欲漏与有漏都是属于贪心所,前者是对欲乐之贪,后者是对有(存在或生命)之贪。邪见漏是邪见心所;无明漏则是痴心所。四种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邪见瀑流;四、无明瀑流。这些烦恼称为瀑流,因为它们把诸有情冲到生存的大洋,也因为它们难以越渡。四种轭:一、欲轭;二、有轭;三、邪见轭;四、无明轭。这些烦恼称为轭,因为它们把诸有情套在痛苦裡,不让他们逃脱。
四种系:一、贪婪之身系;二、瞋恨之身系;三、执着仪式(戒禁)之身系;四、武断地执取「只有这才是真实的」之身系。身系是因为它们把心系于身,或把今世之身系于未来世之身而得其名。在此,身的意义是「聚集」,是指名身与色身两者。在四系当中,贪婪是指把诸有情牵扯向欲乐目标的渴爱或贪。瞋恨是瞋心所,呈现为对不想要的目标厌恶。执着仪式(戒禁)是相信实行仪式能够导向解脱。武断之信是坚信只有己见才是真实的,其他一切见解都是错的。后两种身系都是属于邪见心所的一面。
四种取:一、欲取;二、邪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论取。于四取当中,第一种可以是对欲乐强烈的渴爱,但诸注疏指出此取可以更广泛地包括对一切世间之物的渴爱。邪见取是执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属于邪恶之见,例如无作见、断见等,或是执取任何有关「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等的忆测之见。戒禁取是认为实行仪式或修苦行及其种种戒禁能够导向解脱。我论取即是执着「身见」,即认为五蕴的任何一个是「我」或「我所有」。经典里提出了二十种身见。对五蕴的每一个可有四种观念,例如:「认为色蕴是我,或我拥有色蕴,或色蕴是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蕴里面」,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也是如此,所以共得二十种身见。欲取是贪的一种呈现方式,其他三种取则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
十种结是:一、欲贪结;二、色贪结;三、无色贪结;四、瞋恚结;五、我慢结;六、邪见结;七、戒禁取结;八、疑结;九、掉举结;十、无明结。根据论教法,另十种结是:一、欲贪结;二、有贪结;三、瞋恚结;四、我慢结;五、邪见结;六、戒禁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十、无明结。诸结是把有情绑在生死轮回里的不善心所。第一组十结在经藏与论藏里都有提及,第二组十结则只记载于论藏。在第一组里,第一至第三项是属于贪心所;第六与第七项是属于邪见心所;其馀的是个别的心所。在第二组里,第一与第二项是属于贪心所;第五与第六项是属于邪见心所;其馀的是个别的心所。
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心)食。食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感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因为业即是思,而且业导致投生;识食则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于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种名食,则可以属于所有三种道德素质(善、不善或无记)。
三十七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四念处:在此巴利文patthana可作两种解释,即建立起及作为念的立足处。四念处即: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这是一套对正念与观智完整的禅修方法。四念处都有同一个要义,即具有正念地观照诸法。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正念所观照的四种目标:身、受、心、法。最后一种包括了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等法。修习四念处与修习八圣道分的正念相等。
四正勤:一、精进于断除已生的恶法;二、精进于防止未生的恶法生起;三、精进于令未生的善法生起;四、精进于令已生的善法增长。这是精进心所执行了四种作用。这四正勤与八圣道分的正精进相等。
四成就之法(四神足):一、欲为成就之法;二、精进为成就之法;三、心为成就之法;四、观为成就之法。在此巴利iddhi(成就)是指一切通过勤修佛陀的教法,而证得的世间广大法与出世间法。获得这些成就的主要方法即称为成就之法。然而,只有在运用它们于证得佛教的目标时才能算是成就之法。成就之法包括世间与出世间法两者。
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根与力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尽管这两组的作用并不一样。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则是该些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因此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致力、警觉、不散乱及照见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们协助对治对立之法: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
五力即是这五法不受到对立之法不动摇与无法击败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时必须平衡信与慧,以避免轻易盲信与机智狡诈两端;以及平衡精进与定,以避免心散乱烦躁与软弱无力。然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馀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它们平衡。
七觉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在七觉支当中,择法觉支是慧的一个名称,即如实知见名色法的观智。轻安是指心与心所两者的轻安。舍在此是指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择法、精进与喜三觉支对治心的软弱无力;轻安、定与舍三觉支则对治心的激动。念觉支则确保这两组平衡,不使其中一者强过另一者。
八圣道分: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在八圣道分当中,正见是了知四圣谛的慧心所。正思惟是把心导向出离、无瞋与无害的寻心所。正语正业正命则与三离心所相同。正精进与四正勤相同。正念与四念处相同。正定则被定义为经教的四禅。
出世间禅与世间禅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一、世间禅的目标是某种概念,如遍相;出世间禅的目标则是涅槃,即无为究竟法。二、世间禅只是暂时镇伏烦恼,所以诸烦恼还是潜伏性地存在;属于出世间禅的道则彻底根除诸烦恼,令它们不会再生起。三、世间禅能导致投生到色界天,因而延长了生死轮回;属于出世间禅的道则斩断把人紧缚于轮回之诸结,因而导向解脱生死轮回。四、在世间禅里,慧次要于定;在出世间禅里,慧与定则适当地平衡:定把心专注于无为界,而慧则知见四圣谛之奥义。果定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槃。证入果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槃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证入须陀洹果定;余者亦可以此类推。在证入果定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定,然后从生灭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直至证入果定。
业处:直译巴利文kammatthana是「作业之地」或「工作之处」。这一词用以代表禅修之法,是禅修者培育特别成就的工作处。在佛教里有两大类禅法:止禅与观禅。止(奢摩他)是代表心的宁静。止被定义为八定里的「心一境性」,即经教法的四色禅及四无色禅里的一境性心所。这些定被称为止是因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犹豫或惊慄。观(毗婆舍那)被解释为从各种不同的方面照见。观是直接地照见诸究竟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这是导向揭开诸究竟法真实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
三种禅相:遍作相是在起始修行阶段用以培育定的目标。取相是与肉眼所看到的目标一模一样、出现在心中的影像。毫无瑕疵的心之影像是似相。似相被形容为「呈现为有如自取相中出来,而且是比它更为清净一百倍或一千倍…就有如从云朵背后出来的圆月」。禅那 其一意为念虑,另一者意为烧尽。诸禅那因它们密切地念虑目标,亦因它们烧尽与定对抗之法而得其名。那些与定对抗之境即是五盖:欲欲(对欲乐的欲求)、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恶作(追悔)、疑。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
安止:巴利文appana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那定。禅支:在每一禅心里的许多心所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分别了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们令心证入安止(禅那)。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若要达到初禅,这五禅支必须达至平衡、紧密地念虑目标及烧尽阻碍证入安止的五盖。
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蓝遍、黄遍、红遍、白遍、虚空遍与光明遍。遍的意义是全部或整体。如此称之是因为必须把其似相扩大至十方无边之处。四梵住/四无量:慈、悲、喜与舍。这些法被称为无量,是因为在禅修时必须把它们遍布至十方一切的无量众生。它们也被称为梵住,因为它们是梵天界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慈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它有助于去除瞋恨。悲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与残…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